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6
在美國外交委員會能源與環境研究員李文看來,如果在坎昆會議結束後,新聞標題是“美國資助發展中國家技術和資金,但是什麼也沒帶回來”——這可是很不現實的。
這次,美國代表團還是延續了“要麼按我的方式,要麼你自便”的思維方式。美國氣候變化談判特使斯特恩在近日的講話中表示:“我們要麼就看到進展,要麼我們就看不到進展。”
“我們不可能在三個問題上大步前進,但是在一個問題上隻開個小頭。”斯特恩表示,“我要看到同等進度。”
斯特恩所指的,就是對於發展中國家“三可”(可衡量、可報告、可核實)問題的進一步鎖定。
在坎昆會議召開前,記者從數次與歐盟主要談判國官員的對話中得知,歐盟和美國目前在“三可”問題上的態度總體一致,歐盟也肯定了發展中國家在自願減排方麵實現一定程度“三可”的看法。當然,歐盟和美國在此方麵的共同觀點是基於碳市場作出的,歐盟認為,如果全球碳市場最終會相連,那麼在發展中國家的自願減排方麵沒有“三可”作為核查係統,對於全球碳市場的數據都是有危害性的。
在談判前,記者就拿到了英國對於此次坎昆會議的預期文件,其中就將“三可”問題作為其五個期待之一。
“可衡量、可報告和可核實:我們需要構建一個‘三可’係統。這個係統非常重要,因為它能跟蹤了解各國是如何采取行動通過減少排放來兌現承諾的。”上述文件稱。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則在媒體見麵會上對此作了更清晰的陳述。該委員會認為,坎昆會議必須取得一些實質性的進展,這其中,衡量、報告、核實以及融資是核心。
“坎昆會議要取得成果的關鍵是至少解決一部分衡量、報告、核實以及融資的問題。如果發展中國家在‘三可’上沒有任何進展,發達國家不可能同意在其他問題上更進一步——例如對於通過減少森林砍伐和破壞來降低碳排放(REDD)、適應氣候變化以及技術轉移等問題。”NRDC認為,“同時,若融資停滯不前,則發展中國家就不願意在‘三可’上讓步。這兩個問題在每次談判中都糾纏不清。”
“美國的談判思路是沒有“核查”就一切免談。“摩立特集團全球CEO傅忠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就是我當初對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不樂觀的原因,這種思維方式不問原因,隻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