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低碳經濟與水利發展
2012-06-28新聞來源:論文網
核心提示:發展低碳經濟是當今世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對水利來說也是一個新鮮話題。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支撐,在發展低碳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麵,水利不能缺位。
人類社會的演替和發展以及相應的水文化都離不開自然生態水環境所提供的客觀基礎,水孕育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世界經濟發達地區都在水源富足的大河流域,如歐洲是萊茵河、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北美洲的密西西北河和南美的亞馬遜河都是城市的密布,工廠林立,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外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祖國眾多的城市無不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濱,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濟寧市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山丘、平原、窪地、湖泊分別占總麵積的 19.5%、49.1%、16.7%和 14.7%。濟寧市跨黃河、淮河兩大水係,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從北部梁山縣穿境而過。流域麵積 3.17 萬平方公裏的南四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大的調蓄水庫,總庫容 47 億方。境內水庫,河流眾多,已建成大中型水庫 5 座,小型水庫 247 座,流域麵積 50 平方公裏以上的骨幹河道 93 條,繁忙的黃金水道京杭運河縱貫南北,號稱“江北小蘇州”,多年平均降水量 700 毫米,水資源總量平水年為 48.98 億方,其中地表水 33.71 億方,地下水天然補給量16.26 億方,可利用水資源 30.37 億方,其中地表水 17.44 億,地下水 12.93 億方。天然水資源與可利用水資源的單位麵積擁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豐富的水資源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伴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發展綠色經濟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當前的趨勢,水利低碳經濟將成為撬動經濟複蘇的重要杠杆,將發揮經濟和環境保護相統一,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內涵。
低碳經濟還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製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要求盡可能少的使用礦物能源和通過新技術來有效使用再生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等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以保護水環境不受汙染,保證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必須要高度關注的課題。
發展低碳成為經濟新增長點,清水工程、小188體育官網app 的開發利用都是為低碳經濟興水的一個新課題,在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時候,區域性、工程型和水質型水資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經濟學家認識到,低碳經濟是解決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最終方案。一方麵,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另一方麵,通過對新技術的投入和發展綠色經濟,可以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低碳經濟是實現經濟增長從根本上與碳排放量增長脫鉤的重要途徑。氣候變化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碳交易、低碳產品和低碳服務的市場都非常有開拓前景。低碳產業是當前和今後永久性的發展主題,各行各業圍繞低碳經濟謀求發展,各行各業也正在加大投資力度,濟寧水利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旅遊,大力推廣低碳水上旅遊,是助農增收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將會有“一箭雙雕”的效果,既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可促進水上旅遊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
發展低碳經濟,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不要把節能減排投資看作是外生的追加投入,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源性、增長性和戰略性投入。這些政策支持中,金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需要戰略性思維,綜合考慮,立體推進。使經濟朝著有複原能力的、可持續的、綠色複蘇的目標邁進。麵對水資源的汙染,我們將推動向清潔、創新、資源有效和低碳技術與基礎設施的方向轉型。
低碳經濟的提出既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但又超出了氣候變化本身。低碳經濟以能源的變革為核心,但涉及到人類居住行各個方麵、各行各業,主要又與能源、工業、建築、交通部門有關。低碳經濟就是要對這些部門進行“減碳”的改造和轉型,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前提來謀求最大產出,是通過人類的經濟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www.gesep.com節能相處,進而增強人類活動可持續性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開拓而不耗竭,適應而不保守,循環而不回歸,是一種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科學發展模式。它不但能夠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可以促進經濟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發展與幸福的和諧,已成為人們新的目標追求。
不管怎樣,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市長遠發展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我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問題中,將會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發展低碳經濟,將會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最終實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水利方麵應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導致河流湖泊萎縮、加劇麵源汙染和土地退化、加重旱澇等自然災害,進而引致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對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等構成嚴重威脅。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加之礦產資源的生產發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過高的生態環境代價。研究表明,森林植被具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從減緩的方麵說,增加森林植被就能增加碳吸收,可以有效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反過來,破壞和減少森林植被就會增加碳排放。從適應的方麵說,通過森林植被的恢複,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建設防護林體係,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選種選育等,能夠增強森林自身和人類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因此,建議今後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積極整合資源、資金,整體推進山、水、田、林、路、村的綜合整治工作,突出恢複森林植被,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為低碳水利發展做出貢獻。
加強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氣候變化加劇了水資源危機,水資源危機又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當發生大麵積的嚴重幹旱時,會導致農作物及花草樹木的幹枯、死亡,這些植被一旦不能正常生長,必然會嚴重影響植被的固碳作用;同時,幹旱缺水還導致水電站發電減少,進而加大燃煤發電的比重,加強溫室氣體的排放。由此可見,碳排放與水資源危機之間具有相互影響、循環加重的關係。加強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是發展低碳水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麵,今後的努力方向是大力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因為抓住了這個主題,就抓住了“牛鼻子”。具體操作上,要繼續貫徹落實《節水型社會www.gesep.com節能環保建設“十一五”規劃》所強調的幾個方麵工作並爭取新突破:在任務上,要建立健全節水型社會管理體係。嚴格取、用、排水的全過程管理,強化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全麵推進計劃用水,加強用水計量與監督管理;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經濟結構體係。控製用水總量,轉變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汙水排放;完善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係。加大對現有水資源利用設施的配套與節水改造,推廣使用高效用水設施和技術;建立自覺節水的社會行為規範體係。
加強宣傳教育,使每一個公民逐步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建設與節水型社會相符合的節水文化,倡導文明的生產和消費方式,逐步形成“浪費水可恥、節約水光榮”的社會風尚。在重點上,農業節水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為核心,結合新農村建設,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優化配置水資源,加快建設高效輸配水工程等農業節水基礎設施,對現有大中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推廣和普及節水技術;工業節水重點抓好火力發電、石油石化、鋼鐵、紡織、造紙、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業的節水工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嚴格市場準入及限製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產能過剩行業盲目發展,通過用水計劃管理,加強總量控製、定額管理、係統節水改造及非常規水源利用等措施,降低工業企業單位產品取水量;城市節水繼續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工作,加快改造城市供水管網,強化城鎮生活用水管理,合理利用多種水源,強製使用節水及計量設備和器具。非常規水源利用,在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時,開發利用再生水、礦井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增加可供水量,緩解水資源瓶頸製約。在內容上,要完善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製,建立健全用水總量控製和定額管理製度,完善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配套製度,建立健全節水減排機製,完善水價形成機製。
綜上所述,水是城市生存發展的命脈。城市也像人的機體一樣要進行新陳代謝,她需要從外部吸收能源、食物、淡水、資源,並以能源轉化為中心,進行化學的、物理的、生物化學的物質轉化,並生成新形態物質。一部分自需,一部分輸出交換之;同時排放廢棄物,然後再吸收物質,再轉化物質,再生成物質,再交換物質,再排放物質……如此循環的過程就是城市代謝的過程。其循環過程是時時處在水的參與下進行的。水能保證城市代謝功能的正常運轉,並使之充滿生命的活力,反之,則走向衰落與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