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5新聞來源:188BETApp
最近,隨著歐美遭遇到的經濟困境而開始對中國的光伏產業的雙反製裁,我國以外向型為主的光伏製造產業幾乎入了“嚴冬”。為解救光伏產業的困境,國家加大了對國內光伏應用的支持力度。有消息稱“中央財政日前撥付70億元資金,支持啟動光伏發電應用示範,加上年初撥付60億元啟動的項目,2012年中央財政總共撥付資金130億元。”。
如此看來,歐美的雙反製裁,在某種意義上正在成為促進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一支興奮劑。社會輿論普遍認為我國的光伏產業的春天即將到來。不過,也有人對這種“春天”到來的判斷表示出疑慮。例如,《第一財經日報》刊發的“光伏電站的‘春天’也需謹慎”的一文(下稱文章),就不無道理。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的投資,都會有風險,無論是在冬天還是在春天?
如何才能降低這種投資的風險呢?關鍵是要解決投資的動力,是來自於解決實際的需要,還是為賺錢。當然,作為一個企業要靠賺錢才能生存,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一個企業通過市場去賺錢,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個企業的賺錢原因,來自於政府的補貼,而不是市場,那麼這種企業賺錢風險當然就會非常大。因為政府的補貼,畢竟是有限的,在眾多的競爭者中,你未必總能如願的拿到補貼。
正如文章所披露的“諸多有意向的投資者都看好光伏電站未來的投資,但近期都在觀望、尋找項目,為‘春天’作準備。當然,對於政府關係好、拿項目容易、不擔心現金流的公司,電站的春天早已經來了,光伏電池和組件價格越降,春意愈濃。不過,即便如龍源、中廣核一類大企業,也在為拿不到補貼而呼喊,其他企業是否更應衡量下‘春天’的成色?”
其實對於這種由政府補貼刺激起來的投資驅動,最大的問題還不是能否及時拿到補貼,而是市場(主要是電網)的承受能力。例如,隨著我國具有“間歇性”特點風電裝機的不斷增加,棄風的矛盾已經能夠越來越突出。目前,妨礙我國風電發展的最主要矛盾,還不是補貼資金不及時、不到位,而是,上不了電網和棄風造成的損失。這就是政府補貼所刺激起來的投資驅動,最終所難以避免的結局。
相對於風電,廣伏發電的能量密度更低。把光伏發電集中起來再統一進入電網,所需要的政府補貼肯定更多。因此,我國由投資驅動刺激起來的的光伏發電的規模也遠遠落後於風電。但是,國外發達國家的光伏發電的發展卻比我們好得多。對於這一點,一些有識之士已經開始有所反思,強調發展分布式能源,已經逐漸成為社會的共識。但是,必須看到所謂的分布式能源的電網形式隻是一種表麵現象,而它的核心卻應該是:電網的服務和的政府補貼,注重的應該是對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支持,而不是對商人投資賺錢的驅動。前者一定是有限的,而後者則是無限的。
通過政府的補貼,調動起電力使用戶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的積極性,非常適合像光伏發電這樣的能量密度低、間歇性強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政府支持的是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電網所保障的隻是光伏發電用戶的自供能力的不足和多餘電量的回購。國外的實踐表明,這樣的政府補貼所帶來的光伏投資熱,主要將是光伏電池的供不應求和價格上漲,而不大會是電網的難以接納和投資者的嚴重虧損。當前,歐美國家之所以對要對我國的光伏產品實施製裁,主要也是在於他們遭遇到了嚴重的經濟困難,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開始下降,它們暫時已經不需要我國的企業來幫助他們解決光伏投資熱所帶來的矛盾了。
目前,我國強調發展分布式能源和加大對光伏發電的補貼力度,動力主要是為了拯救遭遇困境的光伏製造業。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問題的本質走出政府補貼投資驅動的怪圈,我國的光伏產業的真正春天,恐怕難以到來。即使能夠來到,也一定是短暫的和不公平的。每個曾經獲得補貼的投資者,都有可能成為失敗者。
參考文章<光伏電站的“春天”也需謹慎>
《第一財經日報》
光伏行業的寒冬裏,光伏電站的利潤成為投資商角逐的“蛋糕”,業內人士甚至稱目前的形勢為“光伏行業的深秋、光伏電站的春天”。
中央財政日前撥付70億元資金,支持啟動光伏發電應用示範3.157吉瓦,加上年初撥付60億元啟動的1.9吉瓦,2012年中央財政總共撥付資金130億元,中央財政支持啟動光伏發電應用的總規模達到5.1吉瓦(1吉瓦=1000兆瓦,1兆瓦=1000千瓦)。
根據投資成本等綜合因素,此次獎勵標準確定為用戶側光伏發電項目補助標準為5.5元/瓦,獨立光伏電站和戶用係統的補助標準分別為25元/瓦和18元/瓦。
具體而言,此次啟動的金太陽示範工程1萬千瓦以上項目有149個,裝機規模255萬千瓦,占總規模的92%。金太陽示範工程使用的資金來自於財政部,除此之外,國內尚存在大型光伏電站標杆電價、擬議的分布式發電電量補貼模式,而它們獲得的補貼則來源於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基金支付。
補貼政策大大加快了光伏裝機規模的推進速度。國家能源局早先曾提出總額達15吉瓦的光伏分布式能源示範項目,隨後國家電網也為分布式發電並網“網開一麵”,為光伏業界帶來重重利好消息。
不過國內光伏電站的前景受製於三個因素,讓這個看上去繁榮的市場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首先,在原材料價格下跌背景下,光伏電池和組建生產商持續虧損,組件商停產比例達到30%。但即便如此,光伏發電距離平價上網,還需時日,電站運營商也在觀望電池和組件價格繼續下降,“深秋”對“春天”,何以持久?
其次,補貼資金缺口很大。光伏電站是生存在補貼之上的行業,利潤高低取決於補貼和各地電價水平。但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缺口大,統一的分布式發電項目電價標準還不確定,也會給電站投資商帶來不確定性。如果分布式發電最終采取電量補貼方式,意味著隻有電價較高的東部地區有利可圖,而不是一個全麵的市場繁榮。
第三,補貼和並網政策落實不易。明麵上政府對光伏電站有很多補貼,但在具體實施中補貼拖欠嚴重,將耗費開發公司大量現金。並網也落實不易,國家電網對分布式光伏項目實行並網免費辦理的政策,據民生證券新能源首席分析師王海生稱,因為免費,沒有納入原有考核體係,地方公司執行的積極性並不高。
因此,諸多有意向的投資者都看好光伏電站未來的投資,但近期都在觀望、尋找項目,為“春天”作準備。
當然,對於政府關係好、拿項目容易、不擔心現金流的公司,電站的春天早已經來了,光伏電池和組件價格越降,春意愈濃。
不過,即便如龍源、中廣核一類大企業,也在為拿不到補貼而呼喊,其他企業是否更應衡量下“春天”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