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1新聞來源:188BETApp
山溝溝裏錘煉的總工程師
1959年,邱彬如,這個在上海生活了十七年的小夥子,被蘇聯電影中英姿颯爽的188體育官網app 者所吸引,從此愛上了水電設計事業,在中國電建北京院承擔項目設計工作的那些個山溝溝裏鑽研技術、大膽創新,錘煉了半個世紀,為我國水電科技事業發展建功立業。
選擇188體育官網app 事業,就是選擇與高山峻嶺為伴,艱苦的工作和生活就是常態。已是古稀之年的邱彬如回憶往事,為了民富國強,為了水電事業的發展,他們這一代水電人努力過,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北京院的鼓勵下,像邱彬如這樣喜歡鑽研、敢於創新的科技工作者在技術問題上各抒己見、碰撞思想,尤其是在科學論證基礎上大膽創新,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邱彬如平時就喜歡琢磨一些技術問題,在電腦問世之前的一、二十年中,僅僅是抄資料就用掉了幾十個筆記本,90年代初他就和同事們共同編著了四本技術專著,在當時的設計院中極為少見;參與的我國第一個瀝青混凝土防滲的上水庫創新了設計方法,在地質條件相當複雜的情況下做到了瀝青混凝土襯砌“滴水不漏”; 參與設計的5個水利水電工程都獲得了國家級優秀設計獎。
老一輩的水電科技工作者不僅要麵對技術難題,同時還要麵對大山、大溝裏艱苦的生存問題。
第一次去西藏那曲地區查勘時,專區領導帶著馬隊遠出十裏外歡迎以邱彬如為代表的技術隊伍,並稱他們是“光明使者”。麵對這些熱切盼望能點上電燈的藏族同胞,什麼高原缺氧、什麼飲食不習慣等問題就統統不在話下。當查龍水電站這顆“藏北高原明珠”燦爛發光時,藏民們載歌載舞,從來不喝酒的邱彬如,也情不自禁端起了酒杯。
20郎當歲的邱彬如在甘肅劉家峽工地,豆麵窩窩頭堅硬如石,摔在地上都不碎。幾天吃上一碗米飯,就是最大的享受。30歲而立之年的邱彬如在石泉水電站工地,住在陰暗的小旅館裏,點著煤油燈,趴在床板上畫圖,有時連蔬菜都吃不上,隻能吃鹹菜下飯。
50歲時的邱彬如,在藏北海拔4800米的甲崗水電站,氧氣不夠,每天睡覺要坐起來好幾次,喘半天氣,再躺下接著睡;63歲時,在怒江上坐溜索渡江,就靠一根繩子兜著腰和腿,下麵就是湍急的江水,頭暈目眩。已經過了退休年齡的邱彬如依然挺身而上。
2010年,邱彬如68歲,在撫寧抽水蓄能電站,需要攀登400多米,約150層樓高的上庫時,同誌們都勸他,可他還是一步步慢慢地爬了上去。站在山頂上,邱彬如默默地在心裏說:“再見了大山,這是我最後一次攀登,也是為這五十年的水電生涯畫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十年的水電科技工作生涯,邱彬如親眼看到黃土高原上生活的老鄉,住在黃河邊每天隻能用雨水積存的難聞的“地窖水”洗漱;看到在怒江地區生活的少數民族居室簡陋,真正體會到“家徒四壁”的含義時,他更加迫切的希望為他們送去電力,送去一絲光明。
水電設計事業確實有跋山涉水辛苦艱難的一麵,但也有令人自豪的一麵。幾十年來,邱彬如走遍了全國除台灣外所有的省區,也有幸去到那些人跡罕至的山嶺之巔,領略到那些難以忘懷的絕美景色,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總有年輕人問他,有部委和總院的工作機會,為什麼還堅持留在科技工作一線?他回答說:“我就願意看著自己親手設計的一座座水電站發電,感覺幹了些實實在在有益的事,心裏充滿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作者:南雨
單位:中國電建集團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水環境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