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9新聞來源:中國科協
在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韓啟德
(2014年1月25日)
各位委員:
現在,我受常務委員會委托,向中國科協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與會同誌提出意見。
關於2013年的主要工作
2013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中央書記處對科協工作的指示,在劉延東、李源潮同誌的具體指導下,中國科協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貫徹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認真履行"三服務一加強"工作職能,突出重點、真抓實幹,推動科協工作改革發展,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績。
第一、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全麵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
一是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麵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把深入學習十八大精神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麵把握精神實質,及時了解全國科技工作者的反響和建議,不斷把科協係統的學習宣傳活動引向深入。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迅速傳達學習會議精神,組織專題研究,提出服務深化改革大局的具體舉措,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及時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科技、科協界聯組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部署及時印發《決定》,要求全係統認真學習、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確保科協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貫徹落實中央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研究製定《中國科協關於加強學會宣傳思想工作的若幹意見》。及時傳達學習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切實加強黨員幹部政治思想教育。一年來,中國科協召開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專題會議20次,舉辦4期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集中輪訓班。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也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把中央精神貫徹落實到科協工作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
二是積極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舉辦"弘揚科學道德 踐行'三個倡導'奮力實現中國夢"巡回報告會13場,15位報告人分別為天津、河北等13個省(市)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師生1.4萬餘人作報告,展示我國優秀科學家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奮力拚搏的高尚品德和精神風範,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實施"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8所大學學生劇社編演《馬蘭花開》、《錢學森》等劇目,近3萬名觀眾觀看彙演,273萬餘師生和社會公眾參與網上討論。舉辦2013年首都高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全國科學道德學風建設電視電話會、高校研究生院負責同誌研究班,指導各地做好宣講教育工作。地方科協也組織開展了一係列各具特色的宣講教育活動。一年來,科協係統舉辦集中宣講334場,同時注意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長效機製建設。
三是紮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廣交科技工作者之友"為載體,及時製定《中國科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先後6次召開專題會議學習中央領導有關講話精神,采取"請進來、走出去"、"麵對麵、背靠背"方式,廣泛聽取基層科協和科研生產一線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建議,征集意見建議862條,深刻查擺"四風"問題,嚴肅認真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整改落實工作,重心下移、貼近基層,建立基層聯係點製度,選擇32個縣(區)級科協建立中國科協機關聯係點。目前,活動已逐步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製階段。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研究製定《中國科協貫徹落實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係群眾〈八項規定〉和〈實施細則〉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9個方麵18項具體措施。2013年,以中國科協名義舉辦的全國性會議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25%,發文數量減少29%,公務接待費用減少42%,因公出國(境)費用減少23%。全國學會和省級科協也都深入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紮實成效。
第二、深化學術交流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一是全力推進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劉雲山同誌和劉延東、李源潮等中央領導同誌重要批示精神,積極穩妥推進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先後召開推進學會有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協調會和調研工作部署會,取得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共識和支持。紮實開展調研工作,已完成對47個政府部門和170個學會的麵上調研,並重點走訪了中央編辦、民政部等12個政府部門和中國計算機學會等26個全國學會,目前已有一批政府部門明確表示擬將有關社會化服務職能轉移或委托給學會承擔。深入推進"學會能力提升計劃",與財政部聯合印發《中國科協、財政部關於深入實施學會能力提升專項的通知》,推動首期支持的45家全國學會在服務創新、服務社會和政府、服務科技工作者方麵取得明顯成效,其中,中國農學會等9個學會開展科技成果評價,中國公路學會等17個學會開展科技人才評價,中華中醫藥學會等20個學會參與行業標準的製定,中國力學學會等32個學會開展科技獎勵活動。根據民政部2013年9月公布的2012年度全國學術類社會團體等級評估結果,全國獲得5A(最高等級)、4A級的學術社團均為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比例達100%。實施引領地方學會能力提升項目,北京市科協等9個省級科協和深圳市科協獲得支持。江蘇省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省科協及所屬科技社團科技服務職能的意見》,30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科協新設學會能力提升專項。
二是積極搭建高端學術交流平台。以"創新驅動與轉型發展"為主題,聯合貴州省人民政府成功舉辦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6位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大獎得主、163位兩院院士在內的7700餘名科技工作者參與盛會,李源潮同誌發表講話,著重闡述把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機遇、開創科協工作新局麵問題,得到廣泛響應。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湖泊論壇、第二屆山地城鎮可持續發展專家論壇、第十一屆全國博士生學術年會等學術會議,繼續舉辦中國科技論壇、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青年科學家論壇等小型、高端、前沿學術活動,學術交流的質量和實效不斷提升。中華醫學會等全國學會和遼寧省科協等地方科協積極搭建不同層次平台,為科技工作者開展學術交流創造條件、提供機會。一年來,科協係統共舉辦學術會議26683場,參會人員410萬餘人次。
三是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聯合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門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重點支持91個學術質量較高的現有英文科技期刊,辦好新創辦的10個英文科技期刊。大力推進"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提升中國科技期刊整體學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在我國總被引頻次本學科排名第一的科技期刊中,中國科協及所屬學會主辦期刊占74.3%,在影響因子本學科排名第一期刊中占62.0%,在綜合評價總分排名學科第一期刊中占72.6%。
四是努力把創新要素引向企業和農村。積極深化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先後與雲南、廣西、西藏、陝西、甘肅等省(區)簽署合作協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創新企業專家工作站發展模式,全國已建立企業專家工作站2686個,進站工作院士專家2.7萬人次。充分發揮企業科協作用,廣泛深入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截至10月底,總計212萬餘人次科技工作者參加,立項15.6萬餘項,采納合理化建議25.8萬條。深入開展科技信息服務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儲備科技信息600餘萬項,遴選加工提取關鍵技術信息5.8萬餘項,持續服務企業超過8000家。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表彰獎勵農技協1000個、示範基地386個、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5個、農村科普工作帶頭人406個,帶動690餘萬農戶依靠科技脫貧致富。山西省繼續加強"農科110"服務體係和"健康365"平台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五是深化對外民間科技交流與合作。支持全國學會積極申辦高端國際學術會議,成功舉辦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第13屆國際斷裂大會、第27屆國際內燃機大會等國際會議近2千場,與會外國科學家40萬人次。積極舉薦我國科學家擔任國際民間科技組織領導職務,378位科學家在國際民間科技組織中擔任各類職務,其中78人擔任主席、副主席,90人任執委或相當職務。積極探索對外科技交流合作新渠道,先後同以色列國際發展合作機構、捷克科技聯、希臘技術商會簽署合作協議,中華護理學會恢複成為國際護士會會員。配合中央對港澳台工作大局,中國科協高層代表團成功訪問港澳台,順利舉辦兩岸四地工程教育圓桌會議、2013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等係列活動,進一步擴大了中國科協的影響,為促進兩岸四地民間科技交流凝聚了更多正能量。
第三、表彰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大力表彰舉薦優秀科技人才。認真開展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中國科協求是傑出青年獎等品牌獎項評選工作,建立專家提名候選人製度,表彰獎勵一批德才兼備、成就突出的青年科技英才。支持全國學會設立、辦好科學技術獎項,表彰在學科領域做出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截止目前102個全國學會主辦或參與主辦科技獎項142個,影響力不斷提高。認真履行國家科技進步獎推薦職責,推薦9個項目和1個創新團隊申報國家科技進步獎。上海市科協精心打造科技精英獎和青年科技英才獎,推動青年創新人才脫穎而出。一年來,科協係統表彰獎勵科技工作者12.6萬人次。按照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關於"海智計劃"的批示精神,加大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力度。深圳市科協通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推動成立了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國創新能源研究院等民辦非企業科研機構,幫助海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二是推動專業技術資格認證改革。聯合教育部、人社部共同推動工程教育國際互認,由中國科協代表我國順利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預備成員,實現我國工程教育認證國際互認重大突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等25個全國學會積極參與工程教育認證工作,承擔了今年75%的認證任務。引導支持部分地方科協和學會開展科技人員專業技術資格評價服務,中華醫學會承擔全國醫用設備使用人員業務能力考評工作,中國消防協會承擔消防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吉林省科協設立工程係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開展職稱社會化評審工作,獲得政府部門和科技工作者的廣泛好評。
三是廣泛宣傳優秀科技人物。聯合中組部、中科院、工程院、教育部等11部委紮實推進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累計啟動304位老科學家采集工作,收集各類手稿、書信等實物原件資料4.5萬餘件,數字化資料13.5萬餘件,視頻資料17.8萬多分鍾,音頻資料21.5萬多分鍾,為深化科技人物宣傳、弘揚科學精神積累了寶貴資源。聯合教育部等8部委在國家博物館成功舉辦科技夢 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劉延東副總理參觀展覽並給予高度評價,各類觀眾近3萬人次,受到廣泛熱議和好評。與中科院等單位聯合舉辦錢三強誕辰百年紀念活動,拍攝專題文獻紀錄片《李四光》和《錢三強》,反響良好。通過央視《大家》欄目、《中華英才》和《十月》雜誌等主流媒體,大力宣傳在科技創新和普及方麵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會形象更加鮮明。各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宣傳活動,中國建築學會開展中國當代建築名師推介活動,集中展示我國建築領域優秀科技工作者的風采。
四是著力培養發現青少年後備人才。成功舉辦第2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第十三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第十三屆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活動,參與青少年4200餘萬人次。啟動實施青少年科技創新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選取19所重點高校對581名優秀中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培養,為他們提供進入名校與科學家共同開展科研實踐的機會和條件。中國航空學會等全國學會通過舉辦青少年專業類創新大賽、專業性體驗活動,激發青少年科學夢想;各省市也通過設立市長獎、省長獎和各類專項獎等各種方式,鼓勵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和創新活動。
第四、創新科普工作機製,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一是推動健全全民科學素質共建機製。履行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職責,對各地各部門綱要實施工作開展"十二五"中期評估。圍繞到2015年底實現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5%的目標,與2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共建協議,明確綱要實施部門和地方政府的責任任務。貴州、江蘇、湖北等地還分別與所轄市縣簽訂目標責任書,初步形成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局麵。與財政部共同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對全國2297個優秀農村、城鎮社區基層科普組織和帶頭人進行獎補,完善動員全社會力量開展基層科普工作的長效機製。首次召開全國城鎮社區科普工作會議,按照張高麗副總理批示精神,著眼促進人的城鎮化,大力加強城鎮社區科普工作。
二是廣泛開展主題科普活動。圍繞"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主題,廣泛開展2013年全國科普日係列活動,劉雲山等中央領導同誌出席北京主場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社會公眾關注科普、參與科普的熱情。聯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教育部組織開展"神舟十號"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全國8萬多所中小學校6000萬名青少年收看電視直播。舉辦科學家與媒體麵對麵活動15期,圍繞轉基因技術、霧霾、食品安全等社會熱點問題,及時向社會公眾解疑釋惑,回應社會關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近萬名大學生誌願者深入農村開展環保科普活動,青海、雲南等省科協開展"醫療衛生健康進藏區,科普知識入寺院"活動,北京市科協舉辦第三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深受群眾歡迎。一年來,科協係統舉辦各類科普活動逾31萬次,受眾超過2億人次。
三是以網絡科普建設為重點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科技館體係。加快建設基於網絡的數字科技館,中國數字科技館資源總量6.538TB,日均頁麵訪問量183萬頁,網站注冊用戶總數62萬,中文網站國際排名上升到499位;推動建好用好各類綜合性和專業性科技館,積極推進地市級科技館建設,全國科技館總數達357座,年接待公眾超過3000萬人次;在縣域組織開展流動科技館巡展,配備流動科技館73個,截至10月底巡展154個站點(縣),服務群眾590萬人次;在鄉鎮及邊遠地區開展科普大篷車活動,科普大篷車年保有量733輛,年接待公眾1000萬人次。安徽省科協啟動"科普雲"研究,在互聯網上打造全社會共建共享的科普交流平台。山東省科協全麵實施"山東數字科普工程",構建新型科普傳播服務平台,儲備各類科普節目時長12萬分鍾。山西科技館新館開館,安徽、福建等地加快科技館新館建設,農村中學科技館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受到基層普遍歡迎。
四是積極推動科普資源開發開放。深入開展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並擴展到科研院所和中央企業,包括港、澳、台學生在內的1.2萬名高中生赴51所全國重點高校參加活動。繼續組織開展全國高校科普開放日活動,組織和動員社會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走進高校。推動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啟動化學化工等學科科普資源開發開放試點。與中組部共同邀請20名知名院士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主題開展視頻講座,通過共產黨員網、遠程教育頻道,麵向廣大黨員幹部開展科普教育。製作科普微視頻644集,通過互聯網和公交、地鐵、樓宇視窗等移動終端廣泛傳播。《知識就是力量》成功改版。在40所高校開展科普創作與傳播試點,聯合團中央、教育部共同主辦2012年全國大學生科普作品創作大賽和2013年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大賽。四川省科協著力推進應急科普服務能力建設,在應對蘆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促進科技救災方麵發揮重要作用。上海市科協重點實施科普創作支撐和科普產業躍升計劃,"科普產品e聯盟"上線的科普產品已超過1000件,吸引了全國10餘個省市的97家研發單位加盟。
五是推進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以李源潮副主席接見原中國科技館館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林加獎獲得者李象益為契機,廣泛動員科技工作者投身到科普事業之中。啟動科學傳播專家團隊建設,完成第一批156名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的聘任工作。與教育部深入推進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試點工作,6所試點高校麵向全國共招收碩士研究生157人。
第五、積極推進國家級科技思想庫建設,努力服務科學決策
一是組織科技工作者積極建言獻策。著力辦好報送黨中央、國務院的《科技界情況》和《科技工作者建議》兩份內刊,進一步提高調研成果報送質量。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預防與控製生物災害的報告"、"加快科技創新促進我國現代種業發展"、"關於科普化解江西九江PX項目建設困難的調研報告"等一批報告得到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汪洋副總理等領導同誌的肯定和重視。中國科協年會期間,成功舉辦貴州省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得到當地黨政領導的肯定和好評。組織院士專家赴貴州、雲南、河北、山東開展專題調研,圍繞京津冀晉蒙環首都區域生態建設、貴州威寧草海生態治理、黃河三角洲新生土地開發利用等舉辦座談會,積極建言獻策,受到中央領導同誌的重視和肯定。積極推進地方科協科技思想庫建設試點工作,浙江、江西等地科協決策谘詢工作成果豐碩。其中,湖北省科協實施"一元多層次"發展戰略,2篇專報由省委辦公廳報送中央辦公廳采用、11篇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天津市科協提出《關於當前我市重點產業產業鏈缺失現狀及對策建議》,得到孫春蘭同誌的重視和肯定。深入實施學會決策谘詢資助計劃,推動學術研討成果及時轉化為決策谘詢建議,紮實開展2049中國科技與社會願景展望研究和基於學科的科技預算體製機製研究;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確立學科(技術)進展係列研究報告發布製度,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等也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決策谘詢活動。一年來,科協係統共提供決策谘詢報告1.27萬篇,4000餘篇次獲得黨政領導批示。
二是紮實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精心組織第三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發放調查問卷3.6萬餘份,及時掌握科技工作者在就業方式、科研環境、生活狀況、流動趨勢、思想觀念等方麵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組織開展科技工作者專項調查,"主流媒體科普狀況調查"、"科技工作者獲獎狀況調查"等調查成果得到劉延東、劉奇葆等中央領導的肯定。推動山東、海南等地開展省級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為地方黨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加強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管理和培訓,提高業務工作水平,進一步暢通黨和政府與科技工作者之間雙向溝通的聯係渠道。出版《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12)》,準確把握當前科技人力資源規模、分布和結構的變化,對外公布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近6800萬。
三是推動決策谘詢資源開放共享。完善決策谘詢網絡工作平台,啟動建設中國科協決策谘詢數據庫,分類整理中國現代科學家數據、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數據、科技人力資源地理信息、科技社團數據等,麵向科協係統開放使用。引導地方科協和全國學會建立完善決策谘詢數據庫,建立健全決策谘詢成果報送集成機製。中國農學會等全國學會建立了相關領域科研傑出人才信息庫;北京市科協等地方科協初步建成思想庫信息服務平台,定期向黨政領導部門報送決策谘詢成果,服務科學決策。
第六、廣泛開展建家交友活動,推進科協組織建設
一是加強地方科協和基層科協組織建設。指導省級科協依照章程按期召開代表大會,甘肅、雲南、福建、廣東、廣西、河南、安徽等省(區)科協順利完成換屆工作。編發《縣級科協工作手冊》、《縣級科協典型案例選編》,舉辦2期縣級科協主席培訓班以及全國學會理事長高級研修班、新任秘書長培訓班、工作人員培訓班,著力提高科協幹部履職能力。
二是深入開展"黨建強會計劃"。堅持分類指導的原則,建立健全學會黨建指導員製度,資助56個全國學會黨組織開展"十百千"活動,繼續探索學會黨建新思路,不斷擴大學會黨的組織覆蓋麵和工作覆蓋麵,與2012年同比,全國學會黨組織覆蓋率提高26%。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兵工學會等全國學會結合實際開展了特色鮮明的社會服務和會員服務活動,社會影響逐步擴大。
三是不斷拓展服務基層科技工作者的渠道和方式。以"改進作風 服務基層"為主題,成功舉辦中國科協會員日活動,健全完善為會員、為基層科技工作者服務機製。認真落實中央書記處關於切實關心農村和企業基層科技工作者指示精神,組織優秀基層科技工作者赴山東休假,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歡迎與肯定。創新中國科協八大代表服務工作,認真辦理代表建議,通過開展代表履職培訓、走訪看望代表、專項資助代表開展調研等方式,推動代表任期製實施。地方科協也積極拓展服務科技工作者的渠道和方式,江西省科協製定出台加強聯係和服務科技工作者工作的意見;廣東省科協製定實施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的暫行辦法,聘請法律顧問,開通法律服務熱線,切實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科協工作與中央的要求、社會的需求和科技工作者的期待還有差距,主要表現在:服務大局的戰略謀劃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學會"能問責、能負責"的體製機製需要進一步完善,新形勢下科普工作特別是網絡科普方式仍需進一步創新,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決策谘詢的積極性主動性需要進一步提高,聯係服務科技工作者工作仍需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
關於2014年的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繼續推進"十二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關鍵一年,科協工作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全麵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抓住全麵深化改革機遇,著力發揮學會的生力軍作用,著力提高科普工作成效,著力拓寬人才服務領域,著力提高決策谘詢水平,著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鞏固發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效,創新和拓展科協工作,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調動激發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加快建設"新四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第一,深入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一是在科技人員中深入開展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工作。積極運用各種手段,精心組織宣講活動,麵向科技工作者深入宣講三中全會精神,廣泛凝聚科技界積極支持、參與改革的共識。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納入科協係統黨員幹部培訓的重點內容,把深化對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學習認識與築牢理想信念、科學謀劃科協事業發展結合起來,著力在認真學習、全麵領會、正確把握、凝聚共識上狠下功夫,切實把各級科協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二是圍繞全麵深化改革大局提出科協改革發展的基本思路和重大措施,組織開展科協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研究,抓住關鍵問題深入調查研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著力解決難點問題,以實際行動落實全麵深化改革任務,使科協組織在建設國家創新體係和做好黨的群眾工作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是積極參與科技體製改革,牽頭落實引導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和加強科學普及、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兩項重點任務,發揮科技社團在推動全社會創新中的作用,配合有關部委推進完善國家科技獎勵製度、組織第三方機構開展科學評價試點、完善國家科技決策谘詢製度、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等改革任務,努力實現中央對科技體製改革提出的目標要求。四是貫徹落實中央書記處的指示精神,在深入調研、充分醞釀的基礎上,研究製定《關於加強新形勢下科協工作的意見》,力求突出重點、務實管用,指導各級科協組織及所屬學會更加緊密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把智慧和力量彙聚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第二,抓住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學會作為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生力軍作用。一是全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強總理、劉雲山同誌和劉延東、李源潮等中央領導同誌的批示精神,把推動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擺在當前科協工作的優先地位加以推進。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注重與部門的溝通會商,加強對學會的指導和管理,做好試點和培育工作,全力以赴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在聯合相關部門和學會深入調研基礎上,提出具體承接方案、工作模式和工作機製,報經中央批準後,選擇一批具備條件的學會進行試點,穩妥有序推進,分步實施,取得經驗後全麵推開,成熟一批轉移一批。同時,積極應對學會管理體製改革,健全完善學會運行機製、監督機製和約束機製,健全學會治理體製和管理製度,引導學會逐步成長為具有現代社會組織治理結構的科技社團,為充分發揮學會作用提供體製機製保障。繼續抓好學會能力提升計劃實施,開展考核評估工作,引導地方繼續支持學會提升能力,上下聯動打造一批高水平、能夠服務社會管理創新和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現代科技社團。二是積極整合全國學會優質學術資源打造高端、前沿、跨學科的學術交流平台,支持全國學會積極申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一流學術會議,以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啟迪創新思維、引領學科發展。與雲南省人民政府合作辦好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舉辦首屆中國科協夏季科學展,向公眾展示最新最高科技成就。聯合有關部門深入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繼續推動我國英文科技期刊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國際影響力,研究製定有關學術導向政策。實施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繼續推動中文科技期刊提升學術質量,增強創新發展能力。三是支持學會麵向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緊迫需求開展專業化服務,通過多種形式促進產學研用結合,積極探索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有效機製,促進科技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引導學會積極參與專家工作站建設,組織院士專家深入企業農村參與技術攻關,開展技術谘詢、技術診斷、項目合作和創新方法培訓,提供技術服務,支持企業深入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通過廣泛活躍的群眾性技術創新等活動,為推動"新四化"作出更大貢獻。
第三,大力推動科普工作改革創新,全麵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水平。一是深化全民科學素質共建機製,推進與各省(區、市)共建協議的簽署工作,推動各省(區、市)與所轄地市簽署落實目標責任書,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納入政府目標責任體係,啟動"十三五"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預研工作。加強科普理論研究。二是著力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開展科普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謀劃和前瞻研究,做好科普信息化的戰略研究和規劃。大力推動建設基於互聯網的科技傳播體係,輻射帶動一批特色科普網站發展。研究提出促進科普產業發展的舉措,重點推動科普網絡遊戲產業發展,打造以《十萬個為什麼》為代表的經典科普作品和傳統科普教育活動的遊戲化產品。提高《知識就是力量》等精品科普期刊的發行量和社會影響,繼續深化教育科普資源開發開放。三是推進科普基礎設施和條件建設。加快建設國家科學傳播中心。充分發揮科學傳播專家團隊作用,深入推動學科科普傳播。加強科普教師隊伍和課程教材建設,加快培養專門科普人才。四是深化基層科普工作實效,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圍繞人的城鎮化紮實推進城鎮社區科普,圍繞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入開展農村科普,努力把更多優質科普資源引向農村社區,引向基層,縮小城鄉科普信息化差距。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以"創新發展 全民行動"為主題,廣泛組織開展2014年全國科普日係列活動。
第四,切實加強科學文化建設,著力促進科技人才成長提高。一是深化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麵向科技工作者精心組織"弘揚科學道德 踐行'三個倡導'奮力實現中國夢"巡回報告會,豐富完善活動內涵,充實專家力量和題材內容,擴大活動覆蓋麵,充分展示老一輩科學家和優秀科技工作者在推動實現中國夢中的時代風采,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和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製度自信。二是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中央《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要求,麵向廣大科技工作者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研究製定科學文化建設綱要,研究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界在服務黨和人民事業發展中形成的優良作風和學術傳統,進一步凝練廣大科技工作者普遍認同的價值觀。發展科學文化載體,辦好《科協論壇》等理論刊物,用科學文化凝聚精神力量、構建共有精神家園。三是大力宣傳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團隊,繼續牽頭做好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作,聯合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團中央共同舉辦"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彙演活動,舉辦"科技夢 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全國巡展活動,大力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科技報國的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廣泛宣傳基層一線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塑造科技工作者良好社會形象,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推動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四是加大表彰舉薦人才力度,精心組織好"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活動,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在科技界享有盛譽的品牌獎項。深化"海智計劃"工作內涵,既積極聯絡華人科學家,也積極聯絡願意來華工作的外籍科學家。推動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科技組織並擔任重要職務。廣泛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競賽活動,積極實施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培養科技後備人才。五是深化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加強宣講專家隊伍建設,推動建立長效機製,實現全覆蓋、製度化、重實效目標要求。發揮學術團體的自律功能,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加強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推動科研誠信和科學倫理社會監督機製的建立,擴大公眾對科研活動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促進保障學術自由,營造寬鬆包容、奮發向上的學術氛圍。
第五,加強戰略研究,把科協組織作為國家級科技思想庫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一是圍繞全麵深化改革中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組織專家學者進行中長期戰略研究,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服務;及時跟蹤國際科技發展前沿動態,發揮專業優勢遴選判別重大機遇和方向,為科學謀劃我國科技戰略布局提供高端谘詢;紮實推進國家級科技思想庫試點工作,聚焦環首都區域生態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等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問題、共性難題,組織院士專家開展跨地區多學科的專題調研,打造一批決策谘詢品牌。二是完善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製度,深入開展專項調查,全麵了解廣大科技工作者發揮作用情況,為黨和政府製定科學的人才政策和調動科技工作者積極性的舉措提供科學依據。拓展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功能,切實把調查站點建設成為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的聯係點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點,提高應急調查能力。三是加強決策谘詢數據共享工作,努力打造包括中國近現代科學家數據、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數據、科技人力資源數據、科技人才政策信息、科技社團數據和科技人力資源地理信息係統等在內的決策谘詢數據庫,為科協發揮科技思想庫作用、服務科學決策提供詳實可靠的數據支撐。
第六,鞏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努力建好科技工作者之家、廣交科技工作者之友。一是抓緊做好建章立製,研究製定《中國科協黨組關於進一步堅持民主集中製的若幹意見》、《中國科協關於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的若幹意見》、《"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設標準》,提高各級領導班子民主科學決策水平,推動建家交友工作規範化、製度化。二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建立黨組書記處領導和機關、事業單位主要負責同誌聯係縣級科協的工作製度,充分發揮中國科協機關32個縣級科協聯係點的引領示範作用,推動加強縣級科協建設。研究建立科協係統專職幹部業務培訓製度。研究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縣級科協工作的意見》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高校科協工作的意見》。在科技工作者密集的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科技園等建立科協基層組織,加大高校科協組織建設力度。三是繼續辦好中國科協會員日活動,認真做好中國科協八大代表服務工作,不斷提高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的意識和水平。四是抓緊出台中國科協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範,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新形象。建立學習考核製度,引導廣大幹部提升理論素質和業務能力。加強學會專職人員隊伍建設,加強對地方科協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形成科協係統良好作風。五是加強學會黨建工作研究和交流,建立學會黨建研究會,深入實施"黨建強會計劃",不斷擴大學會黨的組織覆蓋麵和工作覆蓋麵。
各位委員、同誌們!
偉大的時代、艱巨的任務,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級科協組織光榮的使命。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振奮精神,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