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獎勵推廣
首頁 潘家錚獎曆屆獲獎名單

第三屆潘家錚獎獲獎名單

2022-10-14


第三屆潘家錚獎獲獎人簡介

李雲簡介

李雲,1962年出生,1982年畢業於河海大學(原華東水利學院)水港係港口與航道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研究生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國家能源水電工程安全與環境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水利部水科學與水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188BETApp 理事,188BETApp 高壩通航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88BETApp 水工水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水利學會(IAHR)中國分會副主任等。2004年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水利部5151部級人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領軍人才,2005年8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李雲同誌長期從事水利水電行業的科研、教學等方麵的工作,專業基礎知識紮實,學風正派,治學嚴謹,知識麵寬,近30年來在水利水電學科發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培養人才等方麵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雲同誌主持和完成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三峽工程重點科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大型工程委托等項目70多項,撰寫科研報告和發表論文100餘篇,編寫專著2部,主持與參與編寫規範、標準2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次,部省級科技進步特等獎2次、一等獎6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1次,全國優秀論文獎2篇。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軟件著作權1項。指導博士後1名、博士7名,碩士8名。

為解決重大工程關鍵技術難題作出了突出貢獻:

1.國家高等級航道網通航樞紐與船閘水力學創新研究及實踐:獲2012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人之一,排名2)。該項目攻克了製約我國內河通航樞紐和船閘發展的技術難題,得到世界水運界權威組織——國際航運協會(PIANC)WG29 高度評價。項目在船閘精細化設計理論和方法、樞紐通航安全評估新方法、船閘高效輸水係統、高水頭單級船閘閥門空化、船舶過閘吃水控製新標準等五個方麵取得重要創新。項目成果在我國高等級航道網通航樞紐及船閘建設和運行中得到全麵成功應用,不僅在節省工程投資和運行維護費以及增大船閘年貨運量等方麵取得直接經濟效益56.5 億元,而且提高了船閘運行安全可靠性,減少停航檢修時間,其間接經濟效益巨大。

2.水庫大壩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2014年度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特等獎(主持人之一,排名3)。該項目針對我國水庫大壩安全存在的突出問題,從基礎性支撐技術、降低風險的關鍵措施、風險管理戰略三個層麵,開展了水庫大壩病險與潰壩規律、潰壩試驗和模擬技術、基於風險的大壩安全評價方法體係、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關鍵技術、水庫大壩風險控製非工程措施、水庫大壩安全信息監測與預測預警技術、水庫大壩風險標準等7個課題研究,取得一係列重要創新成果。依托研究成果凝練編製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19項和部級法規文件4項,全麵促進了行業科技進步,提高了國家大壩安全管理水平。

3. 高水頭船閘閥門防空化創新技術與實踐:開發了適合我國船閘工程特點的閥門防空化綜合技術,解決了我國三峽、葛洲壩、沙溪口等十餘座高水頭船閘閥門空化難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果完全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已在諸多工程建設中成功應用。經鑒定,本項研究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4.船閘輸水係統水力學創新技術研究與工程實踐:創新技術和成果已分別應用於幾十座船閘建設中,其中十餘座船閘已投入運行,得到了工程檢驗,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經鑒定,本項研究總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理論和實驗方法方麵取得了係統和實用的創新成果:

1.提出的船閘水力學模型縮尺影響的統一校正法,優於美國陸軍工程兵團WES和我國過去沿用的方法;研製了實時圖象采集分析係統,提出了相應的分析方法,並成功應用於船閘輸水閥門水力學研究;開發了我國第一套船閘補溢水水力計算程序和船閘輸水水力特性原型預測計算程序。

2.在潰壩水力學研究方麵:揭示了均質土壩潰壩的三個重要力學機理,提出了漫頂潰決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模型試驗相似準則,研發了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潰壩試驗監測設備和潰壩洪水風險圖分析軟件。

初曰亭簡介

初曰亭,1964年出生,1986年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電站動力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致力於水電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現任大唐集團四川分公司總經理,1986年至今先後參與岩灘、龍灘、百龍灘、亭子口等水電站建設和管理工作。他熱愛水電、奉獻水電,始終堅守在188體育官網app 前線,在數十年的水電從業中,他始終敢挑重擔、大膽創新,不畏難關、勇於探索;他始終以責任為己任、以技術創新為先導,在岩灘、龍灘、亭子口等水電站建設過程中,解決了眾多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並在許多項目上帶頭創新,為水利水電發展做出傑出貢獻,該同誌既是一名優秀的技術專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能手。

初曰亭同誌有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工作業績顯著。

初曰亭同誌作為國家西電東送和西部大開發重點工程——龍灘水電站建設的機電技術總負責人。

1.率先在國內巨型水輪機組設計製造方麵帶頭走設備國產化為主的民族工業之路,確定龍灘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由國內承包商設計製造。

2.組織研製了當時世界最大的70萬千瓦空冷式水輪發電機組,打破了此前關於巨型水輪發電機組難以采用空冷方式的結論。

3.在世界上首次真正實現巨型水輪機轉輪現場製作,解決了大型水輪機轉輪整體運輸難題,縮短運輸周期,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

4.在國內水電站建設中第一次研究使用長距離皮帶運輸係統,解決大體積沙石骨料長距離運輸難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5.在國內首次采用國產500千伏交聯聚乙烯幹式絕緣電纜,從此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壟斷,使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大幅下降。

在如此眾多因素作用下,使龍灘工程比國家計劃提前18個月投產發電,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其創新成果加速了巨型水電設備的國產化進程,解決了中國乃至世界水電發展中的一些技術瓶頸,其多項成果填補世界空白,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許多成果已被三峽、小灣、拉西瓦、瀑布溝、向家壩、溪洛渡、大崗山等國家重點工程廣泛應用。

初曰亭同誌在“五朵金花”之一的岩灘水電站建設過程中

1.在“岩灘水電站大直徑壓力鋼管施工新技術研究及應用”項目現場製作和安裝中,於1988年在國內率先采用半自動藥芯焊接技術,推動了大型壓力鋼管現場製安技術進步,初曰亭同誌被國家科委評為國家科技成果完成者。

2.其主持研製完成的“岩灘水電站垂直升船機新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在國際上處於領先水平,推動了水電站通航升船機技術進步,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科技進步一等獎。

此外初曰亭同誌作為子題負責人參加了國家重點科研(攻關)項目《三峽升船機中間試驗機實驗研究》課題研究,為三峽升船機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料,並多次在水力發電等國際會議上進行技術交流。

作為負責開發建設“第二個都江堰”之關鍵工程亭子口水利樞紐的亭子口公司董事長,該同誌充分發揮在岩灘、龍灘等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經驗,敢於決策、勇於擔當、科學管理、創新實踐,創造性地解決了工程建設以及移民等方麵的眾多困難,刷新了國際、國內多項施工最好紀錄,使施工總工期縮短了6個月。首台機組比國家批複工期提前5個月投產發電,工程提前投產發電共創造經濟效益8億元。

初曰亭同誌長期注重技術創新和應用,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技術成果20餘項;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技術論文20餘篇;被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評為優秀專家、勞動模範。

張春生簡介

張春生,1964年出生,1985年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1993年取得西南交通大學隧道與地下工程工程碩士學位,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自參加工作以來,張春生同誌曆任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設計六部副經理、設計一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院副總工程師、院總工程師、院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現任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

張春生同誌從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和技術研究管理工作近三十年,先後擔任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副經理,泰安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經理兼設總、錦屏二級水電站項目經理、白鶴灘水電站項目經理等多個大型水電工程勘測設計項目技術負責人;主持和參加了雅礱江錦屏大河灣開發方式研究、怒江下遊水電規劃、華東地區抽蓄電站規劃,以及桐柏抽蓄、宜興抽蓄、響水澗抽蓄、仙遊抽蓄、灘坑、苗尾、龍開口、楊房溝等二十餘項大中型水電水利工程項目各階段設計與技術管理工作,為我國水電水利工程建設、技術標準與關鍵技術難題攻關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春生同誌非常注重技術創新和新技術開發。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結合我國抽水蓄能工程建設的需要,先後組織了複雜條件下抽水蓄能工程建設關鍵技術等科技攻關工作,承擔了國家電力公司“土工膜防滲技術研究”、“麵板堆石壩壩身溢洪道技術研究”等研究工作,利用研究成果所建設的工程項目均成為我國抽水蓄能的代表性工程。自本世紀初開始,為攻克結合我國西部水電開發中的技術難題,張春生同誌積極組織雅礱江水電資源的開發研究論證工作,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雅礱江聯合研究基金等項目為依托,針對超深埋隧洞圍岩穩定控製、強烈岩爆防治、高壓大流量突湧水治理等製約工程建設的世界性技術挑戰,牽頭組織各方力量,以“產學研用”模式進行理論創新、技術攻關和工程應用實踐,曆經10餘年,順利攻克了超深埋長大水工隧洞建設關鍵技術難題,為實現被業界所公認的“三峽最大、錦屏最難”的錦屏二級水電站的順利建成投產做出了巨大貢獻。為實現勘測設計手段的技術創新,張春生同誌早在本世紀初,即積極組織相關技術力量,開展了水利水電工程三維數字化設計的技術研發工作,經過近十餘年持續不斷的科技攻關,研發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利水電工程三維數字設計平台》,成果經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在白鶴灘、錦屏二級等20多個水電工程,以及地鐵、市政交通等工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張春生同誌還擔任了“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岩土力學與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國家級重點工程技術中心(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利用自身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為我國的水利水電研究工作貢獻力量。

張春生同誌主持或參與研究的多項成果,通過國家或行業鑒定並成功運用於工程實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項、國家級優秀設計金銀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9項、優秀工程設計獎9項;獲得授權專利45項(其中發明專利21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60餘篇 (SCI、EI收錄30餘篇);作為主要起草人主編行業規程規範3項,主編了《水工設計手冊(第二版)》第八卷。

張春生同誌為我國水電水力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行業中享有較高聲譽,先後獲得多項國家和行業個人榮譽。2004年被批準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5年被授予“全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行業優秀設計總工程師”稱號;2007年榮獲“嚴愷工程技術二等獎”;2011年榮獲“浙江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2年榮獲“全國電力勘測設計行業資深專家”、“全國電力行業優秀企業家”稱號;2013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勞動模範”稱號;2014年被授予“浙江省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

附件:第三屆潘家錚獎獎勵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