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我國綜合能源研究四起四落

2014-06-30新聞來源:中國科學報

正因為能源問題本身是錯綜複雜的,如能源相關的技術要先進、要可行,經濟要合理,煤、油、水、核、新能源要協調發展,能源生產和能源節約要協調發展,能源開發、運輸和市場要協調發展,能源、經濟、環境要協調發展,能源要可持續發展,要高效率發展,所以必須對這門科學進行研究。

1951年9月~1955年9月,我先後在南京金陵大學、南京工學院動力係發配電和電力係統專業學習,畢業後到長春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1956年,工作才一年的我和黃誌傑被中國科學院選派赴前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學習綜合動力工程學,準備在國內開創這門新學科的研究。

1960年,我於前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畢業,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滿懷著報效祖國之心及為解決國家綜合能源問題貢獻力量的激情回到祖國。然而,歸國後我卻沒找到對口單位。因為當時正值中國經濟低穀,計劃建立的能源研究機構未能建起。後又遇上"文革"動亂,我先後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等單位幾經折騰,綜合能源研究也隨之經曆了幾次起死回生。

1958~1960年

第一次起落

1956年,在周總理主持製訂的我國第一個"十二年"(1956年~1967年)長遠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動力研究"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根據規劃要求,中國科學院從電工研究所派我和黃誌傑兩人去前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學習綜合動力工程學專業。這是一門新學科,它是"十月革命"後由列寧的親密戰友、電力工程師、首任前蘇聯國家計委主席克爾日柴諾夫斯基在製訂著名的俄羅斯電氣化規劃中創建起來的,他後任前蘇聯科學院院長和動力研究所所長。我和黃誌傑兩人的導師是魏以茨通訊院士。1958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動力研究室(所),中科院院士吳仲華是領導,其中有綜合動力研究組(室)。本來我們兩人留學回國後是要到這個動力研究室(所)工作的,但由於1959~1960年我國經濟遇到困難,這個動力研究室被合並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1960年我留學回國後,中國科學院把我分配到力學研究所,讓我到位於懷柔的研究基地研究導彈的動力經濟。由於導彈動力經濟與綜合能源專業完全不對口,我並未前去,仍然回到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作。這是我親身經曆的綜合能源研究第一次上、下馬。

1962~1970年

第二次起落

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經濟困難時期,燃料動力問題嚴重,缺煤,經常停電,對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為此,國家科委專門成立了燃料動力政策辦公室,對綜合動能研究十分重視。1962年我和黃誌傑一起打報告給國家計委(後為發展改革委)和中國科學院領導,要求成立綜合動能研究機構,後來被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成立"綜合動能研究室",由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代管。1963年,在聶榮臻同誌主持製訂的我國第二個"十年"(1963~1972)長遠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動能研究"又被列為國家重點研究項目。1963年11月,李富春、聶榮臻批準原國家科委可燃礦物綜合利用組關於中國科學院綜考會"綜合動能研究室"擴大為"中國科學院動能研究所"的建議,但後來並未執行。"文革"開始後,1970年,由於中國科學院綜考會被撤銷,"綜合動能研究室"也隨之下馬。


1972~1973年

第三次起落

1972年,中國科學院把原撤銷單位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合並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在地理所經濟地理研究室成立了"動能研究組",這已是第三次成立"動能研究組"了。當時由於我的"技術經濟"研究被批判,所以全力以赴搞節能研究,得到了國家計委的重視。當年11月27日,國家計委領導給中國科學院去函,要求"動能研究組"承擔我國二次能源利用、重油合理利用、鍋爐改造、電能合理利用、煤矸石利用等五項科研任務,但中國科學院認為地理研究所搞動能研究不合適,1973年11月派人通知地理所撤銷"動能研究組"。這是我親身經曆的綜合能源研究第三次上、下馬。

1975年~1979年

第四次起落

為了繼續開展國家急需的動能研究,我們不同意撤銷。為此,我和黃誌傑又一起打報告給國家計委領導袁寶華、李人俊、穀牧和餘秋裏同誌。後來,寶華和人俊批示"動能研究十分重要,亟待加強"(1974年1月20日);秋裏批示"這個意見很好,可同意,請考慮"(1974年1月25日);穀牧批示"我認為是個好的意見",並提了三點意見:1.中國科學院應加強動能研究;2.對動能研究應有一個統一規劃;3.保留現有中國科學院動能研究力量。

1975年,中國科學院恢複了綜考會(當時叫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組),同年4月,中國科學院下文保留"動能研究組",仍放在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組。由於中國科學院對中央領導的批示沒有執行,直到1976年打倒"四人幫"以前,一個20多人的"動能研究室"最後隻剩下我一個人。但是由於這項研究又是國家很需要的,國家計委很重視,所以其他研究室有幾個同誌自願與我一起承擔國家計委"二次能源利用"等研究任務。由於1978年科學大會前,我在中國科學院科學規劃會議上提出要加強能源科學研究的建議,受到國家科委能源局領導的高度重視,我擔負起草全國能源科學技術規劃的任務。後來,這個規劃被國家批準列為八大科學技術研究領域之一。從此,原來動能研究室的同事也回來了,我負責的"綜合能源研究室"的人又多了。

為了加強綜合能源研究,1979年我認為有必要成立能源研究所,正式向中國科學院提出建議,但最終並未成功。之後,經國家科委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於光遠同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能源技術經濟研究所",指定我負責籌備。這樣,中國科學院綜考會"綜合能源研究室"就下馬了。這是我親身經曆的綜合能源研究第四次上、下馬。

1979年,我建議國家應成立統一領導能源生產和利用節約的綜合部門—國家能源委員會,這個建議被中央領導采納。1980年的一天,我到中南海向胡耀邦、餘秋裏彙報,當時沒找著我,黃誌傑去彙報後,中央領導當即決定把"綜合能源研究室"改為"中國科學院能源研究所"。

後來這個所完全脫離了中國科學院,由國家經委領導,不久又改為國家計委領導(現在是國家發展改革委領導)。從此,綜合能源研究就一分為二,除了這個能源所以外,還有我主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技術經濟研究所專門進行的綜合能源研究/能源技術經濟研究。後來我到國務院能源規劃辦公室谘詢研究局和國家計委技術經濟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綜合能源研究和能源技術經濟研究。

與煤炭、石油、電力、核電等能源研究不同,綜合能源研究/能源技術經濟研究,隻有國家綜合部門才真正關心,因為不完全是能源技術科學,所以在中國科學院四起四落,其最終離開了中國科學院。但是,國內外曆史事實證明,能源問題始終是擺在人類麵前非常重要的問題,開展這門大交叉科學的研究,即使西方市場經濟國家,也認為很有必要,非常重視這方麵研究。

正因為能源問題本身是錯綜複雜的,如能源相關的技術要先進、要可行,經濟要合理,煤、油、水、核、新能源要協調發展,能源生產和能源節約要協調發展,能源開發、運輸和市場要協調發展,能源、經濟、環境要協調發展,能源要可持續發展,要高效率發展,所以必須有這門科學的研究。這也是支撐我50多年來,始終堅持在第一線進行能源研究,並取得200多項科研成果的最大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