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敬愛的師長,三峽人懷念您(周雙超)

2012-07-31新聞來源:中國三峽工程報

敬愛的師長,三峽人懷念您
——謹以此文紀念潘家錚先生
□ 周雙超


公元2012年7月13日12時01分,北京醫院。
我國著名水利水電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資深院士、85歲的潘家錚在與無情的病魔鬥爭中,耗盡最後一絲力氣之後,永遠地“睡著”了。
“光陰對人來說是何等嚴酷無情啊!”
22年前,63歲的潘家錚在《春夢秋雲錄》自序中寫下這樣的感慨。正是這種隻爭朝夕的精神,其後的22年裏,他熱愛的中國水電事業獲得巨大發展,三峽工程夢想成真。
就在潘老“睡去”的15小時前,他願意為之獻身的三峽工程傳來捷報:7月12日20時53分,三峽電站34台機組首次成功實現2250萬千瓦滿負荷運行,三峽工程建設運行史又添一項新成果。
難道是因為三峽工程取得的新成就讓他可以放心,潘老才決定好好休息一下?
就在潘老“睡去”6天後,他為之牽掛的“金沙寶藏”傳送喜訊:7月19日淩晨2時,金沙江第一次洪峰如期抵達向家壩。洪峰通過時,大壩建築物安然無恙,向家壩工程混凝土澆築正常進行,向家壩水電站正在按照蓄水發電目標步步邁進。
難道是我國水電開發的喜人形勢讓他終於可以躺下,安靜地看他喜歡看的書籍去了?
也許是命運安排,潘家錚的一生注定要與中國水電事業結緣。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年,他跨出大學校門。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水力發電建設事業等著這位23歲的年輕學子。此後的60多年,他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一座座雄偉的大壩在他身後崛起。
也許是三峽人有幸,在潘家錚參與規劃、論證、設計以及主持研究、審查和決策的眾多大中型水電工程中,三峽和金沙江下遊水電梯級開發是他傾注最多心血的工程。
潘家錚與三峽工程的情結始於1985年,那時他擔任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及技術總負責人。從此,他為三峽工程奔走了二十餘年。三峽建設者因此與潘老有更多接觸和了解的機會。在三峽人看來,潘家錚睿智、親切、幽默、謙遜,可敬可愛可親。
回顧潘家錚與三峽的點點滴滴,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用激情和詩意表述水電
潘家錚在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時,把文學比作自己的初戀“深情永遠”,水電事業是“先結婚後戀愛”;然而,他的水電生涯中,文學夢與水電專業得到了有機結合,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為工作關係,我多次采訪潘家錚參加的三峽工程、金沙江項目有關的會議,潘總的會議發言稿每次都是頭天晚上親自寫好,篇幅不長不短,一般在8000字以內,語言簡練、邏輯嚴密、分析透徹,結論清晰。既鼓勵建設各方的工作積極性,又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而且能把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問題說得深入淺出,把原本枯燥的工作加以詩意的描述。在三峽工地,很多人都把能親臨會場聽潘老那略帶“紹興味”、充滿激情的發言當作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一些人沒有機會親臨會場,事後也要看潘老的發言稿。我任《中國三峽建設》雜誌編輯時,一位讀者告訴我,隻要雜誌上有潘總的文章,他都要認真讀上好多遍。作為機電專業人員,水工專業文章他大都讀不懂,但潘總的文章總是讓他茅塞頓開。
2009年3月,作為金沙江水電開發質量檢查專家組顧問的潘家錚院士來到建設中的我國第二大水電站——溪洛渡工地檢查工程質量,在活動結束那天,許多人知道潘總會在會上講話,考慮到來聽會的人太多,原定在溪洛渡工程建設部三樓80人的會議室,改在了一樓可容納200多人的大會議廳。出人意料,會議還沒開始,會場已座無虛席。
集文學家的人文關懷和激情,以及科普作家的想象力,潘總的講話和文章總是富有感染力。潘家錚著述的那本《千秋功罪話水壩》成為我當年讀懂水電基本知識、了解三峽工程的案頭必備。潘家錚沒有從事文學是文藝界的損失,但對於水利專業來說,卻獲得了一位貫通文理的大師。
一位和藹可親長者
因為三峽工程的關係,采訪潘院士的記者很多,特別是《中國三峽工程報》、《中國三峽建設》雜誌的記者,有很多機會能采訪潘總。隻要他抽得出時間,潘老總會欣然接受記者采訪,而且有問必答,詼諧幽默中不乏智慧。采訪潘總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趣事。
記得2003年4月,潘家錚在三峽工地施工現場進行第十二次質量檢查。隻見他趴在正在施工的一處大壩欄杆旁,眯著眼睛足足看了近1刻鍾。難道潘院士身體不舒服?好奇的《中國三峽工程報》記者於是上前詢問:“潘院士您一直沒有講話,是在考慮什麼問題嗎?”“哪裏考慮什麼問題,我這是‘老年癡呆’。” 潘院士回答道。看到記者滿臉的疑問,站在潘院士身邊的工作人員笑著接過話頭說:“潘老是跟你調侃呢!潘老身體一直不錯,他有這種神態的時候,正是在思考問題。”2006年5月26日,中央電視台邀請時任國務院三峽建委副主任、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兩院院士、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驗收組專家組組長潘家錚等做客經濟頻道《對話》欄目現場,探討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安全、資金、質量等話題。當主持人問潘家錚院士:在對三峽工程進行質量驗收時,需要在驗收報告上慎重地簽上自己的大名的那一刻,您的心裏是什麼感覺?潘家錚幽默回答:因為年齡太高了,我的手有點發抖,但是我的心裏麵沒有什麼疑慮。主持人緊接著問:為什麼這麼講呢?潘家錚:因為他們的工作做得那麼好,因此我簽字的時候,心裏沒有什麼疑慮。
2009年2月24日到3月5日,應中國三峽總公司的邀請,作為金沙江水電開發質量檢查專家組顧問,潘家錚院士來到金沙江向家壩、溪洛渡工地,現場考察工程進展和工程質量。這是潘家錚院士第一次來到金沙江水電開發的前沿陣地。當時,正是潘院士大病初愈時,臉色還有些蒼白,本該在家靜養。但由於對金沙江水電的牽掛,他還是來了,想不到這是他最後一次金沙江行。作為長駐金沙江的記者,我們自然不放過這次難得的采訪機會。我們列舉了11個采訪題目,潘總都一一作答。見他思維敏捷,精神很好,我們問潘總:平時作什麼運動?思維怎麼能保持得這麼清晰?潘院士誠懇回答我們:“我最大的缺點就是不鍛煉,很糟糕,希望你們不要學我。”於是我們又問:那您的生活習慣一定比較有規律的?潘家錚答道:也沒有什麼規律。
潘院士知識淵博,思路開闊,讓水電同行敬佩不已。趁這次采訪機會,我們也想探究一下潘總平時喜歡看哪些方麵的書籍。潘家錚回答我們:什麼書都看,好像吃飯吃菜一樣,隻要有營養就行,非常雜。他還告訴我們:他辦公室對麵就是新華書店,有空就鑽到那裏去了。無論什麼書,看看有興趣的就都買了。家裏堆了一大堆書,很多都還沒有看過。打算以後實在不能動,就躺在床上看。
“我不是什麼權威、泰鬥”
以潘家錚為中國水電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憑60多年豐富的壩工經驗,他是當之無愧的壩工專家和水電權威,稱他為水電泰鬥也不為過。但是,潘總十分反對這個稱謂。他說,人家說我是什麼權威、泰鬥,我聽了當然很高興,心裏甜滋滋的。但是說句客觀的話,我雖不敢肯定在科技領域有沒有什麼權威、泰鬥,但我敢肯定一點,不存在80歲的權威、泰鬥。為什麼呢?權威、泰鬥,意思就是說,他看的東西都比別人準,他懂的東西都比別人多,他說的話都是對的,不說一句頂一萬句,也至少一句頂一百句,這樣才叫權威、泰鬥。你想想看,科學技術發展得這麼快,一個人到80歲了,心理上、生理上的老化是自然規律,你到了80歲還想什麼都比別人懂得多,沒有這樣的事兒!如果這個國家權威、泰鬥都是80歲的人,我認為這個國家就完蛋了。院士也好,權威也好,泰鬥也好,老專家也好,唯一的好處,就是他走過的路比別人長,經過的挫折比別人多,他可以把過去的經驗教訓總結總結,告訴年輕一代,對他們有好處,僅此而已。
潘家錚經常對來采訪他的記者說,任何一座大水電站的建成,凝聚著從地勘、規劃、設計、施工、科研到地方領導等無數人員的心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個人的作用極為有限,不應強調。
我采訪過潘總參加的許多會議,發現潘總參會時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會上,他總是從頭到尾幾乎很少發言,一直默默傾聽大家的意見,從不以權威自居,打斷別人的講話。也許他的眼睛並沒有望著發言者,但他會記得每位發言者的精華之處,到會議結束需要他作總結時,他的發言總是全麵而又抓住要點。他的發言總是事先打好草稿,一改再改。因此,我們每次聽到潘總激情洋溢的講話,在感受其充滿文學色彩的一麵時,不為人知的另一麵正是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嚴謹。
情牽金沙江
因為三峽工程的特殊地位,潘家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峽工程上。其實,潘總對中國水電開發全局,特別是對西南水電開發同樣傾注了心血。工程規模僅次於三峽工程、由中國三峽集團負責開發的金沙江下遊四個梯級水電站更是讓潘總牽掛。
2003年春天,潘家錚應邀參加中國三峽總公司工作會。他在發言中提出:“三峽人”在打好三峽一仗的同時,要抓緊啟動開發金沙江的計劃。會上,他還仿陸放翁《示兒》詩賦詩一首:“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西電未輸東。金沙寶藏開工日,公祭毋忘告逝翁”。此後,潘總多次參加金沙江下遊四個梯級水電站的重大技術方案審查和把關。
2004年3月8日,潘總在成都參加了金沙江溪洛渡水電站拱壩設計優化谘詢會。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溪洛渡是世界級的偉大工程,世界上還沒有過:首先是難點多,壩特高,278米,泄洪量大,超大地下廠房,地震烈度特別高,總體綜合技術難度世界罕見;另一方麵,壩址也有很多優點,那裏地形、地質條件非常好,兩岸山勢雄偉、河道較窄,壩址附近幾乎找不到一條斷層。總的來講,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機遇大於挑戰。
最難忘的是3年前,82歲高齡的潘家錚院士來到金沙江溪洛渡工地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的情景。我們向潘總說起當初寫詩的情景,潘總十分客氣地說:謝謝你記得那麼清楚。2003年我已經76歲了,早已超過中國人的平均壽命,自感來日不多,而金沙江的水電開發工作還剛開始,正在艱難地進行前期工作,看不到動工的前景。當時我還不敢想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們開工,才寫下了那首詩。現在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已經看到了溪洛渡和向家壩工程開工,而且工程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以說已經站穩了腳跟,兩個工程的質量從總體上都很好,讓人很欣慰。我甚至有望看到它們完工發電,心情當然十分激動。現在我不僅希望看到它們早日發電,甚至進而希望能夠看到金沙江上更多水電站,還有其它大江大河上的水電站能夠早日開工。
時至今日,我也不得不感歎:光陰對人來說是何等嚴酷無情啊!隻差幾個月,向家壩水電站就將蓄水,首台機組就將發電。為什麼無情的病魔就不能放慢腳步,讓三峽人愛戴的潘老看到那勝利的場景?
讓我們略感欣慰的是,讓潘老牽掛的金沙江水電開發進展順利,向家壩水電站今年蓄水發電,明年溪洛渡水電站也將投產發電。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籌建順利。
潘總是金沙江水電開發質量檢查專家組顧問,我們要記住潘總對金沙江水電開發的期待:在質量這件事情上是沒有“免疫力”的,或者說質量工作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是沒有止境的,永遠都可以找到差距。我希望建設者在成績麵前不自滿,永遠去找差距,用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一個人如果永遠不滿足現狀,永遠跟最高的水平去比,他就一定能找到差距,一定能找到值得改進的地方。永遠不滿足,不斷地改進,就可以真正做到完美無缺,無疵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