2019-07-03新聞來源:188BETApp
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引導、推動社會各方力量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布局、聚焦科學技術前沿、關注社會生活熱點等重點方向進行選題,創作有戰略高度、科學深度和傳播廣度的優秀科普作品,中國科協、中科院共同製定了《2019年科普創作選題指南》。
請各單位結合工作實際加強宣傳,廣泛動員圍繞選題開展科普創作,生產緊跟時代潮流、回應公眾關切、充滿正能量的優秀科普作品,幫助公眾科學理解國家戰略布局的意義、了解重大科技進展與突破、滿足公眾對新聞熱點事件進行科學探知的需求,推動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
特此通知。
中國科協辦公廳中科院辦公廳
2019年5月29日
2019年科普創作選題指南
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圍繞國家前瞻性戰略部署,聚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重大工程和重大計劃等,深入解讀其部署實施的戰略意義、剖析決策背後的科學依據、展示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核心科學技術,科學詮釋戰略布局相關成果對人類、自然和社會經濟等方麵的關鍵影響,引導公眾理性科學地認識國家戰略部署的目的和內涵。
(一)重大戰略舉措
促進公眾對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理解,帶動全社會科技產業對國家戰略發展規劃的支撐,圍繞我國一係列重大戰略舉措背後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等進行科普創作。
1.“一帶一路”建設
2.京津冀協同發展
3.長江經濟帶發展
4.粵港澳大灣區
5.河北雄安新區
(二)空天探測、開發和利用
圍繞探索、開發和利用地球以外空間的綜合性科技布局,包括空間科學衛星係列、深空探測、首次火星探測、地球觀測與導航、新型航天器和重型運載火箭等開展科普創作。
1.嫦娥五號
2.北鬥衛星導航係統
3.風雲氣象四號衛星B星
4.五米光學業務衛星——高分七號
5.04A星等中巴地球資源衛星
6.新一代商業可回收衛星
7.“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
8.平流層飛艇
(三)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和利用
結合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部署,重點圍繞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開發海洋資源、保障海上安全、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關鍵技術,包括深海探測、海洋環境安全保障、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和大型海洋工程裝備等開展科普創作。
1.載人深潛
2.飽和潛水
3.國產航母
4.深遠海搜救打撈
5.海洋、海島與海岸帶保護
6.海洋資源開發
7.海洋資源利用
(四)深地極地探測、開發和利用
結合麵向深地極地探測開發的技術需求,重點圍繞深地資源勘探理論及技術裝備、極地環境觀測及資源開發利用等開展科普創作。
1.地下空間利用
2.地熱能
3.深部探測技術
4.地下礦產資源
5.物質結構液化
6.極區環境觀測
7.極區變化對氣候的影響
8.極區資源探測與利用
9.我國主導的大型極區國際合作計劃
(五)深藍技術研發與應用
圍繞服務於發展泛在融合、綠色寬帶、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等開展科普創作。
1.人工智能
2.E級(百億億次級)計算
3.雲計算
4.量子計算
5.大數據
6.一體化融合網絡
7.第五代移動通信(5G)
8.可見光通信
9.自然人機交互技術
10.第三代半導體芯片
11.新型傳感器
(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圍繞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實現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複雜科學研究係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意義、科學原理、建設曆程及應用成果等開展科普創作。
1.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
2.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
3.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
4.大型低速風洞
5.空間環境地麵模擬裝置
6.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
7.上海光子大科學裝置群
8.國產破冰船
9.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
10.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FAST)
11.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12.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
13.蘭州重離子加速器
14.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15.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
16.郭守敬望遠鏡(LAMOST)
17.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18.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
19.“科學號”科考船
二、聚焦科學技術前沿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針對具有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重大科研技術本身進行追蹤和策劃,聚焦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深入剖析其科學內涵、技術影響和曆史地位,激發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興趣並對科技發展現狀形成準確的認知。
(一)宇宙探索
圍繞人類對宇宙認識探索的曆史,革命性的宇宙探索工具,人類對太空認識的進步及背後的故事展開科普創作,促進公眾認識和理解天文科技領域重大創新進步和人文曆史。
1.星係的結構、形成與演化
2.空間天文
3.空間物理
4.微重力科學
5.空間生命科學
6.黑洞
7.月球探測
8.火星探測
(二)地球發現
圍繞地球係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等展開科普創作,促進公眾理解地球內部的秘密,喚起大眾對地球家園的保護意識。
1.地理學
2.地質學
3.地球物理
4.地球化學
5.大氣科學
6.水文學
7.海洋科學
(三)生命認知
圍繞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最新研究進展等開展科普創作。
1.動物
2.植物
3.微生物
4.基因組學
5.合成生物學
6.再生醫學
7.腦科學與類腦智能
8.微生物組計劃
9.幹細胞研究
10.病原微生物與宿主免疫
11.個性化藥物
12.重大疾病預防治療
13.心理學
(四)物質結構
圍繞物質結構及基本組成的最新研究進展開展科普創作。
1.凝聚態物理
2.高能物理
3.超常環境下的係統力學
4.等離子體物理
5.量子力學
6.高分子化學
(五)其他
圍繞其他領域的前沿研究開展科普創作。
1.數學
2.係統科學
3.儀器科學與技術
三、關注社會生活熱點
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前沿科技的成果轉化,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並最終帶來變革。各類重大活動、科技事件、自然災害,以及安全、健康、軍事、能源、環保等領域公眾天然具有極高的關注度。采用“新聞導入,科學解讀”的方式,針對社會生活熱點,結合公眾的興趣點,用科學的聲音實時準確釋疑其中的關鍵科技問題,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抗擊謠言傳播。
(一)重大熱點
圍繞重大熱點事件開展科普創作,關注其涉及的科技信息,探索事件和活動背後的科學人文意義等。
1.新中國成立70周年
2.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周年
3.澳門回歸20周年
4.“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5.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
6.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7.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
8.第二屆國際進口博覽會
9.2019世界交通運輸大會
10.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二)科學與技術獎項
圍繞科學意義重大、公眾關注度高的科學與技術獎項開展科普創作,關注獎項研究的成果,解讀科學依據,探索研究意義,挖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者的研究故事等。
1.國家科學技術獎
2.諾貝爾獎
3.菲爾茲獎
4.圖靈獎
5.拉斯克醫學獎
6.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7.未來科學大獎
8.科學探索獎
9.科學突破獎
(三)健康生活
圍繞公眾關心的衛生健康問題,普及與公眾健康緊密相關的科學知識和正確觀念等開展科普創作。
1.飲食營養與合理膳食
2.健康生活行動
3.衛生應急
4.老年人健康管理
5.兒童近視預防
6.兒童肥胖
7.慢性病
8.科學就醫
9.傳染病
10.合理用藥
11.心理衛生
12.科學健康觀
(四)安全生活
圍繞家庭、食品、公共場所、交通出行以及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等開展科普創作。
1.家庭安全
2.社區安全
3.校園安全
4.公共場所安全
5.交通安全
6.旅遊安全
7.食品安全
8.個人信息安全
(五)防災減災
針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背後成因、應對措施以及救援知識、風險管控等開展科普創作。
1.氣象災害(台風、冰雹、沙塵暴、雨雪冰凍等)
2.海洋災害(風暴潮、海嘯等)
3.地質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4.水旱災害
5.地震災害
6.森林災害
7.生物災害
8.事故災難(礦山事故、危險品泄露、交通事故、建築施工事故、火災等)
9.自救互救常識
10.重大風險管控
(六)主題日
圍繞與科學、技術相關的主題日,包括國際主題日、國家主題日和部委主題日等開展科普創作。
1.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2.全國科普日
3.全國科技活動周
4.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
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6.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7.全國防災減災日
8.全國安全宣傳谘詢日
9.中國航海日
10.全民國防教育日
11.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
12.全國消防宣傳日
13.中國航天日
14.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
(七)軍事科技
圍繞軍事科學技術、先進武器裝備及國防安全等開展科普創作。
1.軍事裝備
2.軍事曆史
3.國防安全
4.現代化軍隊管理
(八)現代農業
圍繞現代農業的工業和科學技術基礎、科學養殖等開展科普創作。
1.綠色生產
2.農作物高效育種
3.農業合成生物
4.有害生物長效綠色防控
5.農業資源高效利用
6.近海養殖
7.深海養殖
(九)能源
圍繞正在積極研究的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關注其開采、轉換、儲藏與應用的原理與技術等,開展科普創作。
1.天然氣水合物
2.燃料電池
3.電力儲能
4.未來先進核裂變能
5.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6.可再生能源
7.綠色碳科學
(十)高新技術製造
圍繞高新技術製造業的生產原理、所用技術,特別是自主核心技術等開展科普創作。
1.生物藥品製造
2.醫療儀器製造
3.儀器儀表製造
4.高速列車製造
5.飛機製造
6.航天器製造
7.新能源汽車
8.大型船舶
9.智能製造
(十一)資源與環境保護
圍繞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及其帶來的環境問題,運用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等方麵開展科普創作。
1.土地資源
2.水資源
3.森林資源
4.能量資源
5.生物資源
6.自然環境保護
7.居住生活環境保護
8.地球生物保護
(十二)文化生活
圍繞大眾閱讀、寫作、文娛、體育及其他藝術等方麵的活動開展科普創作。
1.影視文學作品解讀
2.數字媒體藝術
3.體育
4.傳統節日、節氣
(十三)其他
圍繞公眾關心的其他話題開展科普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