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件大事影響未來的能源格局
2011-12-22新聞來源:188BETApp
本報編輯部 策劃 《 中國能源報 》( 2011年12月19日 第 07 版)
即將過去的2011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從“阿拉伯之春”,到福島核電危機,再到歐美債務危機,無不深刻影響著世界能源市場。本期我們選取了10個國際能源的熱點話題,與讀者一起,回憶2001年發生的那些或喜或憂的能源故事。
1
NEWS·2011
日核危機引發全球核震
核電遭遇倒春寒
3月11日,一場罕見的9.0級海嘯地震毫無征兆地侵襲了日本福島,頃刻間繁華變廢墟,繼而福島傳來1號機組遭熔毀的噩耗,地震演變為核震,日本核震演變為全球核震。9個多月過去了,日本核泄漏危機的陰雲依然籠罩著日本乃至世界上空……
福島核電站的七級泄漏事故,在日本造成了極大的核恐慌,大部分核電機組因此而關停檢修,給日本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在擴大油氣進口緩解能源危機的同時,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能源戰略。
前首相菅直人下台之前曾提出日本將“全麵棄核”,並以安全檢修等名義停運了日本國內的大部分核反應堆。但新首相野田佳彥上台後不久,即表達了“日本經濟需要核電”的挺核立場。8 月中旬,日本國會通過了“第四期科學技術計劃”,其中並未提及“完全廢止核電”,而是提出“更安全地使用核電”。在“棄核”和“保核”兩條截然相反的道路麵前,日本似乎更青睞後者,隻是安全被提到了更優先位置。不過,鑒於核電的隱患,野田佳彥也表示,將進一步放寬政策以促進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
福島核危機發生在日本,但其衝擊波卻輻射全球,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核電安全大檢查的風潮,世界各國陷入集體反思。從芬蘭到瑞士,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以及部分南美國家,都開始對核能持謹慎立場,德國甚至直接做出了棄核決定,宣布到2022年關閉境內所有17座核電站,同時為彌補核電缺位,將逐步加大對海上風電、太陽能等領域的投資力度。
福島核危機是否會導致全球核電發展就此止步?應該不會。核電是零碳排能源,且技術成熟,在可再生資源時代到來前,核電是非常理想的過渡能源,當然,開發核電必須堅持安全為先。
(何英)
2
NEWS·2011
中東北非動亂
接力推高國際油價
去年底,突尼斯爆發反政府示威行動,不曾想這星星之火卻以燎原之勢,在2011年年初迅速引爆了中東北非多國30多年來罕見的反政府行動,且一發不可收。在“阿拉伯之春”這一強力政治地震的衝擊下,突尼斯、埃及、利比亞、也門政府相繼垮台,巴林、約旦、阿爾及利亞、沙特、伊朗等國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社會震蕩。
埃及和突尼斯產油量不高,但利比亞是原油儲藏量最多的非洲國家之一。阿爾及利亞和伊朗也是主要輸出國,巴林和也門則是世界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的近鄰。這幾個動亂國家的原油產量占了全球的10%,而整個中東與北非的產油量則占全球的35%。出於對石油供應或將短缺的擔憂,中東北非的這場“政治危機”,已然演變成事關全球興衰的“石油危機”,隨之而來油價上揚對依然脆弱的全球經濟無異於一記悶棍。
中東北非局勢的動蕩,成為2011年世界石油價格上漲的重要推手,以歐洲市場的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尤甚。2010年11月,布倫特原油期價還一直處於每桶90美元以下。而在突尼斯和埃及發生局勢動蕩後,2011年2月份即迅速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利比亞發生戰亂後,又一度突破每桶125美元。此後雖然有漲有跌,但布倫特油價迄今仍保持在每桶110美元上下。
另外,從長遠看,中東地區局勢動蕩不穩,將直接影響到外國對該地區石油產業的投資,而投資削減帶來的產量下降恐將成為今後油價走高的推手。
時至年末,剛剛緩和的中東局勢又掀起一股暗湧,伊朗、敘利亞接連成為歐美新的製裁對象。作為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國,伊朗遭製裁,再次引發市場對油價飆升的恐慌。
(何英)
3
NEWS·2011
歐盟航空碳稅傷了誰
當人們正在計劃通過發展清潔能源、電動車等來有效減少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時,歐盟引眾人認識了“航空碳稅”。如今,這四個字讓不少航空公司感到無比糾結,歐盟此舉到底是僅為減少航空業碳排,還是另有意圖,目前不得而知,但是,隨著2012年1月1日起征日期的臨近,業界對此的關注度進一步提高。
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於2008年11月通過法案,計劃從2012年1月1日起將國際航空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係,所有到離歐盟機場的航班屆時均需納入該體係。飛經歐盟的航空公司可免費獲得85%的排放額度,餘下額度需各航空公司通過拍賣方式獲取。此決議隨即引起全球主要航空公司的反對。2009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大陸航空公司以及美國航空運輸協會對此向英國高等法院起訴,認為歐盟以碳排放交易體係為借口向美國航空業征收航空碳稅不符合國際法。
時至今年7月,歐洲法院著手處理此案,爭議聲再起。有人說,這一規定將使國際航空公司每年損失超過10億美元。雖然遭到各方反對,歐盟依舊堅持立場,認為此舉能有效減少航空碳排。
歐盟單邊行動最終能有幾人買單,其初衷能否真正實現隻能由時間證明,但反對者已按捺不住。美國國會正就此事進行一項新法案聽證,如果不能獲得豁免,該法案將授權美國運輸部長禁止美國航空公司參與歐盟的排放機製,采取“對抗”。中國國航等四家中國主要航空公司將就此事聯合起訴歐盟。
樂觀的人說,航空碳稅能推動生物燃料在航空領域的利用,悲觀的人則說,航空碳稅會引發貿易戰。如今氣候問題日益嚴峻,減排已成大勢之趨,一意孤行或者相互指責,或許都無法取得理想的結果,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各方都能適應的節奏。
(劉洋)
4
NEWS·2011
光伏寒冬尋暖陽
本是向陽生,卻遭冬日寒。
2011年,全球光伏產業集體遭寒,從歐洲到美洲,再到亞洲,曾經“高補貼,高增長”的產業盛況不複存在。
西班牙、德國、意大利等主要光伏市場紛紛調低政府太陽能補貼,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消息此起彼伏,“逐日”的行業進入黑夜。
8月,美國3家太陽能企業相繼上演了悲壯的覆滅,其中不乏奧巴馬政府寄予厚望的標杆公司,美國太陽能業界為之一震,中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又一次成為替罪羊。
10月,德國第二大太陽能廠商SolarWorld美國分公司聯合其他6家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提交了反傾銷和反補貼申述,要求美國聯邦政府對進口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征收高額進口關稅。11月,美國商務部正式發布公告,宣布將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展開“雙反”調查。
處境本已艱難的中國光伏企業麵臨更加嚴酷的現實,但它們沒有向隅而泣,而是選擇抱團取暖。尚德、英利等中國一線光伏製造商均已明確表態將積極麵對。
當光伏發電被拿來同其他發電模式做比較時,業內人士都希望加強光伏的成本優勢。實際上,光伏成本大幅下降時也是光伏發電裝機量上漲的好時機。201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係統安裝增長了24%,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4GW。歐洲和美國仍然是太陽能光伏安裝的主要市場。
2年前,一位瑞士太陽能薄膜設備製造商告訴記者,中國應該大規模啟動國內市場,以免受製於人。1年前,意大利光伏協會會長指出,中國應加大本國太陽能產能的吸納能力。上周,一位德國的采訪對象告訴記者,很高興看到中國大型太陽能電站的快速發展,但太陽能更適合分布的屋頂電站。且不說旁觀者是否清,但就當前中國光伏企業過冬來說,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的確是冬日裏的暖陽。相信這片陽光能夠讓一些光伏公司殺出重圍。
(王海霞)
5
NEWS·2011
石油中心向西半球傾斜
2個月前,美國劍橋能源谘詢公司董事長丹尼爾·耶金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世界石油新秩序》的署名文章。耶金認為,世界的石油版圖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鹽下層石油”和美國的“油頁岩”正形成一道新的能源中軸線,將世界石油的中心向西半球牽引。
如果你對國際能源略有關注,就會發現,耶金的觀點並非嘩眾取寵。過去的半個世紀,世界的石油版圖始終以中東為核心,其他地區的任何重大能源發現都無法撼動中東的地位,但是現在,事情正出現微妙的轉變。
10年前,油砂在加拿大還是一種邊緣資源,如今這裏的油砂產油量已攀至150萬桶/天。以現有儲量和開發速度計算,到本世紀20年代,加拿大油砂的產油量有望突破300萬桶/天,屆時加拿大將超越伊朗,成為世界第五大產油國。你依然認為美國進口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中東的地位早已被加拿大取代,目前美國近1/4的石油進口來自加拿大,其中有一半源自油砂,且這一份額還在不斷擴大。
巴西的“鹽下層石油”則更讓人浮想聯翩。如果資金和技術按計劃就位,到2020年,這裏的石油日產量可達500萬桶,相當於委內瑞拉的兩倍,屆時巴西也將取代前者,成為拉美石油的重心。
美國的油頁岩同樣不可小覷。運用水力壓裂技術從致密岩石中提取石油已在美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北達科他州有一個名為Bakken的含油岩層,8年前,這裏每天的產油量不過1萬桶,如今這一數字已經接近50萬桶,而這或許隻是小試牛刀,誰又能斷言油頁岩不會複製頁岩氣的神話?
(於歡)
6
NEWS·2011
頁岩氣革命在全球蔓延
美國的頁岩氣大開發引爆了能源領域的一場“藍金”革命。產量的激增使得美國重返天然氣生產大國之列,甚至開始考慮出口。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北美之外的國家也試圖效仿美國,醞釀一場“頁岩氣革命”。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付諸行動,構築自己的頁岩氣版圖,試圖在這一新能源爭奪戰中奪取戰略製高點,頁岩氣開發熱潮逐漸從北美向全球蔓延。
如今歐洲、特別是東歐對頁岩氣開發熱情高漲,希望藉此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長期依賴。東歐地區的頁岩天然氣儲量達7.1萬億立方米,其中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儲量豐富,特別是波蘭儲量高達5.3萬億立方米,居歐洲第一。按照目前波蘭每年14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消耗量,這一儲量足夠波蘭使用300多年。無疑,如果歐洲的頁岩天然氣得到有效開發,將一舉改變歐洲的能源地圖,像波蘭等國,甚至可以成為重要的天然氣出口國。波蘭、保加利亞等國都製定了雄心勃勃的開采計劃。目前,多家石油公司已經開始在歐洲尋找並鑽探頁岩氣。
在亞洲,中國、印尼等國家也著手開發頁岩氣。 2011年年中,中國舉行了頁岩氣首次公開招標,拉開了向頁岩氣進發的正式序幕。
不過, 頁岩氣受熱捧的同時,“水力壓裂法”因環保問題而成為眾矢之的,目前法國已立法禁止使用“水力壓裂法”。環保的考量為頁岩氣開發增加了壓力,然而根據各國能源戰略、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天然氣需求預期、替代能源成本與社會接受程度、供應來源競爭的不同,各國對頁岩氣發展的態度各有不同,但頁岩氣開發帶來的經濟利益則是實實在在的。
(何英)
7
NEWS·2011
北溪管道正式“通氣”
俄羅斯歐盟有喜有憂
11月8日,備受矚目的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一期正式啟用。管道的啟動儀式堪稱豪華,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法國總理菲永以及荷蘭首相呂特在內的政要悉數出席,足見這條全長超過1200公裏、跨越波羅的海的天然氣管道項目份量十足。
這條新開通的管道對俄羅斯好處多多。首先,俄羅斯天然氣巨頭俄氣在北溪項目中持股超過50%,是主導力量;再者,北溪管道將俄羅斯與西歐直接了相連,從此俄羅斯輸歐天然氣不再需要經過第三方中轉,俄羅斯不再“受製於人”,不僅省去了向中轉國交納過境費的額外負擔,更實現了天然氣出口渠道的多樣化。
歐盟的心情則比較複雜。一方麵,近年來俄羅斯和過境國烏克蘭之間在天然氣價和過境費問題上摩擦頻發,直接影響到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安全。北溪管道開通,使歐洲可以不再受到“斷氣”的威脅。特別是此次開通的管道終端所在國德國,更是滿心歡喜。今年剛剛宣布棄核的德國,本就是歐洲天然氣的頭號買家,北溪項目的開通,將使俄羅斯輸往歐洲的天然氣更加穩定,這對德國乃至歐洲的能源供應安全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然而歐盟近年來也曾多次公開強調,希望減少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實現自身能源供應的多樣化。在北溪項目之外,歐盟還提出了納布科天然氣管道項目,希望以此來破除俄羅斯在歐盟能源供應領域的壟斷地位。北溪管道雖然穩定了俄羅斯對歐供氣,卻使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再次加深,許多歐洲國家對此感到擔憂。
實際上,俄羅斯同歐盟在能源問題上的明爭暗鬥從未停歇。歐洲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但又不願過度依賴俄羅斯。如今,北溪項目的開通,令俄羅斯在與歐盟這場曠日持久的能源博弈中,幹淨利落地勝了第一局。
(李慧)
8
NEWS·2011
IEA釋放戰略油儲
顯示自身存在
今年6月,國際油價在一路攀升之後,已經有所回落,但國際能源署(IEA)卻出人意料地宣布,向市場釋放石油儲備,其成員國紛紛鼎力支持。其中,美承擔了6000萬桶釋放量的一半;歐洲的表現同樣積極,包括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提供約30%的石油儲備;就連日本和韓國也沒有落下,分別向市場投放了數百萬桶石油儲備。
一時間,IEA成為了石油消費者心目中的“救市英雄”。與IEA的“風光”相比,歐佩克則被這次儲備釋放搞得“灰頭土臉”。在高漲油價中苦苦煎熬的市場本對歐佩克寄予厚望。就在IEA宣布釋放石油儲備之前,歐佩克石油部長會議剛剛結束。全球都期待能夠見到歐佩克增產救市,然而部長級會議在一片爭吵聲中草草收場,全球翹首以盼的增產計劃泡湯,歐佩克在全球市場的聲望一落千丈。
輿論紛紛指責歐佩克,在本應發揮作用的時候表現糟糕。同時,包括美國在內的諸多石油消費大國對釋放石油儲備表態的支持,更是讓歐佩克處境尷尬。
6000萬桶原油並不算多,甚至還不夠應對全球一天的石油消費,也很難說能夠給石油市場帶來什麼實質性影響。然而,它讓全球看到了IEA希望和全球一起共同應對油價高漲的態度;讓飽受高油價之苦的國家看到了希望;成功地給歐佩克來了個“下馬威”,讓全球重新認識了IEA在石油市場的重要作用。
(李慧)
9
NEWS·2011
氣候談判絕處逢生
經過14天馬拉鬆式的集中談判,德班氣候大會終於在12月11日淩晨落下帷幕,我們沒有得到最想要的結果,但也沒有撞上最不想要的結果。
輿論擔心的一幕最終未成為現實,本屆氣候大會最終保住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世界上唯一一份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得以保留,遲遲不見動靜的綠色氣候基金也終於得到確認。
這似乎意味著大會獲得了成功,起碼形式上如此,也隻剩下形式。
由於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國遊離於《京都議定書》之外,第二承諾期實際上隻覆蓋了全球1/3的碳排,即便得到完美執行,實際效果也將大打折扣。此外,由於發展中國家作出了讓步,大會決定於2012年上半年啟動“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在2015年前就2020年後的全球減排行動達成一份全新國際協議,屆時發展中國家將被納入減排陣營。
德班工作組的成立無疑會讓《京都議定書》處於一個更加尷尬的位置。可以想象,未來幾年的氣候談判將圍繞2020年後的減排協議展開,《京都議定書》越來越像一張空頭支票。至於綠色氣候基金,盡管大會已正式宣布將成立,但資金來源和管理機製仍存空白。
從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每一次氣候談判的結局都是利益的妥協,最終形成一個“所有人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決議。從這個角度說,參與談判的各方都是贏家,唯一的輸家是我們的地球。
(於歡)
10
NEWS·2011
美歐債務危機
“輻射”能源產業
從今年下半年起,美歐先後爆發的債務問題成了世界輿論繞不開的話題。8月初,美債鬧劇暫時平息,市場焦點又移向歐債。8月16日,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德法峰會卻未帶來絲毫驚喜,老生常談的歐債危機正讓歐洲滑向更危險的地帶。
美國和歐洲,世界經濟的兩個老牌“火車頭”交替刺激著全球金融市場神經。依然十分脆弱的世界經濟被美債歐債折騰得夠嗆,與資本市場高度融合的能源產業也受到不小震蕩。從清潔能源到化石能源,從離不開補貼的太陽能,到金融屬性很強的石油,從市場供需到價格走勢,都在遭遇美歐債務危機的“輻射”。
歐美債務危機對原油市場信心的打擊顯而易見,世界經濟將持續低迷的預期,促使各方看淡能源消費需求,拋開投機因素,國際油價的“跌跌不休”準確反映了這一市場預期。8月份,紐交所的原油期貨價格在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跌幅超過25美元/桶。
麵對美歐債務危機的疊加效應,不少國家紛紛微調各自能源政策,英國的超市開始降價銷售汽油,印度政府也開始放鬆對油價的控製。
不少歐美國家的清潔能源產業也因經濟低迷而間接受累。3年前依靠高額補貼躋身世界第一光伏大國的西班牙早已風光不再。在歐債危機爆發的2009年,西班牙政府突然改變政策,一邊削減光伏補貼一邊限建太陽能電站,去年聖誕節期間再次將光伏補貼大砍30%。到了今年7月,身陷“60年來最嚴重經濟衰退”的西班牙甚至開始回頭審查國內8000多個太陽能項目,向那些在政策寬鬆期間享受資助、但資質並未達標的項目“追討”補貼。
其他歐洲光伏強國,如德國和意大利,也已向太陽能補貼開刀。
(於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