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非政府組織再給中國大壩提意見 中國學者澄清
2010-12-17新聞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 孫廣勇 本報記者 杜天琦
緬甸兩個總部位於泰國曼穀的非政府組織14日發表報告說,中國的一座水力大壩嚴重影響了生活在龍江下遊的緬甸村民,對緬甸撣邦北部數千名依賴跨境貿易的村民造成嚴重幹擾。對此,中國外交學院學者蘇浩1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水壩可以在洪災時起到降低下遊洪水水位的作用,就建設總體而言利大於弊,需要上下遊國家共同合作。同時,他不排除有人將水壩問題作為挑撥中緬關係的又一切入點。
泰國《曼穀郵報》15日援引這份報告稱,自中國雲南省龍江建成的水電站大壩今年7月開始運行以來,龍江的水流量大幅度下降,下遊緬甸村民利用河水進行貿易和運輸受到影響。這個改變影響到1.6萬村民,其中一些村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報告說,龍江是這些村民在鄰近木姐的中緬邊境貿易中的主要通道,以運送貨物為生。由於水位大幅波動,造成渡船擱淺或淹沒。村民們正呼籲中國當局立即進行調查和減輕大壩的破壞性影響,而該報告的作者要求對中國未來建造的水壩的跨邊界影響進行評估。撣邦薩帕瓦環境組織發言人稱,“大壩對全河流的影響應進行不分國界的評估。無論是龍江、湄公河或者薩爾溫江,中國應該考慮我們共同的河流和依靠河流的社區。”報告作者稱,將會把這一報告呈交給中國政府。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緬甸撣邦薩帕瓦環境組織和撣族婦女行動網絡兩個組織,總部位於泰國曼穀,他們對外宣稱是為緬甸處於少數的撣族人爭取權益的兩個團體。但分析人士認為,很多類似的非政府組織背後都有西方大國的身影,在獲得西方國家的資金和援助後,他們有時會充當西方勢力的傳聲筒。在中國以及周邊國家有關部門多次作出解釋和澄清後,這兩個組織再次提出中國水壩影響下遊國家,令人感到突兀。
報告發表後,《華盛頓郵報》、“美國之音”等西方媒體率先進行了報道,不過湄公河流域各國政府相對謹慎,沒有發表評論。據了解,從2010年初,東南亞陷入嚴重幹旱,湄公河水位更降至20年來最低點。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認為中國在湄公河上遊修建水壩導致旱情加重,少數當地媒體也對中國在上遊修水壩提出質疑。湄委會首席執行官博德表示,中方在瀾滄江汛期報汛、技術交流等方麵給予了湄委會大力支持,對下遊國家抗旱救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越南氣候變化問題政策顧問內夫傑說,去年冬天以來,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遭遇多年不遇的幹旱,主要是由厄爾尼諾現象導致,不是因中國在湄公河上遊修建水電項目。分析人士指出,湄公河爭水事件背後或有當地政府的政治和經濟算盤,指責中國水壩影響下遊國家隻是尋求利益交換的一個借口。
一名中國東南亞研究專家對《環球時報》說,中國的水電站並沒有影響下遊國家。首先,據我們統計,從中國出境的水量隻占中下遊國家水量的13.5%;其次,我們隻是將水積起來用來發電,之後再放水,整個過程並沒有消耗水量;再次,湄公河隻是緬泰界河,它並不是一條貫穿緬甸境內的主要河流,所以即便有影響也不會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