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4
第四屆潘家錚獎獲獎人簡介
張建民簡介
張建民,男,1960年出生,清華大學教授、博導、土木水利學院院長。先後獲西安理工大學岩土工程博士和東京工業大學結構工程博士學位,曾擔任清華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長、水利係主任、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院黨委書記和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188BETApp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會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土動力學分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地基基礎分會副理事長、《地震工程學報》編委會主任、《岩土工程學報》編委會副主任等。
從事土動力學與土工抗震研究30餘年,其中93年到98年在日本清水建設從事工程抗震設計與谘詢工作5年。緊密結合高土石壩、地鐵、港航等重大工程結構抗震設計實踐和迫切需求,將土工抗震的研究對象從以往的隻針對“土體”提升到更注重“土體與結構係統”,對土工抗震的三個基本課題展開了係統深入的探究,完成了試驗設備、測試技術、理論模型、模擬方法到工程應用的係列創新,建立了一個以“土體與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為核心的現代土工抗震理論及分析方法,構築了動力試驗和動力計算兩個技術平台,顯著提升了土工抗震的測試、計算和設計能力。主要學術貢獻包括:
1)建立了結構與土體接觸麵靜動力學理論與技術,以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全國通用項目中唯一的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發明了整機真三維接觸麵加載、高精度接觸麵法向控製和柔性接觸麵測試等試驗技術,研製了以大型為主、大中小型配套的高精度接觸麵靜動力學試驗設備。研發了接觸麵微小變形、大變形、接觸麵內土顆粒運動、土顆粒破損及物態演化等變位測試技術。通過大量實驗研究,發現接觸麵不是一個“麵”、而是一個有特征厚度的“帶”,發現了五個支配土體與結構接觸麵本構響應的基本規律(包括物態演化律、強度律、剪切律、剪脹律和壓縮律),建立了接觸麵力學建模理論框架、三維彈塑性本構模型和滿足不同精度要求的簡化模式,提出了係列化的接觸麵數值模擬技術。成果已推廣應用到高土石壩、建築、港航、高鐵、地鐵、海上風電等國內外大型工程的結構設計論證。
2)建立了土體地震變形預測理論與技術,以第一完成人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研發了國內外動力加載路徑最為複雜的100噸大型多軸壓扭動力加載試驗機、200噸大型雙向振動三軸儀等成套的動力加載試驗設備及測試技術、建立了地震液化大變形本構理論及實用預測方法,提出了地震變形預測的三維彈塑性動力計算模型及模擬技術,實現了從等效粘彈性動力分析到三維瞬態彈塑性動力分析的理論提升,解決了液化大變形預測、高麵板堆石壩中擠壓牆模擬等一係列技術難題,應用到紫坪鋪、馬來西亞巴貢等高麵板堆壩的抗震優化設計。
3)發展了多層次的土體與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理論與實用分析方法,以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發展了針對小變形到大變形不同實際問題的地下結構三維動力相互作用分析理論及方法,提出了考慮可液化地層中土體與結構動力相互作用效應的二維實用分析方法,提出了考慮地震弱化或液化影響的地下結構地震土壓力、隧道縱向震動彎曲變形、隧道橫斷麵震動剪切變形等實用算法,彌補了現行規範方法的不足。成果被日美等國內外多部學術專著和抗震設計指南采用。譬如,提出的非極限狀態地震土壓力理論及實用算法,被國家標準《構築物抗震設計規範》采用並專門增設了“擋土結構”一章。成果應用到北京、西安、伊朗德黑蘭等地鐵地下結構抗震設計以及惠州、天津、上海、洪都拉斯等國內外港工和圍海結構抗震防浪優化設計。
主編國家標準《城市地下結構抗震設計規範》、參編規範6部。授權發明專利23項,發表SCI和EI論文200餘篇。積極推動和組織學術交流,擔任國內外學術會議主席或副主席38次、其中國際會議10次。在國際學術會議特邀報告7次,國內會議特邀報告25次。培養博士26名、碩士11名。倡議並推動成立張光鬥科技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並任秘書長,負責建成國內外大型原狀岩石標本種類最多的“清華大學地質之角”。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以及清華大學研究生“良師益友”、清華大學“我最喜愛的老師”、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北京高校優秀共產黨員、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青年獎、寶鋼教育基金會優秀教師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等榮譽。
江小兵簡介
江小兵,1956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水電站動力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82年大學畢業後一直致力於水電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現任中國葛洲壩集團付總經理、總工程師,兼任水輪發動機標委會付主任委員,湖北省科協付主席等職務。1982年至今他先後參加了葛洲壩、漫灣、大朝山、二灘、三峽等20餘座國內外水電站建設,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電力部勞模、國家電力公司優秀中青年專家、雲南省投產發電功臣等榮譽;榮獲國家省部級以上的科技進步特等、一、二等獎三十多項;撰寫了三十多萬字的機電安裝技術專著和在國內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多篇;獲得機電安裝受權專利24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為中國的水電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江小兵作為項目經理在雲南漫灣電站的機電安裝中,針對我國首次從國外引進的水輪機筒形閥組織進行安裝和應用的研究和攻關;經過6個多月的安裝實踐,修改和革新十多項工藝和安裝技術,最終獲得安裝成功。並撰寫了《水輪機筒形閥安裝工藝導則》在全國推廣應用,當年榮獲電力工業部科技進步獎。漫灣電站筒形閥的安裝成功的經驗和技術指導了小浪底、小灣、大朝山、漫灣二期等一批大型水電站應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江小兵在四川二灘水電站的機電安裝過程中,針對我國首次從國外引進的中國最大的550MW水輪發電機組,安裝要求高機組結構特殊的特點,開展了《二灘電站水輪發電機大尺寸精密測量技術研究》的課題;采用高精精微儀多站點測量技術,可將十幾米以上的大型園柱形構建進行精密測量,測量精度可達到0.005MM。可取消傳統的測園架、中心柱等輔助設施,得到了外國專家的認可,為二灘電站水輪發電機組的安裝,攻克了一道關鍵性的技術難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也使得中國的機電安裝可以告別測園架的人工測量法,進入了自動測量的領域,在機電安裝技術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三峽電站的水輪發電機是世界最大容量的機組,第一批機組全部采用國外設計和製造,在三峽的機電安裝中有很多的技術研究和消化吸收。江小兵作為三峽第一批機電安裝的項目經理,組織專家、技術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試驗,創造出了一整套700MW水輪發電機安裝技術,發現和解決了許多國外設備設計、製造缺陷和安裝難題,安裝水平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他在三峽第一批機電安裝中的貢獻有:
1、針對三峽電站水輪發電機組安裝尺寸大於、安裝精度高的特點,在機組整體調整的理論上進行了探討,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經過數學推導求證,提出了連續盤車的數學方程式;從而得到了一套機組安裝調整的係統理論和計算方法,科學、合理地指導機組進行精密調整的數據。
2、組織編寫了三峽機組的各部分項安裝施工措施。文字總數達五十萬字。多次優化設計和安裝程序,將下機架總裝時安裝改為預裝定位,先澆砼,可節省總裝工期一個月;將水輪機大軸與發電機大軸聯接工序,由機坑內移至機坑外可縮短機坑內安裝直線工期一個月;4#機組水輪機設備推遲到貨,為了能盡早發電提出了底環一次安裝,導水機構兩次預裝。使轉輪到貨後20天吊轉子,轉子吊裝38天機組啟動試運行;提出並設計了廢鋼梁在機組搭設承重平台,解決了左岸電站所有機組上機架拚裝工位。
3、在ALSTOM機組因設計問題使熱加墊受阻、轉子無法繼續組裝時,提出了獨到見解,說服專家和製造商按他的方案實施最終取得成功。攻克了700MW機組安裝的重大難題。
4、科學組織了三峽左岸電站700MW機組安裝的施工和全廠公用係統施工。
因組織得力、方案優化在機組安裝中4#、5#、6#、10#機組比合同工期分別提前了170天、90天、108天、160天,合計提前了528天;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峽的機電安裝技術也因科學、合理、實用進入國際領先行列。
江小兵在葛洲壩集團擔任總工程師期間,繼續指導和參與三峽右岸電站引進消化國產機組的安裝研究,成功解決了具有我國自己獨立知識產權的發電機空冷機組的安裝難題;配合製造廠解決了國外製造商沒有解決的發電機電磁振動問題;使我國的水力發電設備製造安裝水平躍上了世界前列。在對葛洲壩集團科技工作的管理和組織上也取得巨大成就;近五年來,葛洲壩抓科技創新和業務轉型,獲得省部級和行業以上的科學進步獎205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主編參編國家及行業標準51項;獲國家授權專利2277項,其中發明專利273項。使得葛洲壩集團的科技工作躍上了新台階,跨進了國家科技先進企業的行列並榮獲湖北省高新企業稱號。
劉誌明簡介
劉誌明,男,1963年4月出生,1984年畢業於河海大學(原華東水利學院)河川係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獲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水電學院水力發電專業,獲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河海大學博士生導師。水利部技術委員會委員,水利部5151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曆任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電站室副主任,樞紐處副處長、處長(兼三峽代表處處長),副院長;長江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局長;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總工程師、副院長,現任水規總院副院長。
中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大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岩石力學學會會員(an Individual Membe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188BETApp 抗震防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科研和技術管理工作。作為主要參加人或負責人,主要完成了三峽、南水北調中線、貴州構皮灘、重慶彭水、湖北王甫洲、湖南皂市、江西萬安、湖北高壩洲、長江幹堤等二十多個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與研究工作,以及長江流域綜合規劃、漢江流域綜合規劃、赤水河流域綜合規劃等規劃工作;作為項目主審人,審查了珠江大藤峽、西藏旁多、貴州黔中樞紐、陝西東莊、引江濟淮等幾十項大型水利工程項目;作為專家組組長或副組長,完成黃河小浪底、廣西百色等二十幾項工程的安全鑒定和竣工驗收工作;作為專家組組長之一,負責1998年大洪水江西防汛搶險現場指導,2008年汶川地震現場水庫排險與核查,2016年江西長江幹堤防汛搶險現場督導;作為課題負責人,完成了膠結顆粒料築壩技術研究、水工程基礎和邊坡軟弱麵穩定分析方法研究及應用、風暴潮災害防治及海堤工程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等9項水利公益項目課題研究,目前正在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風險評估研究、國家“十三五”重大課題“長距離調水工程建設與安全運行集成研究及應用”;完善水利水電勘測設計標準體係、編寫10項技術標準和3項標準實施指南、主審30多項技術標準,積極研究和協調水利與水電兩行業標準,每年頒布兩行業的技術標準名錄;組織開展國家規劃重點圖書《水工設計手冊》第2版的修編,擔任全書的副主編和第1卷《基礎理論》、第7卷《泄水與過壩建築物》的主編。
劉誌明同誌勤奮學習,認真鑽研,學風正派,既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又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多年的設計、研究,解決了三峽機組蝸殼埋入混凝土的墊層埋入法、保壓埋入法和直接埋入法技術,高壩洲高水頭預應力鋼筋混凝土蝸殼,王甫洲大型燈泡貫流式機組流道結構和廠房布置,三峽、構皮灘、彭水三座水電站大型地下廠房布置,彭水和三峽地下電站尾水係統新型變頂高尾水洞型式等電站廠房設計中的關鍵技術問題;解決了複雜岩溶地區構皮灘拱壩關鍵技術及高邊坡穩定,西藏旁多深厚覆蓋層達420米的築壩技術,丹江口大壩加高新老混凝土結合技術,穿黃隧洞襯砌結構關鍵技術等築壩關鍵技術難題。
開展風暴潮災害防治及海堤工程關鍵技術的係統研究,構建了我國沿海風暴潮災害防治的理論和工程應用技術體係,首次編製了我國《海堤工程設計規範》;開展基礎含軟弱麵的大壩和邊坡穩定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了岩體抗剪強度取值方法、含軟弱麵的重力壩基礎和壩肩邊坡抗滑穩定分析方法、安全控製標準等重要內容,有關研究成果納入《重力壩設計規範》、《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範》;開展膠凝砂礫石和堆石混凝土新型築壩技術研究,提出了膠凝砂礫石與堆石混凝土築壩設計準則、施工工藝和質量評定標準,編製完成了《膠結顆粒料築壩技術導則》。
劉誌明同誌在水電水利工程的設計、科研、技術標準等領域解決了許多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有重要貢獻、成績突出。主要成果有:全國水利水電行業設計金獎5項;省部級科技獎12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著作9部、標準10項、文集8部;文章2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