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百年電力之我國電力行業發展的不平凡之路

2016-10-09新聞來源:188BETApp

我國電力工業起步於清朝晚期。在那個積貧積弱的年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步步加快,同時也把電力工業帶進中國。從時間上看,我國電力工業起步並不晚,但是由於戰亂、政治、社會的動蕩,我國電力工業並未得到大規模發展。

(一) 我國電力工業的艱難起步

中國電力主題日的誕生

1882年,英國人李德爾在南京路190號大樓裏麵,招股籌銀5萬兩,並從美國購買11.63千瓦的發電設備,籌建了我國第一座發電廠,創辦上海電氣公司。這座電廠比法國巴黎火車站電廠晚7年,和愛迪生在美國建立電廠是同一年,比俄國聖彼得堡電廠還早一年,比日本東京電燈公司早5年。

(外灘舊照)

同年7月26日,發電廠馬路對麵的電燈被點亮,而這一天也成為了中國的電力工業誕生日。後來,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電力主題日,成為我國電力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

李鴻章推動下的晚清電力工業

1888年12月,北洋大臣李鴻章奏準,由丹麥購進一台15千瓦發電機,在中南海西門外設立了北京西苑電燈公所。從此,北京的宮燈蠟燭開始換成了燈泡。正是這些燈泡陪著晚清王朝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多事的夜晚。

(李鴻章舊照)

也是在李鴻章的大力推動下,中國第一批電廠開始走上了曆史的舞台。1888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北設立台灣興市公司,安裝小型發電機,開始燃煤發電;同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州采用燃油機發電,100盞白熾電燈照亮總督衙門;同年,軍機處機器製造局在河北宣化開設龍煙鐵廠,建立20千瓦自備電廠。

而李鴻章本人對電力工業也是擁護有加,1890年,李鴻章興辦北洋水師,親自在大連創立大石船塢電廠。

清朝末年,不平等條約陸續簽訂,大量租界產生,為了租界內各國僑民生活,各國租界紛紛建立自己的電廠,專供租界用電。1887年,英國商人在廈門鼓浪嶼安裝直流發電機,專供僑民用電;1889年,英國在香港設立電燈公司,籌建發電廠;1898年,德國人在青島裝設移動式發電機組,專門為軍事設施和機關供電;1899年,德國商人在北京東華門開設電氣燈車公司,並且建立發電廠。除此以外,天津、漢口、廣州等地均出現了外商建立的電廠。

在外商建立的眾多發電廠之中,上海楊樹浦電廠裝機最大,並遠遠超越亞洲地區其他國家電廠裝機容量。該電廠是英國商人創辦,1911年修建。

(解放前楊樹浦電廠)

在外商電廠中,中國工人經常受到不平等待遇。在楊樹浦電廠內,電力職工根據國籍不同被分為不同的等級,最後一個等級為中國工人。中國工人隻要打碎一塊玻璃就要記過6次,隻要被記過9次就會被電廠開除。

清朝末年,除了官辦、外商辦的電廠,還有部分民間自辦電廠。為了發展,這些民族工業力量與外商電廠進行了艱難的較量。

1901年寧波電燈廠成立;1903年安陽廣益紗廠自備發電所成立;1905年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煙台電燈公司、鎮江大照電燈公司成立;1906年特別區域電燈廠、汕頭開朗電燈公司成立......

一大批民間自辦電廠承擔起那個時代,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使命。

現代電力工業起步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我國電力工業經過了一個相對較快的發展時期。在民營資本的推動下,到1936年,我國發電容量達到136.59萬千瓦。

1929年,中華全國民營電業聯合會成立,第二年加入了萬國電業聯合會。1929年12月21日,國民政府頒布《民營公共事業條例》,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電氣事業條例》,逐步實現了全國頻率、電壓的統一。我國電力工業最早實現了標準化。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為了扶持偽滿洲政權,在東北地區建立電力工業體係,大規模建立電廠,企圖永久占領東北,其中豐滿電廠是知名的電廠之一。

豐滿電廠是當時我國最大的水電廠,在東北地區電力工業體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豐滿電廠同樣也埋藏著我國早期電力工人的血和淚。資料顯示,僅僅1939年7月,豐滿電廠死亡人數高達78人,平均每天死亡2.6人。今天,在豐滿電廠附近依然可以看到曾經掩埋電力工人屍骨的"萬人坑"。

(解放前豐滿電廠)

1941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閻店子創建發電廠,盡管功率隻有3千瓦,但是依然支撐幾十個無線電台,把我黨的聯絡範圍擴展到國統區乃至蘇聯,這也成為我黨領導電力實業的開端。自此,我黨領導的電力工業開始了偉大的征程。

(二) 中國黃河水電開發曆程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治理一直是中國曆朝曆代最為重要的事情。翻開曆史,中國古代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人與洪水的搏鬥史。新中國之初,開國領袖毛澤東站在古老的黃河邊發出"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自此,我黨領導的水電發展大業,正式登上曆史的舞台。

新中國的水電開發是從治理黃河開始的,滾滾黃河水記錄下了中國第一代水利建設者的深深足跡。

中國水電從三門峽開始

1955年7月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決議》,同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成立三門峽工程局。

1957年4月13日,中國人自己建造的黃河第一座水電站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

(三門峽水電站建設資料照片)

該工程1958年成功截流,1961年實現投產。此後,由於泥沙問題,分別在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進行了兩次改造。

三門峽位於河南陝縣黃河中遊下段幹流上,因為河中石島分流為人門、鬼門、神門而得名。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新中國全麵開發治理黃河的第一次重大實踐,為我國積累了第一批水利188體育官網app 隊伍。

(三門峽水電站排沙照片)

劉家峽水電站

與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相比,劉家峽水電站建設則顯得一波三折。

劉家峽水電站位於甘肅永靖縣境內,在蘭州以西100公裏處,是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大型水電站。147米的整體式混凝土重力壩、單機容量22.5萬千瓦水輪機組、330千伏的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均是當時全國首例。工程1958年9月開工,1960年7月下馬,1964年複工,1969年第一台機組投運,1974年竣工。

(劉家峽水電站建設資料照片)

劉家峽水電站造價為417元/千瓦,創造了中國水電史最低工程造價奇跡。另外,當時的188體育官網app 者節約出7000萬人民幣,建成了八盤峽水電站。一座水電站費用建造兩座水電站,這在世界水電發展史上絕無僅有。

奇跡背後是中國第一代水利建設者的勤勞付出。由於缺乏工程機械,大部分設備都依靠人背馬拉。1966年施工高峰的時候,施工人數最高達到15490人。

(劉家峽水電站資料照片)

龍羊峽水電站

龍羊峽水電站,一座屹立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的水電站,是黃河水電開發中最為艱苦的工程。

當年亞洲最高的大壩、最大的裝機容量、最大的庫容麵積讓龍羊峽名揚於世,該水電站1989年6月機組全部投產,2001年7月電站全部竣工。

龍羊峽所在的青海省共和縣自古就是"八月飛雪降"、"白骨無人收"的荒蠻之地,狂風、飛沙以及缺氧是水利建設者繞不過去的障礙。

1976年,8000名建設大軍開赴龍羊峽,開始了艱難施工。

(龍羊峽資料照片)

數據顯示,當年開挖的石方可以鋪成一條龍羊峽到北京一米見方的長壩;澆築大壩的混凝土和鋼筋可以裝16萬節火車皮;各種鑽孔可以鑽透47座珠穆朗瑪峰。

(人們祭奠龍羊峽水電開發者資料照片)

艱難的施工,讓水利建設者付出巨大的代價。工程完工後,有211名建設者也永遠的留在了龍羊峽,他們平均年齡隻有35歲,來自全國20個省市,他們也成為了龍羊峽水電站永遠的守望者。

黃河水電開發,是新中國水利建設的開始。施工中,我國逐步掌握了大型水利工程的設計、建設技術,逐漸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水利建設人才,為日後水利事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改革開放後,我國提出了建設10大水電基地,分別為黃河上遊、紅水河(含南盤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烏江、長江上遊、瀾滄江中遊、湘西和閩浙贛水電基地。80年代末我國又增加了東北和黃河中遊北幹流水電基地,自此,中國的水電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百年電力》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