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保護水生態必須遵循水科學規律

2014-08-14新聞來源:水生態

  從覆蓋麵積來看,地球其實更應該叫"水球"。水是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人類社會的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本質是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實現生態文明,維持社會生產力長久持續發展。而生態文明的實質,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人類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保護水生態在於人水和諧。
如何實現人水和諧?充分評估水的承載能力是關鍵。水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服務功能,比如,供水、發電、航運、漁業、水質淨化、空氣淨化、文化教育、娛樂旅遊等等。水的默默無聞和甘心奉獻卻縱容了人類征服自然的野心。對水體環境和生態的訴求不聞不問甚至長期過度索取,終於超越了生態與環境的底線,重大生態環境事件層出不窮:山西長治苯胺泄漏、雲南陽宗海砷汙染、太湖巢湖滇池藍藻暴發等等。
一係列生態環境災害暴發過後,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這樣的發展方式是難以為繼和不可持續的,決定該為生態環境做點什麼了。於是建人工濕地、放流百億魚苗、讓石壁"長"出綠樹、吹響生態經濟"集結號"、生態修複驅動綠色產業等。歡欣之餘,我們不禁暗自擔憂:如此高效的生態修複,效果能維持多久?是否真正掌握了生態係統的運行規律和機製?難說!
生態修複,摸清生態係統運行機製是基礎。水生物與其周圍的環境共同構成水生態係統,水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相互製約,機製異常複雜,經過3至5年的水生態調查分析,這種作用機製也僅能顯出冰山一角。澳大利亞珊瑚"白化"死亡引發全世界生態學家的關注研究,自1914年至今,曆經百年,尚難全麵修複。可見,長期嚴謹的水生態係統跟蹤調查不可或缺。
保護水生態,需宏觀微觀兼顧。在開展常規截流控汙、景觀建設等宏觀工作的同時,從微觀入手,調查研究水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響應機製,了解水生態的真正訴求,有的放矢開展生態修複。在這方麵,作為全國第一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的山東濟南,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不僅山東省政府製定了詳細的宏觀評價指標體係,濟南水文局更是積極踐行配合,力爭通過3到5年的水文—水環境—水生態一體化監測,初步掌握水生態係統的演化機製,更好地服務於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監測是基礎,模型是關鍵。生態水文模型可模擬水生態係統的演化,節省野外生態監測投資。為此,許多團隊開發了很好的生態水文模型,北京師範大學的生態水文評價係統有效耦合了遙感、GIS(地理信息係統)和野外綜合生態調查,集成了世界上多個著名的水文循環、養分遷移轉化、植被生長、水質演變、生態需水模擬、藻類更替等模型,已成功應用支撐了我國16個省份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
保護水生態實質上是保護我們自己,保護我們的生產力。隻有科學、嚴謹地保護水生態,建設人水和諧的水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願景才能順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