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瘋狂漲價並非某些國家專利,在一些物價相對平穩的國家,比如加拿大,近年來水電調價幅度也十分驚人。去年4月1日,加拿大太平洋沿岸的卑詩省將電費上調9.11%,即平均每戶每月多交7加元。這已經是近5年來該省電價第三次上浮了。
更讓人害怕的是這還不算完,根據卑詩省政府提交、省議會通過的預算案,該省電價將在未來4年內大幅上調33%,這份預算案還提議,未來6年該省電價必須每年上調一次,頭三年年漲幅12%,後三年年漲幅6%。
這還不是全部:自去年下半年起,該省在全省範圍內強製性推廣"智能電表",據用戶普遍反映,這種電表安裝後"轉得特別快",用戶每月電費負擔因此大幅度上升,許多人家大呼"吃不消"。
正如該省消費者協會人士所指出的,這樣的漲價計劃是"蠻橫"的,問題是,如此"蠻橫"的霸王硬上弓式漲價,如何在體製健全的加拿大一路闖關的?
首先,加拿大雖是西方國家,卻長期保持公用事業公營和壟斷經營的傳統特色,卑詩省水、電經營完全由卑詩水電公司(B.C. Hydro)獨家壟斷,該公司因此可憑借這一壟斷地位,以"成本提高入不敷出"、"建設基金需要補充"等為由,提出漲價申請,如前述"嚇人"的漲價方案,理由是巨額虧損(2011年赤字3.2億加元,至2013年增至6.67億,2014年增至11億)、稅賦增加(鄰國美國加州增加碳稅可能影響加拿大相關稅收政策)、未來3年需增資60億修建新的水利工程,包括兩個水壩和一些堤壩、涵洞設施等,而這一切自然都盯準了老百姓的水電費單子。
其次,盡管聽證程序健全、民意渠道暢通,但長期"一家獨大"削弱了製約機製。
按程序,卑詩水電公司的提價申請首先需由公用事業委員會委托專家小組進行調研,調研報告經委員會審核批準後,還需被省政府列入年度預算,經省議會表決通過,方能實施。然而卑詩省執政黨---省自由黨長期以絕對多數執政,反對黨勢力單薄,無力抗衡,執政黨可以通過這個絕對多數,讓自己的提案在議會不顧反對強行通過。正因為省府、省議會、公用事業委員會和水電公司是"一家人",水電公司怎麼看都很霸道的漲價方案,才能一路綠燈,暢通無阻。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製約機製就不起作用:由於省政府官員都同時是省議會議員,需對選區選民負責,當本選區對漲價反感強烈時,他們有時便不得不和政府唱反調,如去年8月,卑詩水電公司又提交了一份3年漲電費32%的報告,就因3名省能源及礦務廳副廳長聯名上書反對而告吹,前文提到的預算案漲價方案,也在類似製約下,變成第一年漲8%,第二、三年各漲4%。
不僅如此,由於消費者組織和輿論的監督、呼籲,卑詩省水電公司不得不在去年10月承認,經營成本上升的相當部分責任,是自己管理不當(有報告披露該公司自2006-2010年增加雇員41%,工程師達640人,是省運輸廳人數6倍,全公司員工總額竟高達6000),並宣布分3年裁員600以壓縮開支。
至於前麵提到的"智能電表",在省"資訊及隱私專員"的建議下,水電公司也承諾"整改"。由此可見,健全的聽證程序和暢通的民意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製約水電漲價的狂潮,但要"治本",打破壟斷恐是唯一的途徑。(作者係旅加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