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2011年能源行業年度麵孔

2011-12-29新聞來源:中國能源報

本報編輯部策劃《 中國能源報 》( 2011年12月26日 第 06 版)

  菅直人

  普京

  吉拉德

  凱卜

  田中伸男

  解振華

  張國寶

  傅成玉

  李小琳

  司徒瑞

  編者按

  2011,能源界風起雲湧。於國際,日本大地震、利比亞內亂、中俄經濟合作……件件大事皆牽扯能源;於國內,氣候談判、特高壓、渤海溢油等能源焦點也吸引了無數的目光。每一件能源事件的背後,都有一位或數位風雲人物。他們或是能源“大腕”,或是政壇領袖,他們無論是功成身退,還是下車伊始,都贏得了人們的注目。本期,我們特選取了十幅能源麵孔,與您一起回顧這一年能源領域發生的那些難忘的人與事。

  菅直人

  無奈

  國難當前,領袖無力,除了道歉,菅直人別無選擇,但這道歉中必然夾雜著濃烈的無奈。

  經濟疲軟、債台高築、地震海嘯、核電危機……菅直人或許是日本自二戰以來麵對最多挑戰的首相,但“亂世出英雄”的勵誌故事終未出現。

  因為不受歡迎的稅改和獻金醜聞,菅直人內閣在日核危機爆發前已是搖搖欲墜。“3·11”大地震給了菅直人打翻身仗的機會,不想這場“國難”卻成了壓垮他的那根稻草,這位在福布斯2010年“全球最具權勢人物榜”上排名27的政治人物,終究未能阻止日本的換相鬧劇上演。

  菅直人在災後救援和重建方麵的表現讓國民感到失望,特別是政府在處理核危機時的遮遮掩掩和含糊其辭徹底激怒了日本民眾。

  麵對“扭曲的國會”和日本核電行業政商兩界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菅直人縱有三頭六臂恐怕也無力回天,他的繼任者也未必能有更出色的表現。

  有日本學者認為,東日本大地震及其引發的核電危機結束了日本的“戰後”時代,今後的日本將進入“災後”時代。菅直人或許隻是這個新時代的第一個政治犧牲品,但恐怕不會是最後一個。

  (於歡)

  普京

  難測

  西方媒體鏡頭中的普京似乎總是陰鬱和強硬混雜,但在中國捕捉到他這樣一個難以揣摩的麵孔似乎也同樣意味十足。

  2011年,中俄能源領域的合作在兩國政治家的直接推動下取得了顯著成果。以前產生的問題得以修補,新的項目開始啟動,從核電站技術到遠東電力輸送,再到企業合資建設石化工廠,兩個大國的合作領域全麵深化。

  但遺憾的是,最為人所期待的中俄天然氣管道項目卻未能在這一年裏變成現實。雙方能源企業對氣價的爭議背後,實際上離不開兩國政治家對本國經濟利益的考量。對此,白岩鬆有個說法,中俄是“親兄弟明算賬”,隻是價錢沒談攏而已。

  的確,每年7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協議對雙方都意義重大,但普京真的是“親兄弟”?從石油管道路線幾度變更到費用糾紛的強硬,再到堅持對華出口天然氣采取“歐洲價格”,普京和他的“能源帝國”的表現也許用“口惠而實不至”來總結更為適合。

  在2011年的年末,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普京感受到了一份別樣的寒意。當然,還沒有人敢說,俄羅斯的下一個十年不會是普京的十年。他個人鮮明的民族主義價值觀和強硬的能源外交作風在未來會給中國能源戰略布局帶來什麼,也許沒有人說得清。但值得慶幸的是,中亞和澳大利亞的天然氣可以幫助中國抵禦可能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

  (安耕)

  吉拉德

  堅定

  2011年11月8日,在萬眾矚目中,澳大利亞上議院最終以4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炒得沸沸揚揚的碳稅法案。這一被稱為“史上代價最高”的新碳稅法將從2012年7月1日起全麵實施, 屆時,澳洲排名前500名的碳排大戶,每排放一噸碳,要向政府繳納23澳元碳排費。

  作為該法案的強力推動者,吉拉德果敢堅毅、不避斧鉞的“鐵娘子”形象由此躍然公眾視野,其傳奇的政治履曆也為人津津樂道。現年50歲、出身草根的她,在2010年6月工黨黨內選舉中取代陸克文,問鼎澳洲曆史上首位女總理;8月聯邦大選,在出現70多年來首個“懸峙國會”的情況下,最終贏得綠黨和部分獨立議員支持,獲得連任。在很多人看來,她“雖為女流,卻誌比男兒,有治國經世之才”。

  遙想一年前,吉拉德上任伊始,“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開啟了關於碳稅的大論戰,經過不懈努力,這一“當代為後世買單的”碳稅法案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以立法形式得以確立。

  誠然,這是吉拉德擔任總理以來力排眾議取得的“最大成功”,也為澳洲在國際舞台上“賺足了麵子”,避免了澳洲空手參加德班氣候變化大會的尷尬局麵。不過,風光背後卻難掩辛酸,產業界、民眾和反對黨的不滿,在“選民決定政府”的國度,吉拉德的“一意孤行”不可避免地給2013年聯邦大選中工黨的未來前途帶來變數。

  (何英)

  凱卜

  陌生

  阿卜杜勒·拉希姆·凱卜,一位機電工程學的教授,曾經創辦一家能源科技公司。如果不是緊密關注國際新聞的話,相信大部分中國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他是11月22日利比亞成立的過渡政府的總理,是卡紮菲及其政權湮滅後,利比亞這一非洲最大的原油儲量國的新政權領導人。

  陌生的名字,代表的是一個陌生的政權,或許還可以代表“阿拉伯之春”這場驟然而起的改朝換代風潮席卷中東北非地區後,新出現的一批權力人物。這些突然獲得權力的陌生人,能否穩定國內秩序,恢複石油生產?其對中國石油公司抱有什麼樣的態度?這些問題都將成為從2011延續到下一年的疑問。

  卡紮菲從來沒有對中國石油企業有一絲額外的照顧,中國失去利比亞的石油也無傷大局。但對利比亞來說,石油天然氣開發肯定將是任何一位利比亞領導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戰後的廢墟需要重建,各方利益需要協調,“石油美元”將是維係利比亞政權和民生的絕對法寶。伊拉克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不確定的中東北非同樣有空間作為,中國企業理應在格局變動中找到新夥伴。

  (安耕)

  田中伸男

  果斷

  “今天(6月23日),IEA史上第三次釋放戰略儲備,我希望這一舉動有利於原油供給,同時保護世界經濟。” 這個溫文爾雅的謙和長者,在新聞發布會上鏗鏘有力地向外界如是宣稱,其果斷、堅決由此可見。

  IEA意料之外地向市場投放6000萬桶戰略石油儲備,以彌補利比亞石油減產帶來的供應缺口,從而達到平抑物價、維持全球經濟持續複蘇的目的。該決定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將其時任總幹事——田中伸男由幕後推到前台,而這也注定成為這位於8月底卸任的掌門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1年年初以來,國際油價因中東北非局勢動亂居高不下,成為脆弱全球經濟“軟著陸”中“不可承受之重”。而歐佩克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無意增產,坐視不管。隨即,權力的天平開始向消費國轉移。田中伸男領導下的IEA挺身而出,“化被動為主動”,拋出救市舉措,清晰地向市場傳遞出一個強硬信號,即石油消費國不容忍油價持續上漲,並有決心采取必要手段促進全球經濟複蘇。

  雖然,IEA的突然出招有幹預市場之嫌,且穩定油價的效果也非長久之策,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番“作為”實際上是開創了以行政力量解決市場問題的先河,是對歐佩克的“敲山震虎”。

  (何英)

  國內篇

  解振華

  憤怒

  中國氣候談判代表團團長“火”了!在德班大會的最後一次全體大會上,解振華拍案而起、怒發衝冠的樣子不僅給在座的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為了各大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一夜之間,關於“中國代表團長怒斥發達國家贏得掌聲”的報道遍布於網絡。

  “怒斥”不是無端的,因為德班會議用“僵局”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為期兩周的會議進程中,190多個國家的代表爭吵不休,本應該於12月9日結束的德班氣候大會被迫進入“加時賽”。與會代表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機票,繼續投入這場不為外界看好的語言戰爭中去。

  “我們是發展中國家,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了,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麼資格在這裏給我講道理?”會場上,解振華的臉因激動而漲得通紅。

  解振華的強硬可以理解,畢竟哥根本哈根和坎昆留下的是一係列需要解決的議題。國際氣候談判是一場錯綜複雜的經濟和政治較量,國際氣候製度變革也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在發達國家仍喋喋不休地推銷自己的路線圖,並堅持讓發展中國家作出更多讓步之時,我們“怒發衝冠”一回又有何妨?中國應該堅守自己的原則,而不是一味退讓。

  (肖薔)

  張國寶

  我頂

  2011年的第二個星期一,66歲的張國寶離開了長達十一年之久的能源工作崗位。在退出一線領導崗位之後,這位國家能源局第一任局長並未因此“消失”。相反,從卸任那天開始,這位“超齡服役”的中國能源“大管家”從幕後走向台前,坦誠縱論個中焦點。

  “我是讚成上特高壓的。”4月2日,張國寶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委主任的新身份調研中國電科院時,要求更為廣泛地宣傳特高壓成就,對特高壓技術的優越性和不可替代性進行更加全麵的闡述。

  “其實這個東西也沒有必要再爭論了。” 今年“兩會”期間,張國寶對媒體笑稱。

  一切似是水到渠成。距離其此番回應僅半年左右,停滯近兩年之久的特高壓交流審批工作隨即破冰。

  9月27日,淮南—上海特高壓交流輸電示範工程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成為全國第二條獲準建設的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10月27日,錫盟—南京特高壓交流工程獲得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的批複。12月16日,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擴建工程正式投產。

  日前,張國寶更撰文呼籲加快布局西電東送,“別在要不要特高壓、輸煤好還是煤電好等問題上進行無謂的爭論”。

  中國決意改變能源分布不均衡格局,破解結構性“電荒”的迫切,在特高壓“複蘇”表情裏清晰可見。

  (胡珺)

  傅成玉

  老道

  4月25日,一身深藍色西裝的傅成玉出現在中石化媒體見麵會現場,向數十家與會媒體公布了“天價酒”處罰決定,並嚴令“不許追查內鬼”。至此,引起軒然大波的“天價酒”事件暫時結案。傅成玉通過此次老道而恰當的“滅火”行為,為素來被各種負麵新聞纏身的中石化正麵加分不少。

  此後,傅成玉又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作為大型央企,中石化需積極樹立“負責任的國有企業”的良好形象,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加強與媒體、投資者、社會公眾的有效溝通。

  不僅於此,因海外求學和外企工作經曆而被公認為具有國際視野的傅成玉,在開展海外並購,以補足中石化上遊短板方麵亦多有成效。

  中石化在產業鏈上遊方麵明顯存在短板。據悉,中石化目前年加工原油2.45億噸,但自產原油隻有4100萬噸。正緣於此,在其上任伊始,外界曾普遍預期,傅成玉很可能發揮國際化特長,以海外並購來補足中石化當前存在的上遊短板。

  事實證明,傅成玉不負眾望,上任中石化以來,在開展並購海外油氣資源方麵做得風生水起,並使中石化成為今年國際石油市場上最為活躍的收購主體。

  (李永強)

  李小琳

  痛心

  11月,在一次頒獎活動上,本報記者遇到了中電國際董事長李小琳。當時,中電投旗下漳澤電力轉投山西省屬企業同煤的新聞爆出不久,眾多媒體紛紛把這個問題拋向了她。

  麵對提問,李小琳並不掩飾內心的感受:“漳澤電力進行重組,我非常痛心。”並進一步表態:“我們的其它電站也接到了一些煤礦的要求,希望能收購電廠股份。有煤炭集團直接給電力企業書麵要求做電力投資,而且要求占大股份。大家想,這背後是否有地方政府的默許呢?”

  2011年,“煤電一體化”愈演愈烈。12月,李小琳又針對此事發言:“作為普通市民,我也不希望電力漲價。煤炭公司很強勢,如果他們真正形成產業寡頭,涉及到整個電力生產的安全,對千家萬戶都有影響。”

  煤炭寡頭也好,電力巨頭也罷,立場不同,出發點和利益訴求自然不一。有“電力一姐”之稱的李小琳,當然不僅是普通消費者,勿忘使命,勿忘責任,這是時代的期許,也是民眾的期盼。

  (王曉嵐)

  司徒瑞

  漠然

  康菲中國總裁司徒瑞入選2011年中國能源行業人物麵孔大有原因,這一年,他所掌管的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因為渤海灣蓬萊19-3油田持續溢油而給中國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汙染危害和經濟損失。司徒瑞不僅沒有正視事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相反卻瞞報謊報事故,企圖掩蓋拖延蒙混過關。

  正是司徒瑞對中國不負責任的態度致使康菲成了眾矢之的,在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極大憤慨後,司徒瑞不得已才就溢油事件向中國公眾表示歉意。而今,他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所有有關康菲賠償問題都是康菲石油公司亞太區總裁華德納出麵表態。無論是司徒瑞還是華德納,他們對中國賠償態度仍不盡如人意。

  直到現在,康菲公司都在強詞奪理,在本月中旬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康菲方麵表示,“基本沒有證據顯示溢油事故對環境造成影響”。

  由此可見,康菲公司宣布為渤海灣蓬萊油田溢油事件設立基金,不過是為了平息中國人民的憤怒。2012年,康菲溢油賠償道路漫長而艱辛。中國要想盡快解決康菲索賠案,需要盡快組建一支“國家隊”來處理。

  (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