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南方電網之"西電東送"

2014-07-02新聞來源:北極星電力網

  西電東送"概況:顧名思義
  西電東送是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之一,在西部開發三大標誌性工程中,西電東送投資最大,工程量最大。從2001年到2010年,西電東送項目的總投資在5265億以上(不包括三峽電站)。西電東送在中國版圖上可謂"遍地開花",同時開工的工程之多是史無前例的,單個工程的規模之大也是罕見的。在我國電力建設史上,如此大規模的電源、電網建設也從未有過。
  顧名思義,西電東送重點在"送",要送就要有通道。西電東送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形成了北、中、南三路送電格局。北部通道:將黃河上中遊水電和山西、內蒙古坑口火電廠的電能送往京津唐地區;中部通道:將三峽和金沙江幹支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南部通道:將貴州烏江、雲南瀾滄江和廣西、雲南、貴州交界處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以及雲南、貴州兩省坑口火電廠的電能開發出來輸送到廣東、廣西。南方電網所轄的西電東送大通道屬於南部通道。
  西電東送這一偉大工程,為西部省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了新的曆史機遇,將改變東西部能源與經濟不平衡的狀況。對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與其他西部開發戰略的標誌性工程相比,西電東送工程最大的特點是,它不僅僅是西部的工程,也是東部的工程,充分地體現了黨中央提出的"東西部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的戰略構想。
  我國能源分布不均。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78億千瓦,年發電量1.92億千瓦時。但水能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90%的可開發裝機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和西北地區,特別是長江中上遊幹支流和西南地區河流。由於水電資源分布與用電負荷分布的不平衡,客觀上製約了水電的開發和利用。到1999年底,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為7300萬千瓦,僅占水電可開發裝機容量的19%。我國煤炭資源也十分豐富,是世界上煤炭產量最多的國家,但煤炭資源主要集中在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僅北京、廣東、上海等東部七省市的電力消費就占到全國的40%以上,但能源資源非常短缺,隻能從外地運煤建火電廠,一是造成大氣汙染嚴重,二是交通運輸壓力很大。
  開發西部的電力資源應該以水電為主,水火並舉。這是因為,水電與火電相比有很多優點:它運營成本很低,一次性投資建成之後,其發電成本比火電和核電要低得多;水能資源可再生,可永續得用;無汙染。燃煤發電,無論是在煤炭產地建坑口電站,還是在東部消費區建火電廠,燃煤造成的廢氣汙染和爐渣占地、再利用等問題都不好解決,所以說水電的開發對可持續發展的意義非常大。
  "西電東送"將會是東、西雙贏的結果。東部以深圳、香港、廣州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產業、人口、城鎮高密度集聚區,因此也是電力負荷最高的地區。而東部特別是珠三角洲,本身並沒有豐富的水、煤資源,其電力缺口就隻有靠建立核電站來補充。如大亞灣核電站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建設的。但核電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核電技術要求非常高,安全要求特別高,核廢料的處理難度大。東部地區的環保要求特別高,火電環境汙染嚴重。因此,"西電東送"既補足了東部沿海地區的電力缺口,又改善了環境質量,節約了土地、淡水等稀缺資源,而且能從根本上加快東部地區後工業化進程。
  對西部而言,通過開發水電、火電,實行"西電東送",以資源開發為先導,帶動社會、經濟的全麵發展,是一項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方法。它既可以在當地增加就業、積累資金、提高居民人均收入,又可以在向東部輸電的同時,利用剩餘電力,結合當地資源,如廣西、貴州、雲南交界處紅水河流域豐富的有色金屬、貴金屬和稀有金屬資源,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和粗加工,發展有色冶金和相關產業,形成一個產業鏈,通過橫向和縱向經濟聯係,帶動地區經濟走上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加快西部地區脫貧致富和工業化的步伐,促進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的進步。
 "西電東送"技術:直流為主
  編者按:日前,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南方電網發展規劃(2013-2020年)》,這也是國內首個"十三五"電網發展規劃。《規劃》明確提出了南方電網未來八年的主要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實施措施,對南方電網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義。本報為此特聚焦《規劃》出台的背景、目標和決策過程中的亮點,以饗讀者。
反複醞釀研究論證長達7年
  9月3日,國內首個"十三五"電網發展規劃正式發布。這個承載著南方電網未來8年發展藍圖的規劃,讓業界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徐達明是南方電網公司計劃部主任,也是本次《規劃》編製南網部分工作的主要負責人。據他介紹,此次《規劃》製定早在2007年就開始籌備,主要分為規劃研究、專家論證和規劃編製三個階段。公司作為規劃研究的主要完成單位,全程參與了整個規劃的製定。
  2007年,公司超前啟動了南方電網"十二五"及中長期規劃研究工作,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2011年,國家能源局啟動了全國電網規劃工作,並成立了以公司牽頭的南方電網規劃研究工作組,負責具體方案的論證工作。對此,公司黨組高度重視,今年上半年,公司全麵啟動了"十三五"電網規劃相關工作。公司副總經理王久玲一行曾到五省區調研"十三五"電力供需形勢、西電東送、電源建設及電網發展等情況。在此基礎上,公司相關部門進行梳理研究,最終完成《南方電網2013-2020年規劃研究報告》。
  2013年6月26日,公司完成的研究報告在全國率先順利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專家谘詢評審,《規劃》進入到編製階段。
  南方電網公司計劃部規劃處的龍誌也是本次規劃編製的人員之一。他回憶,2013年6至7月,為抓緊推進《規劃》的編製,國家能源局組織規劃工作組在北京進行了集中工作,此次集中曆時近三周。在整個集中工作過程中,龍誌等人沒有休息過一天,經常集中工作至淩晨一、兩點。期間還出現了一個小插曲:到了6月中旬,國家能源局要求公司補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部分內容。接到通知時,由於時間非常緊迫,公司立刻和國家能源局協調,落實具體要求,並聯係組織有關單位協助,在以往已開展的規劃環評基礎上,抓緊研究分析,最終按照要求完成了相關內容,並成為《規劃》的亮點之一。

正式發布技術路線以直流為主
  9月3日,這個醞釀了7年的《南方電網發展規劃(2013—2020年)》正式出爐,成為國內首個"十三五"電網規劃。
  記者發現,這份18頁的《規劃》涉及到未來8年南方電網發展六個主要目標,一是將穩步推進西電東送,二是形成適應區域發展的主網架構格局,三是統籌各級電網建設,四是提高電網服務質量,五是提升電網節能增效水平,六是推廣建設智能電網。
  其中,《規劃》的一大亮點是2020年南方電網形成以送、受端電網為主體,規模適中、結構清晰、定位明確的兩個同步電網,主要采用直流輸電技術實現跨區域送電。南方電網為何會作出如此選擇?徐達明給出了答案。
  他指出,電網的安全性是大電網規劃運行的首要問題。由於雲南水電、藏東南水電及緬甸水電距離東部負荷中心距離在1000-1600公裏左右,送出距離遠,輸送容量大,宜采用直流輸電方式或構建交流特高壓輸電網架。對此,公司分析研究,重點比較了直流輸電和構建交流特高壓輸電網架兩類建設方案。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直流輸電技術,南方電網主網架結構清晰,運行安全可控,事故可防,輸電效率高,且與特高壓交流方案相比,具有明顯的經濟性和更好的適應性。
  徐達明表示,確定南方電網未來西電東送以直流輸電技術為主後,為避免發生電網因多重故障時出現的大麵積停電事故,公司經過大量深入分析,認為同步電網規模不宜過大。南方電網2020年以後可視電網發展程度,適時分解為2至3個獨立同步電網運行,同時廣東電網內部可以適時分成兩個相對獨立的同步電網。
  此外,記者還從《規劃》看到一些數據:到2020年,廣東、廣西每年可減少約1.1億噸煤炭使用,減排二氧化硫8萬噸、煙塵2.4萬噸、氮氧化物8.3萬噸;城市配電網自動化覆蓋率達到80%;城鄉用戶供電可靠率分別超過99.97%和99.92%;南方五省(區)非化石能源裝機比例達到51.6%。由此可見,未來整個電網的發展將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綠色。
著手執行研究製定實施方案
  "十三五"藍圖已經繪就,公司接下來如何著手執行?徐達明告訴記者,公司作為規劃的執行主體,首先加強《規劃》的學習和宣貫工作,以《規劃》為綱領,進一步細化和深入研究《規劃》提出的各項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認真研究製定《規劃》的實施方案。二是抓好南方電網公司"十三五"規劃編製工作。三是以《規劃》為依據認真抓好電網建設工作,尤其是加快開展金中直流輸電工程、雲南背靠背工程、海南第二回聯網工程等"十二五"末至"十三五"初期南方電網重點項目的前期工作。四是配合各省區政府主管部門做好各省區電網的規劃,確保各級、各類電網規劃有機銜接,目標一致。五是加強電網運行管理,提高運行水平,確保電網安全。
  根據《規劃》,南方電網未來發展突出提高電網效率,提升發展質量,將建設安全可靠、經濟高效、清潔智能的現代化電網,優化區域資源配置。這與公司提出的建設"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現代化大電網的戰略目標一致,即以係統安全、穩定和經濟為目標,既要保證傳統水電、火電送出和消納,又要積極適應新能源發電接入及分布式電源並網要求。
  在新能源並網方麵,《規劃》中提到其發展目標是:2020年達到4500萬千瓦風電、130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並網,分別是2012年的11倍和212倍。針對此發展目標,近期,公司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支持光伏等新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從並網服務、購售電服務、並網調度管理等方麵全麵支持新能源有序協調發展,目前正在進一步製定相關實施細則。
  雲南水電消納方麵,公司將根據《規劃》,穩步推進西電東送,利用電網平台,優化運行方式,充分保障西部地區用電需求,解決雲南水電豐餘枯缺問題。到2020年,南方電網將再采用直流輸電技術,建設雲南水電、藏東南水電以及緬甸水電送出等6-8個遠距離大容量輸電通道,並研究雲南貴州水火互濟,進一步發揮區域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規劃》實施後,將促進南方電網向更加智能、高效、可靠、綠色的方向轉變,為保障南方五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節能減排起到顯著成效,為公司創建國際先進電網企業打好基礎。

 2015年形成"八交八直" 送電規模3980萬千瓦
  《規劃》明確了南方電網主網架構格局及西電東送發展方向
  據預測,南方五省(區)2015年用電量將達到10500億千瓦時,"十二五"年均增長8.3%,到2020年將達到13630億千瓦時,"十三五"年均增長5.3%。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總結了六大問題挑戰,並提出了未來八大重點任務。本報將《規劃》要點進行摘錄,並整理如下:
  ■南方電網主網架構格局:到2020年,南方電網形成以送、受端電網為主體,規模適中、結構清晰、定位明確的兩個同步電網,其中以雲南省電網為主體形成送端同步電網,其餘四省(區)電網形成一個同步電網。
  ■關於西電東送:發展目標:到2015年,南方電網建成"八交八直"的西電東送通道,送電規模達到3980萬千瓦;到2020年,再建設6-8個輸電通道,滿足雲南、藏東南和周邊國家水電向廣東、廣西送電要求。重點任務:穩步推進跨省通道建設,"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雲南普洱至廣東江門、雲南昭通至廣東從化直流輸電工程,開工建設金中直流輸電通道、海南與廣東第二回聯網工程。到2020年,采用直流輸電技術,建設雲南水電、藏東南水電以及緬甸水電送出等遠距離大容量輸電通道。研究雲南貴州水火互濟輸電通道。
  ■關於統籌各級電網建設發展目標:繼續加強和完善四省(區)500千伏主幹網架、優化220千伏電網結構、加強110千伏電網建設。重點任務:(一)完善各省輸電網。廣東:到2020年,進一步優化東西兩翼至珠三角用電負荷中心的輸電通道,調整主網架結構,滿足多回直流受入安全運行和降低短路電流水平的要求。廣西:到2020年,進一步強化西電東送通道的縱向聯係,形成"四橫三縱"的500千伏主幹網架。雲南:到2020年,進一步優化主網架結構,完善滇西北、滇西南、滇東北至滇中、滇南用電負荷中心的輸電通道。貴州:到2020年,建成貴州500千伏東南部外環網,進一步加強黔西南電源基地向負荷中心的送電能力。海南:到2020年,進一步加強環島220千伏電網,堅持第四個220千伏東西通道,適時啟動500千伏電網建設,增強西部電源外送能力。(二)加強城鄉配電網建設。到2020年,110千伏變電容量超過4.6億千伏安,線路長度超過13萬公裏,預計1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投資約2900億元。
  ■關於智能電網發展目標:顯著提高配電網智能化水平,應用微電網技術,解決海島可靠性供電,基本實現電網信息標準化、一體化、實時化、互動化,適應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發展。重點任務:以分布式及新能源發電並網、信息化和用戶互動為重點,發展智能配用電、微電網、高效分布式供能等。推進配電自動化升級,建設智能用電小區,提高供電可靠性和用戶雙向互動能力。利用微電網技術解決西沙永興島、珠海萬山群島等用電問題。製定智能電網技術標準,實現關鍵技術標準、關鍵設備的研發突破。
  ■各省"十二五"後三年輸電網重點建設任務
  廣東2013-2015年,廣東新建和擴建500千伏變電站21座,新增變電容量約3150萬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線路約2400公裏,預計投資約173億元;新建和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50座,新增變電容量約5200萬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線路約5300公裏,預計投資約344億元。
  廣西2013-2015年,廣西新建和擴建500千伏變電站12座,新增變電容量約1150萬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線路約400公裏,預計投資約36億元;新建和擴建220千伏變電站69座,新增變電容量約1200萬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線路約6200公裏,預計投資約98億元。
  雲南2013-2015年,雲南新建和擴建500千伏變電站11座,新增變電容量約1125萬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線路約1400公裏,預計投資約48億元;新建和擴建220千伏變電站61座,新增變電容量約1500萬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線路約3400公裏,預計投資約79億元。
  貴州2013-2015年,貴州新建和擴建500千伏變電站10座,新增變電容量約825萬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線路約800公裏,預計投資約34億元;新建和擴建220千伏變電站73座,新增變電容量約1400萬千伏安,新建220千伏線路約5600公裏,預計投資約123億元。
  海南2013-2015年,海南規劃新建和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8座,新增變電容量約400萬千伏安,新建200千伏線路約1600公裏,預計投資約2929億元億元。
 回顧
  2007
  2007年,公司超前啟動了南方電網"十二五"及中長期規劃研究工作,開展了大量基礎性研究工作。
  2009
  公司組織有關電力企業、谘詢機構和科研院所開展了"十二五"及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西南水電送出滾動規劃、智能電網發展等15個專項課題研究工作。
  2011
  《規劃》進入編製階段,國家能源局成立了規劃領導小組、專家組和工作組,組織人員有序開展相關工作。
  2012
  公司於年初完成了全國2020年電力流規劃方案,並要求有關電網企業按照該方案開展各自經營區電網主網架研究工作。
  2013
  5月,公司完成了研究工作並上報了南方電網規劃研究報告。6月,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了全國電網2013-2020年發展規劃(南方電網經營區域)專家谘詢會。南方電網公司完成的研究報告順利通過了國家能源局組織的專家谘詢評審。按照規劃工作安排,在綜合各方成果和意見的基礎上,規劃編製工作組編製並印發《南方電網發展規劃(2013-2020年)》。

 "西電東送"發展:跨越式
  自2002年底南方電網公司成立以來,南方電網西電東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十多年來,西電東送主網架由"三條交流一條直流"發展到2013年10月的"八條交流六條直流"(500千伏天廣交流四回,貴廣交流四回;±500千伏天廣直流、貴廣直流兩回;±800千伏雲廣特高壓直流,±800千伏糯紮渡直流;±500千伏溪洛渡直流單回)。
  截至2013年10月,公司50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合計18323公裏,跨海電纜3X31公裏。公司所轄南方電網主網架已形成"八交六直"14 條500 千伏及以上西電東送大通道,西電東送能力(送端)達到2955萬千瓦,年送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送電能力最強、資源優化配置作用發揮最好的電網。"西電東送"事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推進,"十二五"期末,南方電網西電東送總規模預計達到4182萬千瓦,其中送廣東容量3708萬千瓦,送廣西容量474萬千瓦。
發展裏程碑
  ±800千伏糯紮渡直流工程
  ±500千伏溪洛渡直流工程
  ±800千伏雲廣直流輸電工程
  ±500千伏貴廣二回直流輸電工程
  ±500千伏貴廣直流輸電工程
  ±500千伏天廣直流輸電工程
  500千伏施賢線雙回交流線路
  500千伏貴廣交流雙回工程
  500千伏天廣交流四回工程
  500千伏天廣交流三回工程
  500千伏天廣交流二回工程
  南網西電東送之源:500千伏天廣交流一回工程 
"西電東送"十年評說:經濟與挑戰
  在中國30年來波瀾壯闊改革開放中的前20年,國家的經濟建設重心偏於東部沿海地區,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地區成了耀眼的明星。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一直以配角的身份存在於東部地區耀眼的光芒之下。
  也正因為此,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中國做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決策。
  這一決策是以經濟區和經濟帶為樞紐,以重大工程為連接點的。重大工程包括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的建設速度明顯加快。
  2000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再一次明確,要進一步加快西電東送的步伐。而事實上,截至目前,這些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項目中,產生了重大經濟效益的,西電東送堪為首選。
  今年是西部大開發第二個10年的起步之年,包括"西電東送"工程背後的資源、財稅、移民和環境等各種問題的疊加,對決策層構成了新的考驗。媒體為此邀請曾經參與了西電東送的部分官員、專家學者,來共同討論"西電東送"背後亟待解決的問題。
  媒體:自西電東送以來,不可否認給西部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但從另一方麵來講,西部也由此付出了資源的代價,怎樣看待這種矛盾?
邵秉仁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原國務院體改辦副主任、國家電監會副主席):首先要肯定西電東送,它的目的是要發揮西部地區資源的優勢,同時又支持東部的發展,這個方向沒有錯。
  但是現在東西部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裏有多方麵的原因,為此國家還需要完善支持西部的若幹政策並細化。西部地區的發展,包括民族問題,如果不能引起更高程度的重視的話,後果將比較嚴重。作 為西部大開發一個部分的西電東送,當前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完善。
周小謙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會長,原電力工業部總工程師、國家電力公司"西電東送"辦公室主任):無論以前還是目前來看,西電東送都是必要的,這為當地的資源找了一條出路。資源如果開發,最好的辦法是當地利用,但當時西部沒有這個條件,隻能外送,這是當時的考慮,資源的開發促進了西部經濟的發展,這一點不容否認。
  我們很早就考慮過西電東送的規模問題,當時各省市的積極性就很高,比我們預想的要高很多。西部一些省市恨不得馬上送出去,有一種今天有電今天送的心態。但西電東送本身各省都需要規劃、需要統籌,也需要考慮長期發展。
袁榮貴 (貴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長,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拿貴州來說,西電東送的成績還是比較顯著的,這些年的發電量上升很快,也充分發揮了貴州水電、火電互補的優勢。以前貴州光靠水電,但如果遇到冬天枯水期,就比較麻煩。西電東送之後,貴州也建了很多火電廠,這樣就能有較好的調劑。
陳秀山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經濟地理研究會會長):這反映了一個市場和國家整體需要之間的矛盾。總體來看,西部做出了一些犧牲,但卻沒有得到回報。其中關鍵的因素是西電東送的電價是怎樣的,同時資源稅的改革也要加以考慮,而且這也不是西電東送一個工程所麵臨的問題,包括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幾個大型工程都麵臨這個問題。如果西部沒有直接受益,資源還是被廉價外送,這對於西部的發展也會有一些傷害。
  日報:西部一些省市認為西電東送的上網電價偏低,而受端省市並沒有以低廉的電價轉移給當地的電力消費用戶。如何看待這種價差,對於西部提出的調高上網電價,你認為是否合理?
邵秉仁 :西部地區可以通過資源稅征收,來增加西部地區的收入。由此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及企業成本上升不能轉嫁給消費者,而應由承擔這項工作的國有企業自我消化,這還可以促進企業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
周小謙 :如果同網同價,甚至上網電價可以稍微高一點,現在關鍵是政策要配套。
袁榮貴 :西電東送在電價方麵有爭論,西電東送的上網電價比較便宜,盡管這些年價格也逐漸在調整,但上網電價仍然偏低,西部各省市都覺得比較吃虧,這也是西部各省市的實際情況。過去搞西電東送是政策因素,同時也能解決東部資源匱乏的問題,但現在東部發展起來了,區域平衡也應該考慮更多因素。
陳秀山 :西電東送的上網電價這些年來逐步緩慢提高,但總體上西部仍處於弱勢地位。現實的情況是,東部有替代能力,如果西電東送的要價過高,在送的數量上肯定會受到一些限製。
  現在中國的終端電價是不是能放開,我認為這是個核心問題,同時"西電"是不是可以向大型用戶簽訂交易協議,也是一個需要探討的解決辦法。
  日報:如果按照現行的分稅製度,流轉稅收是以公司注冊地作為納稅地,現行的稅費製度將可能對西電東送發端省市的積極性造成影響,流轉稅收如何改革才能解決這種矛盾?
邵秉仁 :這涉及到財稅製度和政策的改革,如繼續實行分稅製,必須做到西部地區的事權與財權相統一。由於西部的經濟來源主要是自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礦產等資源的不可持續性會導致西部的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因此,稅收留給西部地區的比例應該加大,包括資源稅的征收應全部留給地方。
  同時,征稅可以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支持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這是一箭雙雕的辦法,也是一條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出路。
陳秀山 :西電東送實際上集中體現三方利益,輸電的地方政府、受電的地方政府,以及中間相關的企業。我認為今後的出路有三個方麵:一是資源環境稅的改革,二是終端電價包括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能不能市場化,三是流轉稅的改革,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區域發展平衡。
  日報:新增水電移民成本究竟應當由"西電東送"各獲利主體承擔,還是應當由社會和國家"埋單",一直是一個業界爭論的話題。怎麼看待現在的移民成本補償?
邵秉仁 :我認為,純商業開發的項目,必須由受益主體來埋單。關於移民和環境成本的補償,應該提高水電價格,實現水電、火電同質同價。提高水電價格,就等於增加了一塊收入,這塊收入不是留給企業,而是一部分用於移民、一部分用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周小謙 :當時主要是在考慮效益,對移民等問題考慮得確實不夠,雖然一直也都很重視移民的問題,但當時由於受政策的影響,沒有把人的問題放在第一位。現在新建的水電站就充分考慮了這一因素。
  隻要政策能夠配套,實行水電、火電同網同價,水電利潤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解決移民成本問題,也可以保護生態環境和進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