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田繼雪:不忘初心,矢誌報國(中國科協征文三等獎)

2020-01-11新聞來源:188BETApp

不忘初心,矢誌報國

今年是建國七十周年。在這樣意義非凡的日子裏,我想再談那個宏大的主題--信仰。冥冥之中,我覺得這股力量並不陌生,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

小時候,我們在課本上學到,至今都難以忘懷的詞有英雄,理想,信念…我們會從文字中看到那些鮮活的定義,那是戰火硝煙中,開出的閃耀著一個民族精神無比絢爛的花。那裏麵有28歲的夏明翰,相信共產黨人生生不息。有36歲的方誌敏,堅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有暗堡之下的董存瑞,高舉炸藥包為新中國而呼喊!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信仰,那便是要為中華民族謀解放。長大後,我見證了新中國建設的巨大成就,身邊有很多看似普普通通的人,耗盡自己的畢生精力,撐起“信仰”這兩個字的隆重分量。

2008年,這個年份大家都記得,那一年,汶川發生8.0級大地震,而那一年,我剛剛考入中國水科院,研究的正是水利工程的震害搶險方向。所以我入學後翻開的第一本書便是《中國水利工程震害資料彙編19611985》,而書的扉頁上寫著“在科學研究和學術問題上容不得半點的虛假和馬虎”。我問師兄這話是誰寫的,師兄說是我國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專家汪聞韶院士。

汪聞韶.1919年出生於江南魚米之鄉——蘇州。從4歲就開始進入東南大學幼稚園學習。汪聞韶院士曾回憶他童年時代的理想是當一名工程師。他在自述中寫道:“對我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1938年,汪聞韶如願考入中央大學工學院水利工程學係(河海大學前身)。在許多人眼裏,水利行業是艱苦行業,但汪聞韶說:“中國古代出現了許多治水專家和前輩。可到了近代,中國在水利事業方麵的投入不夠,以致出現了許多自然災害,造成了不少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當時希望學習水利,將來為國效力,並未考慮艱苦與否。”

有著報國情懷的汪聞韶,大學畢業後,大西北工作了四年,親自體察到我國貧困地區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落後以及生活環境的惡劣,在他的心靈深處有了一種更加堅定的為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而奮鬥的責任感。正是這份責任感的驅使,新婚剛兩年的汪聞韶,在1947年底離開了南京,轉道上海赴美留學。乘曼格斯將軍號輪船從上海經日本東京到美國西岸舊金山,於1948117曰輪船靠岸。前往依阿華大學研究生院,進修水利工程,19492月他獲得依阿華大學力學和土力學碩士學位。

1949年南京解放。數月後,汪聞韶收到父親和母校師長的信。這讓當時的汪聞韶激動無比,為了一酬當初報效祖國的夢想,他積極地準備學成歸國。然而1950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國內反華氣氛升級,麥卡錫主義橫行朝野,旅美留學生歸國的途徑受到阻礙。195011月,芝加哥移民局通知汪聞韶辦理簽證延期手續,卻收走了他的入境許可證,並且明令他禁止離開美國。同年,汪聞韶遷居波士頓,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有一天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到實驗室裏找到他,對他進行了一通質詢,並且許諾他如果需要給中國的家人寄錢,可以以每月一、二十美元的限額向聯邦儲備銀行申請,汪聞韶拒絕了這個建議。盡管當時回國的道路困難重重,而在美國的生活、工作條件充滿誘惑,但汪聞韶報效祖國的決心卻堅定不移。1955年,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汪聞韶和其他旅美留學生一起,衝破層層阻撓,終於回到了祖國。

留學歸來,見到新中國氣象一新,汪聞韶感到特別興奮。先後水利部南京水利實驗處(今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及北京水利部水利科學研究院(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任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水利建設蓬勃發展,在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方麵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還是有水庫大壩遭受震害。1961年新疆巴楚地震,西克爾水庫土壩遭到破壞,這是我國新建土壩中遭受震害的第一個記錄;1962年廣東河源地震,新豐江水電站大頭壩遭受破壞,這是我國新建混凝土壩中遭受震害的第一個記錄。

這些現象引起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周恩來總理親臨災區,對防震抗震工作作了“要總結地震經驗和減少地震災害”的重要指示,大大促進了汪聞韶從事的抗震工作的研究。他親自參加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及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林格爾地震和唐山大地震中水利工程震災的實地調查工作。為了盡快把曆次地震後許多同誌記錄下來的第一手資料作為曆史資料保存下來,汪聞韶受水利部水利管理司委托,主編《中國水利工程震害資料彙編19611985》,詳細記載了其間的水利工程震害情況,涉及到邢台地震等15次大地震,為我國以後酌實驗研究、原因分析和抗震工作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當問及當年編書時的感覺時,汪院士說:“嗯,當時工作量是很大,任務也很艱巨,可想到這書對後人有好處,我也就感覺不到苦和累了。”

在上世紀70年代,對中國的知識份子來說,是一段特殊艱難時光。汪聞韶也並沒有例外。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平輿縣五七幹校勞動。1971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派人到平輿縣幹校找到汪聞韶,要他去做小浪底工程的土工試驗。見麵時,來人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位正在喂牛,胡子老長,頭發也沒理,身上披著麻袋,腰間係著草繩,腳上穿著破膠鞋的老農便是留美博士汪聞韶!

1972年底,汪聞韶被調回北京原單位。留美回國受阻和在“文革”中的一無所成,使汪日韶越來越感到時間的寶貴。於是他拚命地工作,每天隻休息四五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汪聞韶不久便取得了輝煌的業績,於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稱院士)

汪聞韶院士為新中國的水利水電事業作出了長達40多年的不懈努力,為祖國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科教興國貢獻了畢生精力。除了在學術上的輝煌成就令人景仰,汪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儉樸。建國初期,國家不富裕他便將蘇州老家一片黃金地段的祖宅(30多間房屋和10畝桑園)全部捐獻給了國家。臨終前,他平生積蓄50萬餘萬,全部捐獻國家,用作發展水利水電事業的基金。

雲山泱泱,蒼海茫茫,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寫到此處,我們便有了答案,什麼是信仰?信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脊梁,它在每一個共產黨人的心中。它不是把佛像放在神龕上,不是把耶穌掛在胸口前,它把人民放在了最高處。它不是跪拜祈禱,不是把願望寄托於泥像,它是踏踏實實為人民謀幸福。

一百年前的嘉興南湖上,它們發願初心,它們說要讓中國人站起來;七十年前,天安門城樓前,它們不忘初心,它們說要讓中國人富起來;今天,他們重走上海一大會址,它們說必須牢記使命 ,它們說要讓中國人強起來!

朋友們,今天,當我們再談信仰,就是要牢記那一份承諾;當我們再談信仰,就是要讓這江河永固;當我們再談信仰,就是要站在這裏,莊嚴地向世人宣告:前方的路,便是複興偉大中華!

作者:田繼雪

出生年月:1986.1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