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新聞來源:188BETApp
篳路藍縷勘探夢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穀,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世界上地勢最高而又神秘的文化傳播古道——“茶馬古道”。在這條古道上,故事的主人公卻在頻頻拉開築夢水電事業的序幕,也在演繹別樣的風雨人生。
雨打芭蕉 深山夜語
2015年4月1日,與主人公孔存平在林芝相遇,那時他負責西藏某流域水電規劃前期勘探施工任務。接應上我們到管理站後,他便去安排次日進入勘探作業點的準備事宜。
傍晚,當地老鄉陸續來到管理站,稱重、登記、捆紮、討價還價,好不熱鬧。晚上,我們圍在爐火前,孔經理和我們聊起了他的過往。1970年8月出生於甘肅永靖的他,從1991年參加工作至今主要負責水電勘探項目施工,足跡已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西南邊陲。
1995年至1998年,孔存平擔任機長,負責寶珠寺水電站主廊道深孔帷幕灌漿、超細水泥灌漿和深孔監測工作,為及時了解鑽進偏斜情況,以便做出相應措施,他和機組成員集思廣益,利用汽車內胎、鐵桶、魚線等自製浮漂式測斜儀,采用套管偏心糾斜法施工工藝,不僅使鑽進方向和斜度控製在有效範圍,而且保證了施工質量和進度,降低了成本,機組獎勵5萬元,得到寶珠寺電管局的肯定。1996-1997連續兩年被評為院先進生產工作者,並榮獲1997年度“工人明星”。
2008年正在阿壩州金川水電站緊張施工時,發生5·12汶川大地震,麵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他一方麵組織生產自救,另一方麵為了完成水上鑽孔,配合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的旁壓實驗順利進行,還要給現場每一位施工人員做工作,最終完成水上陸地勘探2535米。6月中旬,他又帶隊進入茂縣柳坪水電站,恢複引水隧洞的回填固結灌漿正常施工。次年3月帶隊進入玉門瓜州進行風電勘察,先後完成北大橋風電場、玉門鎮橋灣風電場勘探施工29000餘米。2010年,負責金川二級水電站前期勘探施工任務,最早引進植物膠鑽進取芯技術,完成水上陸地勘探1800米。期間接受為期三天的安全大檢查,得到了中國水電顧問集團、國電大渡河投資公司的一致好評。同年,7月進入西藏同卡水電站,組織人員機械設備進場施工。
2011年3月10日起,連續幾天降雪,唯一一條通往同卡工地的簡易公路被一米多厚的積雪掩埋,對外交通全部中斷,工地職工的生活受到嚴重威脅,新增人員和設備被迫停滯昌都。為了解決工地職工生產、生活困難,他帶隊幾次探路,但由於積雪太厚,裏程太長(十多公裏),幾經努力都無功而返。對此,他一邊及時向公司報告受災情況,一邊求助當地政府及八宿縣交通局等各部門援助,當地政府接到災情後,立刻派出機械設備與救援人員經過三天三夜連續奮戰,終於打通了這條通往同卡工地的生命線,不僅使工地職工生活得到保障,也使第二批新增人員順利到達工地,確保了職工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
2013年4月設計部門要了解同卡水電站下壩址兩岸及河床的地質資料,為了配合地質專業解決因火工材料而影響工程進度問題,孔存平帶領機組開展斜孔造孔工藝研究,代替前期過河平硐作業而進行兩岸對穿孔施工。當時工地僅有垂直向下鑽進的設備,沒有打斜孔的鑽機,工期緊,采購、搬運根本來不及,他和機組用方木把鑽機支起來扳斜鑽進,一個月完成220.5米、210.2米的兩個鑽孔,不僅滿足了地質要求,節約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設計、地質部門的稱讚,於12月圓滿完成同卡水電站預可研階段勘探任務,平硐8246米、水上陸地鑽孔12460米。
不知何時,山雨襲來,伴著風聲,聽著窗外雨打芭蕉的聲音,如泣如訴,我失眠了……
勘探之路 步履維艱
次日,當晨曦的靜謐被一連串急促的敲門聲打破,孔經理已經陸續送走了三四波腳夫,這是最後一波捆紮、搬運岩芯箱等勘探物資的當地老鄉。
早上7點,孔經理早已打理好行裝,讓我們帶上必備的物品,輕裝上陣,匆匆吃過早點,我們各自帶上隨身攜帶的裝備、幹糧等物品向勘探作業點進發。
剛開始體力充沛,我們走得很是輕鬆,路上遇見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總是問這問那,他不時給我們答疑解惑,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沿路收集采摘可食用的野菜。
山路十八彎,我們沿著不到1米見方的“騾馬大道”迂回前行,連續過兩座吊橋,都有些疲憊,剛想坐下來休息,就被孔經理一把攔下:這一帶是有名的螞蝗山,到處都是嗜血如命的螞蟥,很多人因包裹不嚴,皮膚裸露,都在這裏遭過罪。說著他便將手探進路邊的草叢,還沒等我回過神,手上便吸附著三個細長的軟體蟲子,黑乎乎的蠕動著,異常滲人。他說不用怕,這就是螞蝗,喜歡植被茂密,陰暗潮濕的環境,身體滑溜溜,兩頭都有吸盤,有人畜經過就會搭上來吸血,很難甩掉,吃飽了會膨脹好幾倍。一旦被螞蝗吸附最好不要生拉硬拽,螞蝗害怕的是火和鹽,一般燙一下,或者撒點鹽就會蜷縮身體掉下來。我說那還不趕緊把它弄下來,他笑了笑,皮厚著呢,得它嘬一陣子的,不慌不忙地從側兜裏拿出了點鹽巴灑在手上,我這才留意到他哪雙粗大厚實而又布滿老繭的手。他鼓勵我們堅持一會兒,在前麵向陽幹燥的地方休息。
他見隨行記者年事已高,滿頭大汗,步履蹣跚,便一路背著他的行李繼續行進,峽穀中許多地段的山崖仿若刀劈斧砍一般直立陡峭,隔江對峙,兀然聳立。隨處可見大麵積的塌方體以及被衝垮的簡易吊橋,有的地方壓根就已經沒有了路,行至險要處就得小心翼翼,手腳並用。沿途穿過5座吊橋,難以計數的塌方路段,30多公裏的山路我們徒步走了整整一天,到達勘探作業點已經是下午6點,一路上我們領略了峽穀的雄秀險峻,也領教了勘探之路的步履維艱。
工作狀況 撼人心魄
由於旁邊是湍急的江水,周圍又沒有開闊地段,營地就建在鷹嘴崖下方,利用3000米水管引山縫間的泉水至營地水桶中,解決日常生活用水,吃住隻能擠在一起,除了部分補給外,大部分都要自力更生。晚上,大家擠在一頂5×6米的帳篷裏,一個大通鋪旁邊碼放了這次補給的食物和物資,三個人圍在孔經理捎給周師傅的小米手機前,幫他裁卡裝上手機,很慶幸這裏還有微弱的信號,不過要想與外界聯係,還得出去找高一點的地方才能打出電話,盡管通話質量不高,而這已經讓他們感到欣慰。
伴著滔滔江水與機器的轟鳴聲,一個班組繼續圍著180鑽機忙碌著,將取出的岩芯標記碼放在岩芯箱裏。孔經理找了一個僻靜的地方聯係搬運物資和辦理相關手續事宜後,與袁仲華到營地左岸查看地形,琢磨左岸任務完成後,怎樣將這些勘探物資運至右岸,攀爬至右岸崖壁看能否架設吊運線,結果令人失望。王洪江趁著有太陽劈些柴火,以備燒水做飯。峽穀午後的陽光彌足珍貴,成群的蜥蜴爬在崖壁曬太陽,小狗“灰灰”見大夥吃飯就湊過來,吃飽了慵懶地趴在水桶上,讓人給它衝澡。深夜22:00,大家仍在忙碌,鑽機一下去,就必須將一回次進尺的岩芯鑽出來。這裏人跡罕至,危機四伏,要爭取早點結束任務,保障人員、物資安全。
連日的相處使我們對勘探項目有了真切的感知,這種風餐露宿、苦行僧般的生活確實少見。麵對原始莽林,一切都得從零開始,開山修路、架設吊運線、安營紮寨、購買生產生活物資,組織機械設備進場,負重二三十公斤的物資徒步數十公裏,沒有正常的飯點和休息時間,有時回到住處已是淩晨兩三點;在途中不時遭遇暴風、冰雹、雨雪等惡劣天氣,塌方、泥石流,交通中斷、陷車、生活物資匱乏、野生動物襲擊、傷病等各種困難,生活單調枯燥,同行的記者不禁問孔經理這麼多年到底是怎麼堅持下來的?他笑了笑:“苦中作樂”唄,在工作中尋找樂趣,對生活抱有希望,想想孩子和家人。但當談及孩子和家人,這個鐵漢和所有我遇到過的勘探人一樣都陷入了沉默,這似乎是他們心底共通的隱痛,不願過多提及。
當我問他這麼多急難險重的勘探任務都是怎樣完成的?幾乎每年都受到公司表彰,有什麼秘訣?他笑著說,哪有什麼秘訣?一路上你們也看到趕牲口,負重比我們還多的馬幫,我們得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勇於冒險,勤勉親和,講信用,守信譽,鍥而不舍的精神,幾乎每一個水電站都有他們的一份功勞,他們才是這一條條騾馬古道的高原勇士。我是黨員,黨員就應該在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去。雖然現在勘探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和專業設備已有所改善,但在這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的峽穀中,再好的設備都難以到達作業點,還得發揚馬幫腳踏實地,敢於吃苦,艱苦奮鬥的作風。西藏項目語言不通,交流困難,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危險源多,環境惡劣,多待一天,便多了一分成本和不確定因素,工期是取得效益的關鍵,必須要精打細算,控製好成本,充分利用好時間,統籌兼顧,減少誤工,想方設法,保質保量,確保工期。
當然,他所負責的勘探項目之所以幹得有聲有色,多次得到公司領導的認可和嘉獎,並一次次委以重任,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施工一線的項目經理,他經驗豐富、沉著冷靜、堅韌不拔,是個多麵手,身上透著川人吃苦耐勞的本色。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他也深知身教重於言傳的道理,和工友吃住在一起,苦活累活,他搶先幹,劈柴、燒水、看家護院、跑腿、攀岩……他樣樣在行,每一個人都看在眼裏,也都願意跟著他幹,打心眼裏敬佩他。
如今,隨著勘探業務的急劇萎縮,扁平化後,原來跟他一起共事的老職工,他都惦記著,不時打電話問他們的去向,一旦聽說有待崗的,他的心裏便不是滋味,主動給公司反映情況,協調讓其盡快工作;他不時安撫、勸導、鼓勵待崗的職工,多方努力爭取,讓公司安排他擅長的工作。聊天中,他告訴我,可以這樣說!沒有完美的人,隻有完美的團隊,是他們這些難兄難弟成就了我,若不是他們的鼎力支持,又豈會有今日的孔存平!看著他們待崗家中,他於心不忍,又豈能坐視不理!公司合並後,他也勸勉工友和自己,千萬不要懈怠,隻有幹好項目,做好工作才有出路,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
整日穿梭於深山峽穀的水電勘探人,是行走在生命邊緣的苦行僧,他們身處絕地險境,常人難以想象;他們長年累月堅守野外作業,常人無法體會。孔存平和所有勘探隊員的堅守,源於每一個水電勘探項目的艱苦曆練和多年來對水電行業的不滅情懷,更源於西北水電人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他們是水電行業的前哨,是堅守在深山峽穀的高原勇士,是多年來西北水電公司發展的一個縮影。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勘探者艱苦卓絕的努力所迸發的膽識和剛毅,則是西北水電公司在水電行業摸爬滾打的不竭動力與精神財富,是西北水電人共同的財富與記憶。
作者姓名:張元剛
出生年月:1981.03.08
單位:中國電建西北院西北水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