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7新聞來源:中國能源報
發電行業經過11年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2009年以來通過"轉方式、調結構、推創新、強管理",五大發電集團均加入了世界企業500強,全部獲得國資委業績考核"A級",基本實現了"行業複興"。目前,以五大發電集團為代表的發電行業仍處在一個發展機遇期,更處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
但是,麵對複雜多變的政策市場環境以及新挑戰、新任務,發電行業如何實現"新超越、新突破"、打造行業"升級版",成為發電人特別是發電"巨頭"麵臨的共同課題。打造發電行業"升級版",首先要正確把握發電行業目前的階段性特征:
1、我國經濟增速換檔,社會用電增長放緩,發電量競爭加劇。我國經濟已從過去高增長(10%以上)轉換到目前中高速增長(7%-8%),進入到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已從"十一五"時期13%-15%的增長下降到近兩年5.5%-7.5%增長。據中電聯預測,2020年之前,大概保持在6.3%-7.3%、平均6.8%的增長。
與此同時,2008年以來電力市場呈現總體平衡甚至相對過剩現象,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在2004年達到一個曆史高點(5455小時)後連續5年下降,2010、2011年略有恢複後,近兩年再次下降,在4500小時左右徘徊。隨著煤價下降,火電邊際貢獻提高,近兩年來發電企業發電量競爭非常激烈。
由於上述倒逼機製,發電行業已逐步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調整"。可以預見,未來發電行業的發展速度將進一步減緩,但電源結構調整的力度會更大,提高發展質量與效益的要求會更高。
2.煤炭市場總量過剩,業內自產煤不斷增加,既催生新的煤電互保舉措,也挑戰既有的煤電聯動政策。2011年末以來,受需求下降、進口增加、產能釋放等因素影響,煤炭總量過剩,煤價持續回落,由賣方市場反轉為買方市場,一些產煤大省政府紛紛出手幹預,推出"煤電互保"措施。同時,對發電行業影響雙重:火電企業扭虧增盈,業績"搶眼";煤炭板塊自產煤增加,銷路不暢,效益下滑。2013年五大發電集團煤炭產量達到2.51億噸,幾乎是2008年的3倍,但發生了近年來首次虧損。發電行業也在重新思考煤電一體化發展問題,預調微調產業結構調整的節奏與方針。
2008-2011年,煤價暴漲,催生煤電聯動政策,但為保障民生,上網電價多次未調整到位,火電板塊還是連年虧損,隨著2012年煤炭"十年黃金期"的結束,火電扭虧為盈,現有的煤電聯動政策是否繼續保留或作新的調整,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去年 9月,國家下調火電上網電價,提高環保電價和除塵補貼及新能源補貼,向社會傳遞出總體電價水平基本不變、著力調整電價結構、促進火電節能減排和鼓勵清潔發展的強烈信號。從近期看,火電企業麵臨上網電價下調和煤炭運費上漲的雙重壓力;從長遠看,各級政府是不是最終放權於市場,還煤炭市場一個本來麵目,並在發電側實行"競價上網",激發和釋放市場活力,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3.非電產業盈虧分化,資產負債率仍然偏高,轉方式、調結構麵臨新挑戰,盈利保障壓力仍然不小。2013年火電業績最為"搶眼",五大集團總計盈利545億元,占利潤總額的73.6%,成為2008年以來最為強勢的反彈。但是,非電產業由於市場變化快,出現了盈虧分化:科技、環保、金融、物流等非電產業快速發展,利潤貢獻度不斷提高;煤炭、煤化工、鋁業等非電產業盈利普遍下降,甚至虧損。2013年五大發電集團煤炭產業(含煤化工)隻有一家盈利,四家虧損,共計虧損24.4億元,成為負麵拉動的最大因素。
近年來,發電行業的資產負債率開始穩中有降。但是,2013年五大發電集團平均資產負債率仍高達84%,相對於同期113家央企63.3%的平均資產負債率,已連續8年高位運行;財務費用總計1851.2億元,相當於同期利潤總額的2.5倍。降低資產負債率、去"杠杆化"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在發電企業繼續控製投資規模,千方百計開展資本運作,降低融資成本的同時,客觀上要求行業持續盈利,提高盈利保障能力。據分析,2013年五大發電平均營業利潤率6.62%、成本費用利潤率7.03%,隻是恢複到"正常合理"的盈利水平,首次超過央企平均水平,仍低於同為能源央企"三桶油"的盈利水平,更遠低於神華的盈利水平。而且火電企業連續虧損四年,2012才開始轉折向好,曆史欠帳沒有消化完,至今仍有近30%的虧損麵。
4.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節能減排、電源結構調整壓力劇增,清潔發展可望再度提速。2008年以來,發電行業加快調整電源結構,取得明顯成效,截止2013年底,我國煤電裝機容量占比已下降到70%以下,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燃氣發電等清潔發電裝機比重已提高到37%(4.61億千瓦),發電量占比26%(1.4萬億千瓦時)。但是,與環保的倒逼機製、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建設還有不小的差距。
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發電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發電行業作為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一方麵火電未來發展空間越來越小,電源結構必須持續優化,更加突出"清潔發展",具體要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發展分布式能源,鼓勵發展風能、太陽能,開工一批水電、核電項目。另一方麵對現役燃煤電廠要加大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投入和節能降耗改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因此,調整結構對發電行業仍很急迫,治理霧霾對發電企業的挑戰還很嚴峻。
5.發電側政府定價、計劃電量、項目審批盛行,電力市場化改革大勢所趨。目前,電力行業除發電環節已基本進入市場競爭外,輸電、配電和售電等三個環節仍融合在一起,總體上市場化程度低、壟斷特征明顯、價格體係不完善、非公經濟地位低、政府幹預力度大。例如,電價機製總體上進展不大,電價信號沒有起到對電力投資、供求關係、資源配置、節能減排的引導作用。目前,發電企業每年的發電量計劃,仍由省級地方政府經信委、省電網公司聯合下達,如何多爭到基數內電量計劃成了發電企業的"要務"。另外,長期以來,發電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沒有落實,電源項目無論大小,都要核準,而且環節多、程序雜、時間長、效率低,與複雜多變的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容易錯失市場機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可以預見,隨著改革措施的落地,將推動發電行業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配置資源。
6.抓住改革機遇,迎接改革挑戰,創新體製機製正當時。《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公告後,社會反響強烈,中石化、中電投等能源企業紛紛作出反應。2014年成為深化改革之年,"兩會"上又圍繞國資國企改革作了新的部署,如要加快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在電力等領域向非國有資本推出一批投資項目;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提高央企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等。在國家全麵深化改革的大形勢下,發電行業要關注改革動向,順應改革大潮,抓住改革機遇,迎接改革挑戰,分享改革紅利,並積極推動行業自身的改革創新,進一步消除體製機製障礙,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上述六個階段性特征,個人認為,要打造發電行業"升級版",今後一個時期總的發展思路,是要貫徹落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和電力產業發展規劃,適應國內外"清潔、安全、高效、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新趨勢,以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為主線,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努力提升發展質量、經濟效益和社會形象,進入到"綠色低碳、價值提升、風險可控、市場化運作、主營業務突出、產業鏈完善、可持續發展"的行業發展新階段。
(作者係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企業管理與法律事務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