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獎勵推廣
首頁 潘家錚獎曆屆獲獎名單

第五屆潘家錚獎獲獎名單

2022-10-14

第五屆潘家錚獎獲獎人簡介

張宗亮簡介

張宗亮,男,1963年出生,198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水利係,紮根西南邊疆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研究工作35年。全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國家能源水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兼高土石壩分中心主任。

主持和組織完成國內外58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072kW)設計科研工作,團隊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電工程的多項第一。其中天生橋一級水電站(裝機容量120萬kW,庫容101m3)壩高178m,建成時為中國最高(世界第二)麵板壩,引領200m級高麵板壩建設發展;糯紮渡水電站裝機容量585kW,庫容237億m3壩高261.5m中國最高(世界第三)土石壩,引領300m級特高心牆壩建設發展;小灣水電站裝機容量420kW,庫容150m3壩高294.5m,建成時中國最高(世界第一)混凝土拱壩,引領300m級特高拱壩建設發展;黃登水電站裝機容量190kW,庫容15m3壩高203m,為中國最(世界第一)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引領200m級特高碾壓混凝土壩建設發展,為我國水電工程技術發展做出貢獻。堅持創新驅動,取得諸多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創新成果:

高心牆堆石壩技術創新與實踐

“高水頭、大體積、大變形”條件下,高心牆堆石壩在滲流穩定、變形穩定、壩坡穩定以及抗震安全等方麵都麵臨重大挑戰,針對這些難題首次提出摻人工級配碎石對天然土料進行改性、壩體利用軟岩堆石料,提出堆石料修正Rowe剪脹方程和土石料的動力量化記憶本構模型,係統提出特高心牆壩成套設計準則及基於信息技術控製高土石壩施工質量的理念研發了高心牆堆石壩防滲土料改性成套技術、基於無單元-有限元耦合方法的壩體張拉裂縫三維仿真程序及新型抗震措施,本質證了特高心牆堆石壩滲流穩定、變形穩定、壩坡穩定以及抗震安全,並糯紮渡大壩成功實踐。

主持糯紮渡設計研究工作15年,是我國已建第一高土石壩,居世界第三,為國際堆石壩裏程碑工程,被譚靖夷院士譽為“無瑕疵工程”!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FIDIC工程項目優秀獎。

主編、參編相關行業標準6項。“超高心牆堆石壩關鍵技術及應用”和“重大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實時控製關鍵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創新技術應用取得直接經濟效益30.3億元,並在長河壩、兩河口、雙江口、如美等特高心牆壩起到推廣、借鑒作用。

二、高混凝土麵板堆石壩技術創新與實踐

天生橋一級麵板壩最大壩高178m,上世紀成功建設,是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典範工程領跑我國200m級麵板壩築壩技術,為我國麵板壩裏程碑工程,獲全國勘察金獎、設計銀獎,並在洪家渡、三板溪、水布埡等高麵板壩起到推廣、借鑒作用。

15年結合200級麵板壩麵擠壓破壞機理專題研究和古水300級麵板壩研究,深化開展再創新研究工作,提出不同壩高、不同壩料堆石壓實指標要求壩體填築施工程序、壩料利用及分區原則、麵板結構精細化建模方法,揭示了麵擠壓破壞機理和工程對策措施提出高麵板壩係統設計準則、安全控製標準及措施;研發了精細化數值模擬分析技術、變形協調控製技術,推動麵板壩向更高、更可靠方向發展,基本實現由“經驗壩型”向“半經驗半理論壩型”轉變,主要成果納入主編的《混凝土麵板堆石壩設計規範》。

三、堰塞壩技術創新與實踐

雲南魯甸“8•03”地震造成紅石岩堰塞湖,第一時間全程參與堰塞湖應急搶險。作為應急處理指揮部專家組長,首次運用乏信息勘察設計技術在緊急及極端惡劣情況下開展堰塞湖應急搶險並成功實施。作為設計總工程師主持紅石岩堰塞湖綜合整治工程設計科研,創新性提出“除害興利、變廢為寶”的理念,將堰塞壩改造成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水利樞紐,實現世界首例堰塞湖剛形成就立即開展綜合整治利用的工程。研究解決強震後800m級高邊坡高堰塞壩綜合治理關鍵技術。綜合整治工程實施順利,將於2019年上半年投產發電。

四、高混合壩技術創新與實踐

提出溶蝕碎屑岩建壩基礎處理成套技術高混合壩新型連接結構,並首次將灰渣粉作為大壩混凝土摻合料,在觀音岩水電站裝機容量300kW,庫容21m3)中成功實踐,為碾壓混凝土壩(壩高159m)和心牆堆石壩混合壩型,軟接頭高75m,為中國最高軟接頭。2016年工程完建並安全運行,節約工程投資超18億元,推廣應用於尼日利亞宗格魯水電站。

五、高水頭大流量泄水建築物技術創新與實踐

提出高水頭、大流量堆石壩樞紐布置原則和先進的下遊消能防衝設計準則,提出大型泄洪隧洞有壓流到無壓流水力過渡設計準則,天生橋一級、糯紮渡等國內同期泄量和功率最大的溢洪道和泄洪隧洞中成功實踐。主編行業標準《水電工程大泄量建築物消能防衝設計導則》。“高壩泄洪消能防護和霧化安全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六、大壩安全監測技術創新與實踐

提出高土石壩安全監測信息管理與評價理論和方法,建立了特高心牆堆石壩設計、施工、運行全階段安全綜合評價準則及應急預案,研發信息管理係統。研製了適應於300m級麵板壩的管道機器人、1000m級長距離柔性固定式測斜儀等新型安全監測儀器設備。

七、信息技術與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深度融合與實踐

遵循工程建設本質規律,帶領團隊開展十餘年研發,提出HydroBIM理論基礎和技術體係,實現信息技術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主持完成HydroBIM技術標準體係建設和一體化綜合平台研發,並經數十個項目實踐,本質提高了工程建設效率,保證了工程安全、質量和效益。

共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排名分別為1、3、3、4、5、9),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8項,獲國家專利40餘項;主編、參編行業標準10餘項;主編專著5部,發表論文75篇。

2008年評為全國工程設計大師;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14年光華工程科技獎2015年入選雲南省科技領軍人才;2016年獲全國傑出工程師獎。2017年獲中國電力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18年中國大壩傑出工程師獎潘家錚獎

席浩簡介

席浩,男,1963年1月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3年7月畢業於武漢水利水電工程學院水工專業,西安理工大學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現任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青海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青海省建築業協會會長。

席浩同誌長期工作在水電工程建設一線,立場堅定、敢於擔當,具有豐富的施工經驗和較高的專業技術素養,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青海省第十二批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青海省規劃谘詢委員會專家、電力行業水電施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水利學會麵板堆石壩專業委員會委員、青海省“三江學者”。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講比活動科技標兵、“十一五”全國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先進個人、“三峽優秀建設者”、“茅以升獎-建造師獎”、青海省優秀專家等榮譽

席浩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主持電建集團重大科技專項——特高邊坡變形穩定控製與開挖加固技術。組織攻克複雜地質條件下邊坡穩定定量識別、快速錨固、精確開挖等技術難題,在邊坡安全控製與開挖加固技術方麵取得重要突破,集成技術使溪洛渡、白鶴灘等特大型水電工程實現快速、高強度、優質安全和綠色施工,各方麵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特高邊坡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成果形成國家級工法及行業標準《水電水利工程邊坡施工技術規範》,成果成功應用於烏東德、錦屏等眾多領域138個高邊坡工程,社會經濟效益明顯。

主持高寒高海拔地區大壩混凝土防裂的技術攻關,針對高寒高海拔地區大壩混凝土施工技術難題,通過配合比優化,研發高耐久性混凝土,采取綜合蓄熱法等技術手段,創新溫控防裂施工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高寒地區大壩混凝土施工技術水平,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溫控防裂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並在李家峽、拉西瓦等工程中推廣,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作為主要研究人員之一,主持電建集團重大科技專項——特高拱壩關鍵施工技術的研究。主持研發複雜壩基灌漿技術和兩低三摻配合比設計方法,研創特高拱壩安全、優質、高效的成套混凝土施工技術,實現了特高拱壩信息化施工與節能減排綠色施工、智能建造。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研究成果在溪洛渡、錦屏一級、白鶴灘等特高拱壩施工中廣泛推廣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

積極參與混凝土快速施工新技術的研究。在混凝土快速施工技術方麵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和研究,通過合理配置先進設備,利用科學排倉,強化砼生產澆築一條龍組織,優化固結灌漿、溫控防裂及備倉澆築施工工藝,為三峽工程創年澆築混凝土548萬m3,連續9月超20萬m3的世界記錄作出貢獻,被譽為“三峽工地最優秀的總工程師”。在小灣水電站帶領團隊創造了連續18個月單月混凝土澆築超20萬m3的高拱壩施工記錄。

在南水北調中線沙河渡槽施工中,針對世界上最大的薄壁結構預製混凝土渡槽(單節渡槽重1200t),組織開展科研攻關,優化大型薄壁結構預製工藝,研創了先進的渡槽提運架裝備,采用了槽上運槽、槽上架槽等世界領先技術,成果獲國家級工法和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獲省部級優質工程獎。在南水北調中線雙洎河渡槽施工中,組織研製了2500t級世界最大載荷渡槽移動模架,並在現澆製槽和混凝土防裂、預應力、模架裝備和高強度澆築等技術方麵集成創新,為優質、高效完成工程提供了保證,成功將橋梁施工技術引進水利工程,填補了世界水利行業大流量預製薄壁結構預應力混凝土渡槽和現澆混凝土渡槽施工的技術空白。

在向家壩水電站機組安裝過程中,針對當時世界單機最大容量80萬千瓦水輪機所帶來的係列技術難題,組織開展特大型水輪機組安裝和調試技術研究,在總結三峽單機70萬千瓦機組安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安裝調試的新工藝和新技術。

先後參加了20餘座水電站的截流設計與施工,創新理念、主持設計實施的水口電站截流方案較初設方案截流運距大幅減少,減少備料量及二次倒運量,充分發揮了先進大型設備的效率,減少了大量預製混凝土四麵體的浪費。在官地工程截流設計中提出龍口護底旱地施工法,開創性地解決了山區河流護底難的問題。在水口圍堰設計中提出土工膜選擇依據,創新了既方便施工又適應變形的心牆之字型結構、土工膜與周邊聯接結構及岸坡適應大集中變形的延伸結構等關鍵技術;研創了土工膜粘接工藝及檢驗方法,土工膜首次成功應用於大型工程,取得良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主編了多項行業規範和專業書籍。主編了《水電工程邊坡施工技術規範》等8部行業規範,參加了數十部行業標準的審查工作。作為主編組織完成了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水電施工技術大全·混凝土工程施工卷》的編撰工作。

席浩同誌在水電工程建設一線默默耕耘,對工程重點難點分析研究深入、把握準確,主持和組織施工方案製定多有創新,在特高邊坡變形穩定控製與開挖加固、高寒高海拔地區混凝土施工技術和混凝土溫控防裂等方麵均有建樹,為我國水電行業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陳雲華簡介

陳雲華,男,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雲華同誌1983年於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1995年於挪威皇家工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歸國,2007年獲北京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雅礱江清潔能源規劃、工程建設和電站運營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和管理理論的研究和實踐,主持了我國十三大水電基地中裝機規模名列第三的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過程中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研究和決策,為流域水電開發的順利推進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促進我國水電科技進步和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持推進雅礱江流域千萬千瓦級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這是我國首個全流域風光水互補清潔能源示範基地,已列入國家和四川省“十三五”規劃。

主持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專項在內的一係列重大科技研發項目,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設立並實施了兩期雅礱江聯合基金,在複雜地質條件特高拱壩建設、超深埋特大引水隧洞發電工程建設、單一主體開發一條江的科學規劃與管理、大型水電項目EPC管理模式創新、深部地下實驗室等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主持優質快速建成了世界第一高壩——錦屏一級305米雙曲拱壩

錦屏一級水電站特高拱壩壩高305m,是世界唯一一座已建成的超過300m高的大壩,國內外尚無經驗可循,麵臨的關鍵技術難題包括:壩址左岸深卸荷極複雜地質條件的抗力體處理技術複雜;超300m高拱壩複雜結構工作性態複雜,溫控防裂難度大;特高拱壩安全度汛要求高,窄河穀高效施工困難等。

為此,陳雲華同誌主持開展了錦屏一級特高拱壩建設關鍵技術問題研究和決策,曆經十餘年創新性研究與實踐,成功解決了深卸荷極複雜地質條件下特高拱壩抗力體的綜合處理、實時仿真和智能控製的特高拱壩混凝土溫控防裂、大壩混凝土通倉4.5m倉層澆築等方麵的科學技術難題,形成了複雜地質條件特高拱壩建設關鍵技術體係,優質快速建成了世界最高的錦屏一級大壩。

二、主持優質快速建成了世界埋深最大、規模最大的水工隧洞群

雅礱江錦屏二級水電站裝機4800MW,是我國“西電東送”骨幹工程,對推進國家西部大開發、優化區域電源結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由4條引水隧洞組成的世界埋深最大、規模最大的水工隧洞群,長距離穿越地質條件異常複雜的雅礱江錦屏大河灣。工程建設麵臨2500m 級超深埋隧洞強烈岩爆與嚴重破壞、千米水頭級超高壓大流量岩溶地下水重大危害等世界級技術挑戰。陳雲華同誌主持開展了理論創新、技術攻關和決策應用,決策建成兩條長達17.5km的輔助洞,並決策開挖了輔助洞至引水隧洞的3條施工支洞,為引水隧洞長洞短打、多開工作麵創造前提條件;決策增設17km長的施工排水洞,為引水隧洞快速施工和襯砌支護創造了條件;引進兩台直徑12.4m的大直徑硬岩全斷麵掘進機(TBM)用於引水隧洞施工,利用返程帶料大傾角空間轉彎皮帶機連續出渣,為實現隧洞群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引水隧洞群的建設過程中,主持攻克了100MPa 級超高地應力強烈岩爆防治、千米水頭級超高壓大流量突湧水治理、深埋長大隧洞群安全快速施工等科學技術難題,形成了超深埋特大引水隧洞發電工程關鍵技術體係,成功建成了世界埋深最大、規模最大、綜合難度最大的水工隧洞群。

三、創新實踐“一個主體開發一條江”的流域統籌開發管理模式

科學製定了“雅礱江流域水能資源開發四階段戰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設立並實施兩期雅礱江聯合基金,成立了國內水電企業首家虛擬研究中心;牽頭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雅礱江流域數字化平台建設及示範應用”,主持開展了流域水電全生命周期數字管理平台研究及應用;主導提出了流域梯級水電站統一上網電價、梯級電站群調度管理模式等理論方法,得到國家主管部門認可並實施;主持建立並持續完善了水電工程多項目物資供應鏈管理體係。

四、主持開展了楊房溝水電站EPC管理模式研究和實踐,開啟了我國大型水電項目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先河

麵對DBB建設管理模式下逐漸顯現的弊端,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陳雲華同誌主持開展了大型水電項目EPC管理模式研究和實踐,最終決策在楊房溝這一百萬千瓦裝機規模的項目上采用EPC模式,開創了我國百萬千瓦級大型水電項目采用EPC建設管理模式進行建設的先河,開啟了項目建設管理的又一次創新,對水電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意義。

五、主導與清華大學聯合建成了世界埋深最大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積極推動暗物質探測等前沿基礎科學領域取得世界領先成果

2010年,在前期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陳雲華同誌主持與清華大學共同於錦屏水電樞紐工程輔助洞中部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地下極深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一期空間約為4000m3),標誌著我國首個、國際上垂直岩石覆蓋最深的極深地下實驗室正式建成。清華大學領導的CDEX與上海交通大學領導的PandaX兩項暗物質探測實驗相繼入駐錦屏地下實驗室一期,使得我國暗物質探測從無到有,從跟跑到並跑,部分成果還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地下實驗室二期土建工程於2016年11月完工,形成了4組8個實驗洞室、約30萬m3的實驗空間。實驗室二期建成後未來將能夠容納包括噸級暗物質探測、雙貝塔衰變、深地核天體物理、深部岩體力學等在內的深地基礎科學領域的實驗項目同時開展實驗研究,將對我國前沿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陳雲華同誌於200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5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其領導的錦屏水電工程項目團隊獲得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傑出工程建設獎,為我國電力行業首次獲得該獎項。2018年其領導建設的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項目榮獲具有國際工程谘詢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菲迪克2018年工程項目傑出成就獎”,在全球所有獲獎工程項目中排名第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18項。出版著作14部,發表論文30餘篇。


附件:第五屆潘家錚獎獎勵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