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利委員會,魏劍宏,《水與中國》(黃河黃土黃種人)雜誌,2013年8期
http://www.chinawaternews.com/a/luntan/2013/0812/315.html
東水西調即中國東水西調工程。我國"東部水多地少,西部水少地多",實施"東水西調"可實現我國東、西部地區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互補,拓展我國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維護南疆地區的政治穩定,以及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依托東水西調建立開發特區,開發高效節水種植業、畜牧業、礦產開發和加工、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能源開發、重化工產業等。水資源將成為鏈接南疆與東部的紐帶,"東水西調"將使我國東西部地區鏈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初步設想"東水西調"一期工程從長江上遊通天河引水,年調水量50億m
3,輸水線路經柴達木盆地邊緣、穿阿爾金山,入我國最幹旱的塔裏木盆地若羌縣及和田等地區;輸水幹線總長980km,其中隧洞線路5段總長190km,最長隧洞90km,明渠790km,主體工程總投資1050億元。一期工程建成後,開發區麵積5萬km
2,開墾高效節水種植麵積1500萬畝,新增人口承載力500萬人,新增200萬個就業崗位。
二期工程由怒江、瀾滄江引水至通天河與一期線路銜接,引水壩址控製年徑流量410億m
3,年引水量150億m
3。二期至通天河工程,建設壩高110m~180m大壩9座、輸水隧洞共8段線路總長260 km,其中最長隧洞75 km,泵站7座,最大地形總揚程1260m,二期工程總投資約4500億。一、二期工程主體工程總投資5550億元,年總調水量達到200億m
3,開發區麵積20萬km
2,開墾高效節水種植麵積8000萬畝,新增人口承載力2000萬人,新增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
實施"東水西調"開發西部地區編輯
我國東西部地區國土資源條件差別較大。東部地區國土麵積相對狹小,但開發條件較好,東部以平原為主,雨量充沛,利於農耕,較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曆史上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地區;西部地區麵積廣大,以高原和荒漠為主,生存條件惡劣,尤其是水資源缺乏,總體發展規模和水平相對東部地區較為滯後。
我國社會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國土資源相對匱乏、地域狹窄的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土地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居民生存環境越來越差,住房困難,交通擁擠,就業率下降,大學生就業困難,糧食安全,等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早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究其主要原因是人均占有國土資源量過小。可以預見,未來國土資源的限製將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西部土地資源豐富,西部大開發雖已實施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西部地區水資源、政策、體製等開發條件的限製,我們還沒有看到西部大規模的、連片大區域的整體大開發建設局麵。因此,有必要實施"東水西調",以解決西部大開發水資源問題,理順政策和機製,實施真正意義上的西部地區的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拓展我國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保證新疆地區的政治穩定。
2
東水西調的基本構想
編輯
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緊張狀況已成為製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人民群眾生存的主要問題。東部水資源相對豐富,長江每年入海水量達9700億m
3,瀾滄江、怒江出境水量分別達到708億m
3和740億m
3;西部地區土地資源雖然豐富,但廣大的沙漠地區,條件惡劣,人煙稀少。"東部水多地少,西部水少地多",實施"東水西調",實現我國東西部地區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互補,可拓展我國生存與發展空間,極大的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初步設想一期工程從長江上遊通天河引水,年調水量50億m
3,輸水路線經柴達木盆地邊緣穿阿爾金山,入我國最幹旱的塔裏木盆地若羌等地;二期工程實施怒江、瀾滄江等其他東部河流引水工程,年調水量200億m
3,供水區擴大到塔裏木盆地和田、喀什等地區;遠景建設雅魯藏布江調水工程,進一步引水至河西走廊的黑河、石羊河流域。

3
東水西調一期工程概況
編輯
"東水西調"一期工程,由長江上遊通天河引水,引水樞紐壩高130m,年調水量50億m
3,引水線路經柴達木盆地、阿爾金山,入塔裏木盆地若羌等地,輸水幹線總長980km,其中隧洞線5段總長190km,最長隧洞90km,幹渠總長790km。
通天河概況
長江上遊當曲口~巴塘曲口稱為通天河,幹流可分為當曲口~楚瑪爾河口、楚瑪爾河口~登艾龍曲口和登艾龍曲口~巴塘曲口(玉樹、直門達)河段。"東水西調"一期工程引水壩址位於當曲口~楚瑪爾河口河段的下段。
當曲口~楚瑪爾河口:河道長約310km,平均比降0.8‰,河道寬淺,叉流眾多、水流緩慢。河床高程在4200m以上,本段屬高原丘陵區。主要支流楚瑪爾河與格爾木河為鄰,流域麵積為2萬km
2,河道長約500km,平均比降1.4‰,河口高程約4200m。
楚瑪爾河口~登艾龍曲口:河道長207km,平均比降1.12‰,區間麵積1.94萬km
2,河床高程4000~4200m,本段屬高原丘陵區向高山峽穀區過渡地帶。
供水區概況
塔裏木流域總麵積為102.04萬km
2,其中國內麵積為99.68萬km
2。塔裏木盆地南部、西部和北部為阿爾金山、昆侖山和天山所環抱,地貌呈環狀結構,地勢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為1000m左右。各山係海拔均在4000m以上,盆地和平原地勢起伏和緩,盆地邊緣綠洲海拔為1200m,盆地中心海拔900m左右,最低處為羅布泊,海拔為762m。塔裏木河流域屬暖溫帶極端幹旱氣候,該區多晴少雨,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16.8 mm,幹流僅為17.4~42.8mm。流域內蒸發強烈,山區一般為800~1200mm,平原盆地為1600~2200mm。塔裏木河流域高山環繞盆地,荒漠包圍綠洲,植被種群數量少,覆蓋度低,土地沙漠化和鹽堿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
塔裏木河流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有維吾爾、漢、回、柯爾克孜、塔吉克、哈薩克、烏茲別克等18個民族;行政範圍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2005年末,全流域總人口為943萬人,占全疆總人口的47%,其中少數民族為777萬人,占流域總人口的82.4%;農業人口為682萬人,占總人口的72%。2005年末,全流域耕地麵積2672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麵積2306萬畝,林草灌溉麵積1219萬畝。
若羌縣是中國麵積第一大縣,是"東水西調"一期工程的主要供水區之一, 總麵積近20萬km(河南省麵積約16萬km),位於塔裏木盆地東部、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縣境內最高點為東昆侖山的木孜塔格峰,海拔6973m,最低點為羅布泊窪地,海拔780m。若羌縣總人口3萬人(2004年),其中維吾爾族10130人,占37.7%;漢族16189人,占60.3%。縣人民政府駐若羌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裏程894km。
若羌縣也是中國最幹旱的地區,屬暖溫帶極幹旱氣候區,年降水量僅17mm,年均蒸發量1400mm。境內有兩大水係,大小河流14條。境內羅布泊、台特瑪湖是著名的幹涸湖泊。若羌縣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40多種,以石油、天然氣資源最為重要,遼闊土地上還有更多的資源有待發現。
引水樞紐
通天河引水樞紐壩址選擇在楚瑪爾河口下遊約29km處,壩址河道高程4160m,壩址年平均徑流量65億m
3,初步考慮年引水量50億m
3,引水量占徑流比例79%。水庫正常高水位4275m,引水高程4260m,水庫大壩最大壩高130m。引水口洞底高程4250m。
線路布置
"東水西調"一期工程引水線路為自流引水。輸水幹線線路總長度980km,其中明渠幹線總長790km,隧洞線路5段總長190km,最長隧洞90km。
隧洞線路總長達到190km,可分5自然段分段實施,其中最長隧洞段為通天河~格爾木河隧洞線路長90km,輸水洞進口底板高程4250m,隧洞縱坡比降1/2500,出口底板高程4210m;穿越阿爾金山隧洞段,隧洞線路長度40km;隧洞進口底板高程3010m,出口水麵高程2990m,縱坡比降1/2500。幹線明渠主要分為柴達木盆地明渠段和阿爾金~若羌明渠段2部分。柴達木盆地明渠段,明渠長約460 km;進口水麵高程3100m,出口水麵高程3010m,比降1/5000。阿爾金~若羌明渠段長約330km,縱坡比降1/5000。供水開發區海拔約1080~1200m。
工程投資
參照2013年4月《南水北調項目西線工程項目建議書》投資綜合單價,並考慮采用30%擴大係數進行擴大計算,綜合分析"東水西調"一期工程總投資約需1050億元。
一期工程效益
設想2030年一期工程建成,結合調水工程的建設,在供水區建立開發特區,並製定相關配套政策,開發南疆土地資源,首先重點開發高效節水經濟林草糧種植業、畜牧業、礦產開發和加工、石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能源開發、重化工產業等等。一期開發區麵積約5萬km
2,開墾高效節水種植麵積1500萬畝,其中農田700萬畝,經濟林草地800萬畝,開發區新增人口承載規模達到500萬人,新增200萬個工作崗位。
4
東水西調一期工程可行性分析
編輯
在海拔4160m的地區,建設水源水庫和穿越昆侖山90km的隧洞工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目前我國施工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達到一個較高水平,在施工條件較為惡劣的條件下我國已成功建設了青藏鐵路,因此"東水西調"一期工程的實施雖然有一定的技術難度,但總體上是能夠實現的。
"東水西調"一期工程與西線第一期工程主要指標比較表
主要指標
|
東水西調一期工程
|
西線一期工程
|
1
|
調水量
|
億m
3
|
50
|
80
|
2
|
大壩數量
|
|
1
|
7
|
3
|
樞紐最大壩高
|
m
|
130
|
192
|
4
|
隧洞線路長/分段數
|
km/段
|
190/5
|
325/9
|
5
|
最長洞段
|
km
|
90
|
72.37
|
6
|
明渠長度
|
km
|
790
|
|
7
|
靜態投資
|
億元
|
1050
|
1544
|
一期工程引水線路總長度980km,其中明渠幹線總長790km,隧洞線路總長190km。一期工程規模較大,但與實施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項目建議書階段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相比,工程規模還是要小一些,尤其是與西線一期相比較來看,"東水西調"技術和經濟指標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因此,"東水西調"一期工程的工程規模相對工程效益並不大,施工技術難度上也是可以實現的,在技術上和經濟上是可行的。
5
東水西調工程遠景展望
編輯
2040年建成二期工程。二期工程由怒江、瀾滄江引水至通天河與一期線路銜接,引水壩址控製年徑流量410億m
3,年引水量150億m
3,二期至通天河引水工程,包括壩高110m~180m大壩9座、輸水隧洞8段線路總長260 km,其中最長隧洞75 km,建設泵站7座,最大地形總揚程1260m。二期工程主體工程總投資約4500億元。一、二期工程總投資5550億元,建成後年調水量達到200億m
3,開發區麵積20萬km
2,開墾高效節水種植麵積8000萬畝,新增人口承載力2000萬人,新增約1000萬個就業崗位。"東水西調"一、二期工程建設,技術上是可行的,國民經濟效益是顯著的,經初步分析國民經濟內部回收率在12%以上,財務分析財務內部回收率為6-7%。
2060年即用約50年左右的時間,完善和擴大南疆調水工程,建成雅魯藏布江引水工程,進一步調水至河西走廊地區的黑河、石羊河流域。遠景東水西調總調水量增加到400億m
3,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緩解我國東部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壓力,給中國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廣大的發展空間。
6
實施"東水西調"的意義
編輯
東水西調是維護南疆穩定的重大戰略工程
維護邊疆穩定和領土完整是國家和政府的重要任務。南疆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較低,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較大,社會矛盾尖銳。為了加快新疆地區尤其是南疆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央召開了"新疆工作會議",將加大力度促進該區的經濟發展。水資源不足是製約該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東水西調"工程將是中央戰略部署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後,水資源將成為鏈接南疆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紐帶,"東水西調"將使我國東西部地區鏈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信通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建設,南疆地區經濟社會將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將從根本上解決南疆的穩定問題。
拓展我國生存與發展空間
我國西部土地資源豐富,實施"東水西調",進行西部地區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對於拓展我國的生存與發展空間,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東水西調"一期工程實施後,可開發1500萬畝土地,新增人口承載規模達到500萬人,新增200萬個就業崗位;二期工程實施後,可開發8000萬畝土地,新增人口承載規模達到2000萬人,新增1000萬個就業崗位;經過約50年的建設和完善,進一步建成雅魯藏布江引水工程,調水至河西走廊地區的黑河、石羊河流域,總調水量總調水量、開發區麵積及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加。因此,實施"東水西調"對於我國緩解生存壓力和拓展發展空間意義重大。
改善我國總體生態環境狀況的需要
受水區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的邊緣,生態環境惡劣,宏觀上對我國大部分地區帶來不利影響,影響涉及沙塵暴、氣候、自然植被等多個方麵。如能將水引入該地區,部分水量直接用於生態用水,如引水入台特瑪湖和羅布泊地區,將利於中國整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塔裏木盆地相對封閉,調水後水量重複降雨利用係數高,可較大程度的改善當地的氣候條件,增加當地及周邊地區的降雨量,初步認為增加循環重複降雨量可達調入水量的約30%。下一步,很有必要進一步研究"東水西調"對氣候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