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0新聞來源:《能源情報研究》
來源:《能源情報研究》
一、油價預測
國際能源署(IEA):全球油價在2020年前將維持在接近50美元/桶的水平
IEA預計
全球油價在2020年前將維持在接近50美元/桶的水平。不過,油價不會長期維持在低位,隨著市場消化過度供應,市場在2020年時再現平衡,屆時油價將達到80美元/桶。此後油價會進一步上漲,需求也會逐步恢複,但未來全球石油需求還是會受到價格上漲、逐步取消補貼、能效政策和改用替代燃料等因素的影響而趨於平緩。
BP:2016年一季度觸底反彈,長期看低位徘徊
BP認為
油價可能在今年一季度觸底,但未來數年仍可能維持低位。BP執行長Bob Dudley認為,到今年三、四季度,石油供需將處於更加自然平衡的狀態,庫存也將逐漸下降。但Dudley也承認,油價將在更長時間內維持低位,而這一"更長時間"有可能是數年之久。
BMI Research:2016年國際油價將為61美元
研究機構BMI Research的分析
考慮到國際原油供大於求,BMI預測2016年國際油價61美元。
高盛:油價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
高盛分析稱
就現在的趨勢而言,我們認為原油暫時不會達到庫存容量。但是,石油需求可能會出現突然的降低(或是供應出現突然的增加),此類風險總是存在的。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石油實物市場上清除過量供應的唯一辦法就是大幅度的降價。他們預測,油價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
摩根士丹利:2016年中旬油價將恢複至45~50美元/桶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Longson預計
油價在2018年時即可複蘇到每桶85美元的水準,但在那之前則需經過四個階段:
? 一、從現在至2016年中旬:原油供給過剩,油價將處在每桶45~50美元附近徘徊。
? 二、2016年第四季:原油市場出現再平衡,油價開始複蘇至每桶60~65美元之間。
? 三、2017年初:油價進一步走高,可望達到每桶75美元的水準。
? 四、2018年:原油市場趨於正常化,油價達到每桶85美元。
瑞銀集團:2016年油價將維穩在50美元/桶以上
瑞銀發布報告稱
對於原油前景較為樂觀,預計2016年油價將維穩在50美元以上。2016至2017年布倫特原油價格回升到57.5美元/桶,紐交所原油價格在52.5美元/桶。
俄石油巨頭:2016年上半年油價將回升至40~50美元/桶
石油巨頭盧克石油公司(Lukoil)首席執行長阿列克佩羅夫預計
原油價格將回升至40~50美元/桶。阿列克佩羅夫稱,"當前行業內的需求並不能促使新的鑽探項目上馬,石油的產量也在降低,因此價格將隨之攀高,但這將要等到2016年年中才會發生。"Continental Resources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億萬富翁石油巨頭哈姆(Harold Hamm)與阿列克佩羅夫看法不謀而合。他表示,2016年將是修正之年,預計行情會發生在上半年,油價將回到40~50美元的水平。
加拿大皇家銀行:2016年下半年實現供需均衡,預期美國原油期貨52美元/桶
克羅夫特總結了美國原油期貨2016年的三種走勢
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全球商品策略主管克羅夫特總結了美國原油期貨2016年三種走勢:
? 其中最被看好的一種走勢是,全球原油產量每日減少超過百萬桶,而平均價格回到60美元的區間;
? 另一種較糟糕的情況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掀起產量風暴,沙特、伊朗和利比亞開始向市場傾瀉供給,這將極大打擊已經沉淪的油價。
? 最糟糕的情況是,油價跌至"1"開頭。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市場將在2016年下半年實現供需均衡。52美元是該機構對於美國原油期貨均價的預期,暗示價格將較當前水平上漲約1/3,2016年第四季度是投資者尋找價格真正起漲點的時候。
美國沃爾夫研究公司:油價反彈至少兩年後
沃爾夫公司預測
到2017年年中,大約1/3美國油氣企業將麵臨破產和重組。但如果油價反彈到每桶50美元上方,其中一些可能幸存。沃爾夫公司預測:油價反彈至少兩年後。
二、全球能源供需預測
國際能源署:2040年全球能源消費需求將增加1/3
國際能源署(IEA)預測
? 到2040年時,全球能源消費會增加1/3,主要是由印度、中國、非洲、中東和東南亞等非經合組織國家驅動。
? 經合組織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從2007年的峰值開始下降。
? 歐盟到2040年下降15%、日本下降12%和美國下降3%。
? 非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占比將從現在的19%提高到2040年的25%。
? 在各種化石能源中,天然氣碳強度最低,將是唯一會增加的化石燃料。
其中
? 天然氣將成為增速最快的化石燃料。
? 中國和中東將是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主要中心,有望超過歐盟。歐盟的天然氣消費不會再回到2010年的峰值。
? 煤炭依然是許多國家電力係統的主要能源。
? 經合組織的煤炭消費會下降40%,歐盟的煤炭消費會降低到當前的1/3左右。
IEA預測
? 到2040年,亞洲煤炭消費預計占到全球煤炭消費的4/5。
? 未來電力行業低碳化,可再生能源是主力。
? 到2040年,電力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4,其中非經合組織國家占新增電力需求的7/8。
? 與此同時,煤炭在全球電力結構中的份額從41%下降到30%,而天然氣、核能和水電總體保持了現有的份額。
BP:2013年到2035年間,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增長37%
《BP2035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
世界能源消費到2035年將比當前水平增長37%,其中中國和印度將貢獻約一半的增長份額。
同時,發電領域用能將增長約60%。
到2035年,世界能源強度約為1995年水平的一半,比2013年降低36%。
但是,全球人均能源消費將增長12%。
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包含生物燃料)在能源整體消費量的占比將從今天的3%,上升到8%。
增長最快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年均6.3%)。
核能(年均1.8%)和水電(年均1.7%)的增速也超過總能源消費增速。
在化石能源中,天然氣增速最快(年均1.9%),石油(年均0.8%)略快於煤炭(在小數點水平上也接近年均0.8%)。
到2035年,天然氣供應量將達到近5000億立方英尺/日,美國將占全部供應量的25%。
超過80%的需求增長源自發電和工業領域。
中國和印度總共的煤炭需求增長要大於全球水平,抵消並超出了全球其他地區的煤炭需求降低量。
到2035年中國和印度占全球煤炭需求量的66%。
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核能生產國,其占世界核能生產總量的比重將從當前的4%上升至2035年的30%。
IHS:2016年太陽能矽片整個供應鏈或將出現供應短缺
IHS強調指出
? 全球光伏安裝量預計2015年增長33%,增至58.7吉瓦;
? 到2016年裝機量增速放緩至12%,全球光伏需求量將達65.5吉瓦。
由於2015年太陽能光伏裝機量迅猛增長,IHS預測2016年太陽能矽片整個供應鏈或將出現供應短缺。2016年矽片總產能將達到72.2吉瓦,可能會供不應求。
BP:全球油氣探明儲量將增至4.8萬億桶
BP在今年1月13日發布《BP技術展望》報告指出
僅依靠目前的先進技術來探尋石油天然氣資源,全球"探明儲量"將從2.9萬億桶當量大幅增至4.8萬億桶,幾乎是2050年全球預測累積需求的(2.5萬億桶)的兩倍。
三、中國能源供需預測
國際能源署:2040年中國單位經濟增長所需的能源將降低85%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預測
? 全球能源需求量2040年將增30%。
? 隨著中國經濟結構從偏重重工業向服務業調整,中國在2040年單位經濟增長所需的能源將降低85%。但中國到2040年的能源需求總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
? 到2040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
? 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容量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高;
? 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天然氣市場也大過歐盟。
中國的碳排放增長將在2030年左右到達峰值,IEA認為,中國將在2017年在全國範圍內引入碳排放交易方案,執行強製性的能效標準,以及提高低碳能源使用都將促成這一目標的實現。
BP:2035年中國能源占全球能源需求比重升至26%
2015年5月發布的《BP2035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預測
? 中國將在2025年取代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家和地區。
? 中國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從22%升至2035年的26%,而其增長貢獻了世界淨增量的36%。
? 中國能源產量在消費中的比重從當前的85%降至2035年的77%,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淨進口國。
? 到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220%,而能源強度下降50%。
? 中國將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在本世紀20年代中期超過俄羅斯成為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僅次於美國)。
中國的能源結構繼續演變:
煤炭的主導地位從當前的68%降至2035年的51%,天然氣的比重上升至12%;
石油的比重保持不變,約為18%。
中國的化石燃料產量繼續增長,天然氣(+200%)和煤炭(+19%)的增量超過石油的減量(-3%)。
所有化石燃料的需求均有增長,石油(+67%)、天然氣(+270%)和煤炭(+21%)占需求增長的66%。
可再生能源電力(+580%)、核電(+910%)和水電(+50%)也強勁增長。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37%,到2035年將占世界總量的30%,人均排放在展望期結束時超過經合組織。
四、伊朗解禁後原油出口預測
BMI:2016年伊朗將向中國出口更多原油
研究機構BMI Research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隻要施加在伊朗身上的製裁解除,無論2016年中國原油需求如何增長,伊朗都有能力滿足。該機構認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已無法滿足中國持續增長的原油需求,因此伊朗將在中國1.46億桶戰略原油儲備的建設中起到關鍵作用。
數據顯示:
2015年1~10月中國原油進口同比增長8.8%,而OPEC對亞洲國家的原油出口同比僅增長4.9%。BMI Research還預計,2016年中國從俄羅斯、沙特、安哥拉和伊拉克進口的原油量將持平,因為這些國家已經滿足了中國近半數的供應。BMI預測認為伊朗將向國際市場日投放55萬桶到65萬桶原油,但並不認同其他預測所提出的伊朗原油的日出口量可以在製裁放鬆後短期內就達到100萬桶。
國際能源署:解除製裁後,伊朗原油出口量將增加50萬桶/日
國際能源署(IEA)預期
2016年底之前油價不會有明顯上升。對伊朗的製裁措施解除後,伊朗原油出口量有可能在6~12個月時間內增加50萬桶/日,這將加重石油過剩問題,給2016年原油價格帶來下行壓力,預計油價可能在2016年年末或2017年年初開始上升。
五、俄羅斯能源市場預測
俄能源部:能源需求增長保守估計2.8%
俄聯邦能源部指出
2015年6月,俄聯邦能源部發布的《2035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草案》指出,基於俄羅斯經濟增長放緩的現實,該國下調了對國內能源需求增長的預期:2013~2035年間,能源需求的增幅樂觀估計為3.8%,保守估計為2.8%。
《2035能源戰略》對能源生產結構作出調整,降低石油產量,提高天然氣、煤炭、電能產量,優化熱能供應。
? 在一次能源生產過程中,石油和凝析油的比重從39%降到32%~33%;
? 天然氣和伴生氣的比重從41%增到47%,年產量預計9350億立方米;
? 固體燃料的比重維持在11%~12%之間,煤炭開采量提高到9.35億噸;
? 加速發展電能,發電站功率提高1/3,發電能力是目前的1.6倍,核電站的發電比重從16%增到22%~23%。
歐洲能源消費增長空間不大,未來能源消費增長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
因此
? 一要擴大對亞太市場的出口規模。2035年,石油與石油產品出口比重從12%增到23%(原油增到32%);天然氣出口比重從6%增到31%,液化天然氣出口量,2020年達到3000萬噸,2035年達到1億噸;油氣化工產品出口量也會不斷增加。
? 二要以出口高品質石油產品為主。重油出口量從2010年的5700萬噸降到2035年的2000萬噸,發動機燃油出口量從2010年的4400萬噸增到2035年的5800萬噸。
? 三是既要在維護俄羅斯利益的前提下解決同歐洲傳統消費國的危機(如需求下降、競爭激烈、定價機製轉變等),更要在東部以能源對話方式加強同亞洲消費者的合作,特別是與中國簽署天然氣供應合同。
BP:俄仍將是最大能源淨出口國
《BP2035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預測
俄羅斯仍將是最大的能源淨出口國,其能源出口量將可以滿足2035年全球4%的能源需求。
六、美國能源市場預測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美國將實現能源進出口平衡
美國能源署發布的《2015年度能源展望》認為
? 美國將自2028年開始達到能源進口和出口平衡;但如果在高油價和提高油氣資源的現狀下,這種情況會提前在2019年出現。
? 到2017年,美國將從天然氣淨進口國變成淨出口國。2017年後,美國的出口繼續增長,2040年的淨出口量將從低油價情形下的3萬億立方英尺變成高油氣資源情形下的13.1萬億立方英尺。
? 到2020年,國內致密地層原油生產的強勁增長將導致石油淨進口量的下降和石油產品淨出口的增長。在油氣資源較豐富的情形下,2020年之前增加原油產量將提高濃縮油出口。
? 2020年後,國內生產增長的放緩會被提高了的車輛燃油經濟標準抵消,該標準將限製國內需求增長。在參考案例中,原油和石油產品淨進口份額從2013年占供應總量的33%下降到2040年17%。在高油價和豐富的油氣資源的情形下,由於更多的原油生產,美國到2020年後將變成石油和其他液體燃料的淨出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