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印度水稻衛星是如何上天的?

2013-02-20

作者:王韜 轉自:觀察者網


最近有一篇新聞廣為流傳,十分轟動。據說印度一位農民所種植的水稻,去年產量達到了每公頃22.4噸(每畝1493公斤),打破了袁隆平創下的每公頃19.4噸的世界記錄,成為新的世界紀錄,而且還沒有使用化肥和除草劑,僅僅依靠非雜交也非轉基因的普通水稻。

新聞一出,各路“愛國”、“愛外國”人士,立即聞風而動,到處宣傳和引申。但是我想,鼓噪之前總要先弄清事情的真假吧。

(一)

大家可還記得2007年一度轟動全國,被數億網民念叨過的那個印度“衛星”——印度政府準備在2009年實現全民免費寬帶上網。那可是已經白紙黑字成為印度政府正式法律文件的,結果印度連個頭都沒開,就直接把這個計劃當廁紙了,叫中國網民白白激憤了一場。

這幾年裏,網民們已經聽到過太多被不假思索轉載擴散的印度“衛星”了:從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到降級版的2011年實現免費開藥;從2015年的直接載人登月,再到2014年載人上天、2020年載人登月;從2013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到GDP增長速度力爭超過中國。媒體似乎頗熱衷於不經驗證就轉載印度新聞。

水稻產量世界紀錄的發生地,位於印度最窮最貧困腐敗最嚴重的比哈爾邦。該邦“濟貧糧油補貼”被貪汙盜用率,僅印度官方承認的數字,就高達80%,而實際比例早已超出現代中國人的想象力極限了。搜索英國媒體舊聞可知,比哈爾邦的這個名叫Darveshpura的“奇跡村”,在過去三年裏,其實已經放了許多衛星了——比較突出的有:2011年的上半年種植季,該村一位農民,據說創造了馬鈴薯產量的新的世界紀錄。而在2011年的下半年種植季,當地又一位農民,據說創造了小麥產量的新的印度記錄和新的世界第三紀錄。但是,全世界任何一個相關領域的專業機構,不管是美國的、日本的、英國的、德國的、法國的,還是其他什麼國家的,他們的農業研究所、大學等,全都一致的對此采取不信、不看、不理的態度。

包括這次的水稻產量的刷新世界紀錄,也同樣不被這眾多國家的眾多專業機構理睬。那麼一個小地方,在農業領域的連續刷新世界紀錄誒,這麼多發達國家,沒有一個學術界人士趕去關注研究,在學術刊物上沒有一篇相關論文出現不說,連個學術短訊都沒有,媒體真的好意思,就這樣把它當做已經確鑿無疑的真事,開始到處傳播嗎?

(二)

其實,僅需讀一遍新聞,就能發現其中各種古怪的細節:

筆者在老家的遠親,那些種地多年的農民,在收割之前就能憑經驗粗略的估算出今年的大致產量,增產10%以上幾乎立刻就能發現。而那篇新聞裏自己承認,當地水稻的正常產量,僅僅隻是每公頃4-5噸,也即每畝266-333公斤的水平,屬於典型的低產田。每公頃22.4噸(每畝1493公斤)的世界紀錄,這是正常產量的四五倍了,可不僅僅是多50%或100%。農民Kumar(以及全村所有人)竟然對這樣巨大的產量差異變化,沒有直觀感覺和反應,隻是收割時才覺得“稻米的穗子比以往要特別沉,而且顆粒也更飽滿圓潤。”這像是一個能種出世界紀錄的超級優秀農民的正常水準嗎?

在這篇新聞中,這種巨大的產量變化,被歸結於作為一個NGO推廣示範點,應用SRI(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成功。那麼推廣技術的專家哪裏去了?任何正常的專家,都應該有興趣在收割季節親自查看驗證自己的工作成果吧,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很有可能取得了特別巨大成果的情況下。就算農民Kumar對四五倍的增產變化毫無察覺或者毫無反應,這些專家也看不出來,並且不做記錄準備?

全世界統一的產量驗證程序,每一個步驟應該如何操作,任何農業專家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在開鐮收割前就開始進行全程紀錄是標準做法。總計有多少叢多少穗,每叢平均多少穗,每一穗平均有多少總子粒、子粒結成實粒(穀子)的比率是多少,這都是有嚴格的測定規範的。

實際上新聞裏已經用隱晦的曲筆提到了這個世界紀錄是怎麼出爐的:當比哈爾邦乃至全印度自己的農業專家都拒絕承認的時候。比哈爾邦的首席農業部長(注意報道明確指出他是一個農民,而不是農業專家),在事後(當時水稻已經收割完後超過一個月了,就連那些割下來的稻穀也都到城裏去轉了一圈了。)趕到那裏,用他自己的人(而不是擁有公認資格的農業專家)進行了所謂現場調查後,宣布這是真的。隨後這個部長向村民許諾了“為村裏接通電力,一個銀行和一個新的混凝土橋梁。”

於是衛星就這樣放出來了。

(三)

順便說說新聞中提到的SRI技術吧。我很懷疑這是一篇SRI(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軟文,處處突出如何反工業化肥、反大公司,迎合環保小資的自然派理念。今年是SRI推出三十周年,作為水稻領域中西方發展出的技術,怎麼也要吹噓一把。(除此之外的水稻領域的技術突破的成果,幾乎全由中國和日本創造)

其實SRI技術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由袁隆平老師引入中國了。實踐證明沒那麼神奇,農民並不願意應用。作為一種特殊的精耕細作方式,對於那些幾乎談不上什麼農業技術的低畝產地區,確實能有很大的增產,但對中國這樣有精耕細作傳統的高畝產地區,效果就很有限了。

SRI技術具有高產、省水、省肥、環保等一係列所謂優勢。但他的一些缺陷,幾乎讓他的那些優勢全部變成了雞肋,而這也是它30年來始終推不廣的原因:

其一,SRI技術的致命缺陷是連續耕種的土地上使用,會造成水稻田土壤退化。其二,使用SRI技術需要當地有很好的水利設施條件。其三,使用SRI技術需要很大的人力勞動投入。SRI以幹濕交替灌溉,確實可以節約用水量,但連續耕種使用,會造成水稻田土壤退化。因此必須休耕輪作。這種水稻田土壤退化的弊端本身就是有違環保理念的。

有很好的水利設施條件的地方,本身就是高產地區,使用SRI技術的增產程度很低,而增加的人力勞動投入的成本遠多於增產糧食的價值。而人工價格低的地方,卻又沒有完善的水利設施。

SRI技術的優勢之一即為使用有機肥替代化肥。但有機肥的來源是什麼?人和牲畜糞便。如果是人少地多的地方,從別處收集,用十個不用SRI的村的有機肥的來源,去供給一個使用SRI的村莊種地,且不說收集成本高到抵消全部增產利潤,光是這一點本身就決定它不能推廣。而有足夠多本地有機肥來源的農村,也是人多地少、根本不可能休耕的地區,這樣的地方每一畝耕地都很寶貴,根本不可能容忍水稻田土壤退化這種弊端。

對於以綠色有機食品為賣點,消費者願意付出百倍高價的特殊供應商品,這樣的水稻田應用SRI技術增產是很合適的。但這不是絕大多數人的日常口糧的解決之道。更不是解決印度饑荒的正確方向。這也是SRI技術有那麼多組織到處推廣,三十年辛勤推廣,隻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農戶接受的根本原因。

筆者必須指出,據說創造了世界紀錄的那個地方,時機也很湊巧:在當地推廣SRI技術的NGO,其他資助人不約而同的全部退出了,時間恰好也都在去年水稻收獲季前夕,而隻有印度政府之後還繼續注資了相當於大約一百萬美元的資金,不久之後的這個收獲季就出了世界紀錄。這巧合也太耐人尋味了。

(四)

最新的消息是那個NGO組織作假,表麵上是普通水稻種子,實際上使用的是德國拜耳公司開發的雜交稻種Arise-6444 號,推廣SRI種植技術的農業專家早就氣得走人了,這也是為什麼據說將要創造世界紀錄的時候,卻沒有農業專家現場測量的原因,也是資助人們甩手退出的原因。那個農民甚至是在把稻穀帶去縣城裏才有磅秤去稱重量的,至於這每公頃22.4噸到底是濕重還是幹重,到底是多少平方米麵積上種出來的,到底實際數字是多少,隻有天知道。

而雜交稻種Arise-6444 號本身的有嚴格規範的實測報告(2011年在當地的種植試驗),試驗田最高產量為每公頃產量濕重20.2噸、幹重18.18噸。折合畝產單產為1212公斤。與該雜交水稻情況類似的小片試驗田的中國雜交稻紀錄,實際上早在2006年就達到了濕重1391.2公斤,幹重1279.7公斤,折合每公頃濕重20.868噸、幹重19.195噸的水平。而最近的袁隆平教授的每公頃19.4噸(每畝1293公斤)的紀錄,同樣是以幹重計算的單產。換句話說中國雜交稻紀錄還高一噸以上。這也為什麼2011年的時候,並沒有出現什麼“德國拜耳破世界紀錄”的消息出現的原因。

更進一步說,就算這次是用的Arise-6444,也很難讓人相信這個22.4噸的世界紀錄是真的。假如是濕重就多十分之一,假如是幹重那更是多近四分之一了,對千辛萬苦才能在最高紀錄提升少許的農業科技領域,真能有如此大的、能創造世界紀錄的增產潛力沒有挖掘出來,拜耳又豈會不繼續試驗下去?

袁隆平老師早就已經沒興趣追求更高的試驗田產量了,所以每畝1293公斤的記錄根本就不上國內新聞宣傳。以百畝為單位的大田生產的成績才是更有意義的。大田生產,是解決農業總產量,解決吃飯問題的具有核心意義的指標。

印度於一九七四年創造的小片試驗田畝產單產幹重1184.8公斤(每公頃17.77噸)的世界紀錄,這個記錄實際上一直保持到21世紀初的2001年,才由中國打破。但小片試驗田的世界紀錄對印度有何價值呢,它有比中國好得多的水熱條件,畝產理應比中國更高,但直至今日,印度大田畝產依然停留在中國不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水平上,糧食產量勉強夠全國人民一天吃兩頓。直至今日,42%的印度5歲以下嬰幼兒因為食物不足而營養不良、體重過輕,這些嬰幼兒中,每年都要因此死去200萬以上。但印度人似乎對此已經熟視無睹了,隻熱衷於采購先進武器(並且被宰)或是在某一指標上“放衛星”和中國攀比。

英國記者愛得華盧斯在擔任《金融時報》南亞局主任期間,曾記錄下一個援助機構領導人在印度的經曆:

“那真是太具喜劇性了,”尼克希爾·德對我談及那段經曆,“那些政府官員把我們帶到一座攔河壩,我們事先已經知道在他們的支出賬目上,這座水壩已經被寫成了四座。而他們又帶我們從另外三條不同的路去這座水壩去了三次,卻希望我們沒有發現這是同一座水壩。我們甚至都無法生氣,隻是感到太可笑了。”

人家搞點印度版放衛星,真的不值得中國人如此熱炒了。

轉發請注明本文鏈接:http://www.guancha.cn/tui-si/2013_02_19_1271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