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德班大會現微妙突破

2011-12-05新聞來源:人民網

談判合並文本出爐 中國態度出現變化

袁源

2011年12月05日06:45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當地時間12月3日,德班氣候大會進程過半,各方利益集團對會議的兩大焦點議題——《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綠色氣候基金設計方麵依舊存在較大分歧。然而博弈一周後,德班大會“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的談判合並文本正式出爐,被外界視為“微妙突破”,或將成為此次德班氣候大會最可靠成果。

  文本“並不完美”

  3日,“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的談判合並文本出爐。這是大會召開以來形成的首份重要文件,近百頁的文本麵向所有的與會方,為重要議題列出各種談判選項,分別提出了全球總的減排目標,國家的減排目標以及發展中國家應做出的貢獻。

  該份文本之後將提交《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大會審議,以最終達成全麵、平衡的結果。有分析認為,如果德班氣候大會能達成什麼協議,這份文本有可能是協議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談判文本增加了應對因減排造成經濟和社會影響的措施,這一條款下包含了來自締約方的三個提案,其中有以中國、印度和阿根廷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提案。在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產品涉及到氣候變化時,要求發達國家不得采取如關稅等任何形式的單邊手段,來製裁和約束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

  環保學者楊斌也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基於該份文本形成的結果有可能成為《京都議定書》的“替代品”,“但是各方利益集團真正達成共識還需要一定時間”。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雷斯表示,會議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這份合並文本“並不完美”。路透社就指出,作為1000億美元綠色氣候基金的重要部分,外彙交易稅收問題並沒有納入合並文本,而這一稅收是通過轉換政府間責任來補充資金的穩定途徑。此外,航運、航空稅也將留待日後討論。有綠色和平組織人士表示,文本中大多為“務虛”的督促,而沒有涉及資金來源規劃才是真正的危險之處。也有NGO分析人士指出,這份文本目前隻是拚貼了各方意見,要彌合觀點的分歧,本周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態度顯著變化

  讓所有國家承擔起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責任,是歐盟、小島國聯盟、最不發達國家等國的要求。作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一直備受壓力。中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蘇偉上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視談判情況而定,中國不排除簽署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協議的可能。對此,楊斌認為,中國此次態度出現顯著變化,較此前會議是一大進步表現。楊斌預計,如果此次德班大會能夠出台減排協議,中國有可能將簽署相關協議。

  “事實上,如果中國參與減排協議,並不會像一些人所說,造成長期負麵影響。從長遠來講,碳排放的增多隻能是對未來產生更多傷害。”楊斌表示,如果將碳排放進行產業化運作,不但不會影響到經濟發展、個人收入、企業產能,反而能夠創造出新的產業。事實上,低碳排放行業在今後越發具備優勢,以水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項目已經得到重估。

  此前,在《京都議定書》對各國碳減排的國際法約束下,發達國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遠大於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高價差,並衍生出碳排放權的交易市場,在《京都議定書》的3種機製中,發展中國家可以直接從中獲益的是CDM(清潔發展機製),即發達國家用資金和技術換取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權。

  有觀點認為,中國是全球CDM項目最大的賣家,如果《京都議定書》無以為繼,市場規則將發生極大變化,中國將受到很大衝擊。相關資料顯示,歐美等發達國家近來寧可買碳價格在近30歐元/噸的非洲CDM項目,也不願意買基本在10歐元以下的中國CDM項目。然而楊斌表示,CDM模式本身有一定問題,但在中國CDM依舊可行,並沒有麵臨“生死關頭”。他認為,問題在於,在一些壟斷行業的壓力之下,中國企業沒有減少碳排放動力,風能等清潔能源發展麵臨瓶頸,比如國家電網係統並沒有給予清潔能源足夠的通道等。也因為此,發達國家認為中國中長期減排義務不確定性大,導致碳交易上“遠離”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