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1新聞來源:188BETApp
兩代電建人永久記憶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50年代開始在全國興建水電站。
1957年4月,父親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從河北老家農村來到浙江參加新安江水電站建設。當時,國內生產資料、材料奇缺,修電站時,扁擔大筐運石渣。20出頭的父親正血性方鋼,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雖然勞累,但能參加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製設備和自主建設第一座水力發電站深感光榮與自豪。新安江電站建設為國家後續建設大型電站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國內大中型水電站輸入了大量人才。
50年代到60年代,父親相繼參加官廳、新安江、大夥房、雲峰、渾江、回龍山水電站的建設。作為那時的電建人,他們仍然繼續發揚獨立自主、艱苦奮力,勇於不斷創新的精神。
70年代,父親來到白山水電站,又開啟了水電創業新征程。白山水電站是當時東北最大水電站,施工高峰時,工地鐵馬金戈,人海如潮。白天、夜晚一片沸騰。
80年我高中畢業,沒參加高考,就參加了工作,成為了第二代水電工人。那時的白山水電站建設,施工條件和環境要比父親那會好多了。技術、資金、管理等也上了一個新台階,隨著工程能力不斷快速進步,電站技術創新也不斷湧現。
90年代,在曆史的見證下,我非常有幸參加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工程建設。這時我國水電專業人才積累、經濟的積累、科技技術成熟、管理方麵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這曆史標誌性偉大世界級工程上,也鐫刻了兩代電建人“光輝印記”,也是我一生為之驕傲和自豪的。
2000年代初,中國水電進入了“黃金期”。“西電東送”戰略,加快了水電站建設的步伐。2000年到現在,水電站如“雨後春筍”,小灣、龍灘、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一座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的建設,猶如一艘艘“水電航母”,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大發展,提供了重要作用,電站綜合效益優勢也逐步顯現。同時國家以水電基地為依托,打造風、光、水多能互補的示範性工作正在開展,水電為促進清潔可再生能源作出了巨大貢獻。已建成數百座大中小型水電站庫區形成了人造湖,青山綠水也逐漸顯現。詩意盎然的“千島湖”,高峽出平湖、漁歌唱晚” 三峽水電站“等水庫也成為國家級風景勝區,是人們在閑暇時旅遊、觀光、度假、休閑流連忘返的樂園,同時水電站也成為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我國水電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路艱難走來。現在已成為世界水電 “強國”。我們電建人也發展到20多萬的現代“鐵軍”。他們就是中國“水電名片” 、“中國高度”製造者。
在“一帶一路”的引領下,電建人走出了國門,把中國先進水電的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在國際上得到充分“展示”。在東南亞、北美洲、非洲留下了電建人身影和足跡。現在中國將建設世界最大電站——非洲剛果英加水電站。我們這些電建人在東南亞、北美洲、非洲等國家的大地上,編織著“詩和遠方”,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好的體現。
新中國70年來水電站蓬勃發展,從建國初期水電裝機容量36萬千瓦到現在水電裝機容量已超過3.5億千瓦。中國水電取得輝煌的成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也是我們老一輩電建人和電建人後代不畏艱辛,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辱使命,自力更生,奮力拚搏、開創宏大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基業。
中國的水電,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指引下,中國水電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回望走過的路,作為兩代電建人,經曆了中國水電從曲折到走向繁榮曆史進程,也見證了我們並參與了數百座大中型水電站建設中,不畏艱辛,艱苦奮力,永攀科技創新高峰精神。為此,我們驕傲,我們自豪,因為我們電建人與共和國大發展“同步”!
如果說第一代電建人是“拓荒牛”,那麼電建人的後代就是“追夢人”。
我們電建人時刻牢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了創造中國名片——世界水電的“中國高度”,我們還要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幹!”
作者:安生 出生年月:1963.06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專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