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中國水壩外交反擊東南亞幹旱責任論

2010-05-11新聞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中國西南省份和湄公河次區域有關國家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嚴重幹旱。造成湄公河缺水的根本原因在於氣候災害。中國政府已致信湄公河委員會,宣布將定期公開漫灣和景洪等瀾滄江上水壩的數據,與本流域國家共享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李懷岩 顧燁 馬鑫

  隨著上遊雨水增加,旱情有所緩解,停航近兩個月的瀾滄江航道4月27日恢複運營。在瀾滄江邊,傣族老人岩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今年水位小多啦!但如果江上沒有大壩,不知道還會不會被水淹。”

  2月初,瀾滄江水流量進入最枯時段,嚴重幹枯水情主要是瀾滄江流域遇到的特殊幹旱,上遊來水持續減少,水庫已到死水位,無水發電,隻能調節放水,以保證下遊城市居民、沿江兩岸人、畜用水。2月以來,造成正常客運班船已完全停運,約70艘國際貨船停運。

  “幹旱責任論”現形

  由於2010年以來的罕見幹旱,中國西南地區遠在深山裏的水電站,如今成為東南亞地區,乃至國際社會熱議的對象。一些智庫、非政府組織和國際媒體指責中國在瀾滄江上修建水壩。

  4月下旬,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發布報告,呼籲美國政府介入中國築壩問題。報告認為,中國在瀾滄江興建的一係列大型水壩,將從根本上威脅下遊湄公河流域國家的經濟與環境,並可能引發國家間的衝突。

  環保組織與湄公河社區組成的“拯救湄公河聯盟”也認為,湄公河水位偏低與中國的水壩有關。

  史汀生中心的報告分析說,湄公河下遊出現的異常降雨和幹早已經對糧食安全、政治穩定和區域各國間的關係產生了“重大負麵影響”。報告說,雖然負責湄公河開發和管理的有湄公河委員會和以亞洲開發銀行為主體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等機構,但“由於中國對國內水壩的情況秘而不宣”,因此區域內各國無法采取統一的協調行動。

  報告還說,中國的國有企業也參與了老撾和柬埔寨的幾座大壩的建設。中國在湄公河上遊建壩不僅能夠調節水流量,而且還便於控製其他國家的經濟和政治。

  泰國《民族報》4月初報道:“從一開始,(中國)漫灣大壩的試運行就與1992年到1993年間的湄公河幹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現在,中國在瀾滄江小灣水電站的蓄水更與此次的湄公河幹涸有著莫大的聯係。小灣水壩是世界最高的拱形大壩,其超強的蓄水量是現有的瀾滄江上3座水電站總和的5倍,並且需要10年的時間才能將其蓄滿。”

  《曼穀郵報》則報道說:“與這次大旱有著決定性聯係的是小灣大壩的數據。如果中國真的想要與下遊國家建立互信關係,想要證明大壩的建設與湄公河大旱沒有聯係,那麼就需要將小灣大壩的蓄水水位數據公諸於眾。”

  小灣大壩實情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在瀾滄江雲南省境內幹流河段規劃梯級開發14座水電站,確定首先在瀾滄江中下遊建設功果橋、小灣、漫灣、大朝山、糯紮渡、景洪、橄欖壩、猛鬆8座梯級電站。其中,小灣和景洪兩座電站規模較大。

  小灣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係瀾滄江中下遊河段梯級開發的第二級,總裝機容量420萬千瓦,總投資約400億元,年保證發電量190億千瓦時,總庫容149億立方米。小灣水電站於1999年開始籌建,2002年開工,2004年大江截流,2009年首台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是瀾滄江中下遊梯級電站群中的“龍頭電站”。

  不過,由於幹旱少雨,流域庫容較大、唯一具有調節性能的小灣電站來水自2009年9月至今呈逐月遞減態勢,總入庫水量較多年平均同期偏少27%。

  項目單位雲南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俊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說:“小灣電站大壩是經得起考證的,也最能說明幹旱與水電大壩無關。”小灣在汛期蓄水,也僅僅用了兩年,並非外媒報道的10年。

  有數據表明,在西南嚴重幹旱的背景下,除流域來水全部用於發電後下泄外,還將水庫去年攔蓄的水量釋放,對緩解下遊旱情發揮了積極作用。由於出庫量大於入庫量,由此帶來發電水頭降低並增加了單位發電耗水率,造成了較大的電量損失。

  按各電站發電能力及多年平均來水情況計算,自2009年9月至今,因旱災導致小灣、漫灣、景洪等電站較正常年份少發電量約40億千瓦時,其中,由於低水位運行造成單位發電耗水率增加,損失電量4.8億千瓦時。

  張俊“幹旱與水電大壩無關”的說法得到了來自國內外的多位水文、地質及工程專家的認可。

  4月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說,作為河流上遊國家,中國以負責的態度合理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水力資源,也充分考慮到下遊國家的擔心。同一天,中國駐泰國大使管木在曼穀說,中泰兩國同為旱災受害者,中方願與泰國等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加強信息溝通,深化互信合作,共同做好本地區抗旱救災工作。

  水壩外交

  中國與湄公河各國很早就有開發方麵的合作,但不久後美國開始介入湄公河問題,日本也通過召開日本與湄公河峰會,試圖爭奪湄公河開發的主導權,再後來,印度也開始介入。

  北京大學東南亞問題專家張錫鎮認為,美日對湄公河開發非常熱心,這其中的政治考慮很明顯。“日本參加了亞行在當地的項目,表麵上是經濟活動,實際上是擴大政治影響。美國的政治動機更強,已經扭轉了小布什時代忽視東南亞的政策傾向。”

  2010年2月初,美國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在華盛頓召開聽證會,會上就有專家特別提到了中國在湄公河上遊修建水壩對東南亞的影響。3月25日出版的《亞洲時報》,也報道了美國官員在老撾與該國湄公河委員會舉行會晤,並提出了援助方案。該媒體表示,這次會晤是美國遏製中國在該地區影響力以及提升美國形象的最新步驟。

  本刊記者獲悉,實際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批評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麵:首先,在瀾滄江興建大壩,可能破壞生態環境,影響下遊的經濟與環境等;其次,對水壩的管理不透明,特別是對水文數據的處理缺乏透明度;其三,國際社會,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和智庫,跟中國政府方麵溝通問題困難,找人困難,找數據更困難。

  4月初,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旱情仍然很嚴重。這時,境外一些非政府組織加強了對中國的批評。在這個背景下,首屆“湄公河峰會”在泰國舉行,有6國參加。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派高層代表。中國和緬甸作為觀察員與會。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宋濤以及農業部、水利部等部門官員參加。在會上,中國向各方提供大量水文數據,緩解了部分指責。

  此前,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曾明確表示,“近來一些媒體報道湄公河水位下降的問題,有人認為這是中方在湄公河上遊的一條河流,即中國境內瀾滄江修建水壩、發展水電造成的,這種說法完全與事實不符。”

  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袁征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管理不透明”和“溝通困難”這兩個問題說明,中國急需強化公眾外交,幫助外界解疑釋惑,即使真理掌握在你手中,你也要告訴人家,真理在我這裏,以及真理是什麼。

  中國還應做些什麼?

  如果由於幹旱,瀾滄江水路運輸停運,水上貿易往來改走陸路,將影響瀾滄江水上大通道的發展及作用,以及一江連六國大湄公河經濟圈的長遠發展和合作,損害剛剛形成的水上貿易往來及經濟發展輻射作用。

  中國瀾滄江海事局總工程師陳輝建議,國家盡快批準動工建設瀾滄江景洪下遊的橄欖壩航電樞紐,啟動猛鬆航電樞紐前期工作,並早日開工建設。通過下遊兩個航電樞紐的建設,以平衡上遊來水,調節流量,進一步改善下遊國際航運和水流條件,減少下遊國家的疑慮和擔心。

  西雙版納州港務局、西雙版納州地方海事局局長陳達明則說,“現在建立了日報機製對外公布水位,但還缺一個預警機製。最好從上遊就開始監測,建立梯級大壩的下線流量的信息機製,對下遊的水運企業生產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現在有每天三個時段的入庫水量和出庫水量,這對指導航運生產非常重要,對沿江兩岸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特別是靠近江邊的老百姓影響是巨大的。”

  南京大學政治學係副主任黃躍進認為,相互指責解決不了任何國際問題。在水量分配的問題上,可以在綜合各國流域麵積及所占的比例、降水量、河川徑流量與枯濕季徑流變幅、需水量、流域水供養人口、維護水及生態係統的措施費用等數據基礎上,對各流域國用水目標進行分析。通過各國間的與協商,對水資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做到最大程度的國際協作。

  資料

  專家解讀湄公河幹旱

  《財經國家周刊》采訪的數位中外專家對於一些國外媒體與智庫的指責表達了幾乎完全不同的看法。

  北京大學東南亞問題專家張錫鎮教授:主要是一些非政府組織和媒體批評中國,而湄公河流域國家的政府對這個問題相對謹慎。泰國外交部秘書差瓦農說,泰國“沒有指責任何人”,而認為這與整個地區的降雨量偏低有關。

  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學者、美國土木工程協會水文工程雜誌主編維賈伊·辛:2009年秋季以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持續幹旱是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雙重影響的結果,和該地區水利工程沒有直接聯係。

  美國內華達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湯姆斯·皮耶霍達:全球氣候變化會影響湄公河源頭水量(存雪)的減少或者造成時間分布不均,雨季多雨,旱季少雨。美國科羅拉多河的近10年來的持續幹旱就是這個原因。另外,更大尺度的印度洋、太平洋(13.98,0.18,1.30%)和南亞陸地上的氣壓帶變化,造成了湄公河區域上空長期的高壓帶,產生了幹旱。

  南京大學水科學係主任吳吉春:湄公河流域位於亞洲熱帶季風區的中心,由於降雨季節分布不均勻,流域各地每年都要經曆一次強度和曆時不同的幹旱。2010年湄公河流域幹旱主要與2009年雨季提前結束以及雨季降雨量太小有關。

  雲南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俊:瀾滄江水電梯級開發隻是築壩抬高水位,利用水的勢能,除會增加部分水麵蒸發損失外,不存在水量消耗和跨流域引水,因此不會影響瀾滄江水資源的總量,對下遊湄公河沿岸的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利用不會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