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魏祖強:大山深處的水電科研人

2020-01-11新聞來源:188BETApp

大山深處的水電科研人

金沙江,這是一條急湍浪湧的浩蕩大河,它奔騰於巍峨險峻的群山之中。烏東德,正是鑲嵌在這條大河上的耀眼明珠。當地苗族人稱這裏是“雲霧繚繞的地方”,彝族人稱之為“五穀豐登的坪子”。如今,這個寄托當地人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地方正在建造一座世界級的水電站——烏東德水電站。

烏東德水電站作為我國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建設的首座千萬千瓦級巨型水電站,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促進長江大保護的重大基礎性工程。它是金沙江水電基地下遊河段四個水電梯級的第一梯級,最大壩高270米,總庫容74.08億立方米,安裝有12台單機容量8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總容量1020萬千瓦。電站計劃於20207月下閘蓄水、8月首台機組發電,202112月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建成後將成為中國第四、世界第七大水電站。

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共承擔了烏東德工程75%以上的施工任務。在施工過程中,共創造出了6項世界第一、5項首次的記錄。在這些記錄的背後,離不開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烏東德施工局科技團隊的努力。

力劈莽山開天地

2014年,大壩工程啟動開挖,烏東德施工局一支鑽爆團隊浩浩蕩蕩進場,拿著鑽機開始與群山共舞。2016年,大壩壩肩開挖圓滿結束。風雲變幻,江水激流而下,山也換了麵貌。

以陳萬川為隊長的葛洲壩施工局鑽爆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青春活力是他們的形象,技術精湛、吃苦耐勞是他們的招牌,在他的帶領下,青年團隊活躍在整個大壩邊坡上,屢屢出色地完成施工任務。

2015年5月,壩肩槽啟動開挖,201612月壩肩槽開挖完成。270米的開挖高度,左右兩岸共60個爆破梯段,曆時五百多天的持久戰,陳萬川的鑽爆隊一層一層精細開挖,最終確保了壩肩槽高質量驗收通過。

烏東德施工局壩肩槽鑽爆負責人劉建國說:“我們月最多爆破達55萬方,壩肩槽的開挖是鑽爆隊的重點工作,鑽爆隊按照施工局指揮部署,確保一切資源以壩肩槽開挖為先。”壩肩槽是整個大壩工程開挖重點部位,其開挖質量關係著大後期壩混凝土澆築質量。因此,壩肩槽自然成了陳萬川的“心頭刺”。

施工局大壩項目部要求嚴格按照13天或者14天下挖一層,一百多個爆破孔鑽孔往往需要一周時間。“預裂樣架搭設禁止彎彎曲曲,鑽機架設要穩固,工作麵不平整,要想方設法整平,切勿敷衍了事”,每一炮開始前,隊長都要反複叮囑兄弟們。造孔過程中,要經過“三定五校”反複核準傾斜角和方位角。“這個角度是質檢人員用先進設備測量,精準度達到了0.1度”。

每一項工序完成後,除了隊長親自把關後,還要經過多方驗收通過,方可進行下一項工序。為了確保壩肩槽質量,烏東德施工局固定鑽爆隊作業人員,每個鑽工負責一台鑽機,左岸和右岸錯開開挖時間,並多次組織預裂隊兄弟們參加培訓學習。

爆破技術指導郭飛高說:“每一炮的爆破參數都不一樣,每一層都是全新的開始。”

2016年8月,國家能源質量監督總站專家組蒞臨烏東德檢查,看著平整而又光潔的壩肩槽切麵,專家組們震撼的同時止不住讚揚道:“烏東德工程壩肩槽的開挖質量顯然已經達到或超過國內同類電站的施工質量水平。”

金沙江畔的混凝土“巨匠”

趙賢安身材高大,聲音洪亮,行走如風,麻利中透露出精明與幹練。在烏東德水電站,趙賢安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但這位上過央視的湖北省首席技師、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卻是一個十分低調的人,在他身上,不僅有老一代葛洲壩人堅忍的意誌和紮實的作風,更洋溢著新一代葛洲壩人刻苦鑽研、爭創一流的嶄新精神風貌。

作為烏東德施工局混凝土工程處副經理,趙賢安是地廠、泄洪、大壩三個標段混凝土澆築質量衛士。“混凝土質量關乎大壩工程的命脈,一定要從細節完善,踏實做好本職工作”。一直以來,他嚴格要求自己和下屬員工,連工區的農民工兄弟都打趣他說,“趙經理,我看您廚師出身的吧,您都可以在混凝土上雕花啦!”

趙賢安麵對混凝土的質量管理,可謂是個“癡人”。混凝土是大壩的軀體,澆築工藝水平事關整個工程質量,事關百年大計。趙賢安深知,能操振動棒容易,但要把混凝土澆好不容易,要澆成內實外光的精品工程更不容易。從幹澆築工那天起,他就立誌當一名技術一流的崗位能手。在十多年的澆築生涯裏,他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實踐、勤於總結,在借鑒前輩好的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思路改進工藝,並將其條理化、係統化,形成具有指導性的內部工法,化解了許多施工難題,取得了可喜成果。

針對混凝土澆築質量,趙賢安總結出“五控製、五及時”操作法——控製複振時間、控製複振方向、控製振搗棒插入角度、控製振搗棒與模板的間距、控製複振振搗棒型號;及時分散骨料、及時排除積水、及時跟進振搗、及時收麵護理、及時考核點評。針對收倉麵質量控製,總結出了“32字要訣”。即:分散骨料、排幹積水、振下浮石、按線收倉、抹平腳印、專人看守、及時養護、嚴禁占壓。這些源於實踐的土工法,在三峽三期工程乃至向家壩工程混凝土澆築中屢試不爽,也讓他成為了施工生產一線的“土專家”。

“我得先成就它,它才能成就我。”是趙賢安的名言,正是靠著自己對混凝土澆築質量的這股子癡勁兒,才有了如今的混凝土澆築專家趙賢安。

2016年10月,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趙賢安命名的“趙賢安創新工作室”在烏東德水電站正式成立。近年來,“趙賢安創新工作室”的成員們始終活躍在烏東德工地一線,可以說哪裏有難題哪裏就有他們的身影。截至201812月,在工作室的引領推動下,葛洲壩集團烏東德施工局共獲得國家授權專利85項、工法31項、科技進步獎58項、其它科技成果4項和31項省部級及以上的QC成果榮譽。

活躍在烏東德建設一線的金結專家

2017年的某天,下午三點一刻,葛洲壩金屬結構加工廠,細雨迷蒙。

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師傅正在指導工人進行錐管焊接和打磨作業。上了年紀的眼鏡透出一層薄薄的水霧,火紅的工裝襯托出他挺拔的脊梁,諄諄教導和專注的神情感染了一眾同事駐足觀摩。

張耀華,烏東德施工局總工程師,主要負責機電設備管理和金結施工管理工作。

從新村營地生活區、到金坪子金屬結構加工廠、再到施工一線的地下廠房,張耀華早已習慣了這三點一線的忙碌常態。當問起緣由,他謙虛地笑笑,“我從年青時就幹水電這行了,金結施工和技術設備這方麵是水電站建設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工人們總是很忙碌,我也不能閑著啊!”

烏東德水電站是一個極為複雜的係統工程,機電金結工作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不僅涉及施工期砂石係統、拌和係統、纜機平台、門塔機、胎帶機等現場大型施工設備的安裝布置,還包含水輪發電機組、引水壓力鋼管、閘門、啟閉機等永久設備的製造和安裝。龐大的工程總量和複雜的施工工藝需要高水平的創新和先進技術作支撐,烏東德施工局麵臨的挑戰不可謂不大。

在提升機電金結加工水平和現場的施工效率上,張耀華與同事們創新引用組圓台車進行壓力鋼管的“立式組圓”,占用的施工場地大大縮小,從而減少了洞室開挖量和混凝土回填量,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履約。最值得張耀華自豪的是,在與科研小組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烏東德施工局克服了高強度鋼材的焊接技術等難題,大規模使用80公斤等級的高強度鋼進行壓力鋼管的蝸殼製造,這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

2015年加入烏東德工程建設以來,張耀華身體力行,始終走在施工一線。帶頭研究機械圖紙、牽頭設計施工方案、指導工人現場施工,他與工區的小夥子們比毅力、賽體能,一次又一次完成了預定施工目標,極大鼓舞了員工們的士氣和幹勁,為烏東德工程實現一個又一個工程節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談及目前的施工形勢時,張耀華神情嚴肅,“烏東德工程在2017年進入了首個機電金結安裝高峰,大壩、地廠、泄洪三個標段的施工任務更加繁重,施工難度更大,技術要求更嚴,由不得我們有絲毫馬虎大意。”

據現場同事講,張耀華總工今年已經58歲高齡,最遲在2020年就會退休,但他工作的那股勁頭卻沒有消退。“從葛洲壩水利樞紐、三峽工程到向家壩水電站、再到如今的烏東德工程,我在水電這行幹了有大半輩子。希望在烏東德水電站能夠站好最後一班崗,為自己的水電生涯畫上圓滿的句號。”

顯然,張耀華是一個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人。他把“幹一行,愛一行”當做人生的座右銘,用幾十年如一日的方式堅守著初心,用一言一行踐行著理想信念,並期待職業生涯最終的圓滿。

下午5點半,迷蒙的天空撥雲見日,烏東德雲山霧罩,宛若仙境。張耀華又要啟程去地下廠房督導工人施工了,車子漸行漸遠,逐漸消失在燦爛的夕陽之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當前,烏東德水電站工程建設已進入決勝攻堅階段,大山深處的葛洲壩科研人始終在上下求索,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以不懈奮鬥書寫新時代華章,為將烏東德水電站打造成為新時代的大國重器而不懈奮鬥,為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魏祖強,出生年月:1994.08

單位:中國能建葛洲壩三峽建設公司烏東德施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