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專家駁斥“中國修建水壩導致湄公河流域旱情加重”說法

2010-03-29新聞來源:中國日報

  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西南地區遭受特大旱情,截止到3月25日,雲南16個州市2405萬人受災,828萬人和189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而在東南亞一些國家也出現了嚴重旱情。這些國家認為,中國在湄公河(我國境內為瀾滄江)上遊修建水壩導致其旱情加重。

  中國日報記者采訪了亞洲國際河流中心主任何大明,就這個問題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何大明駁斥了上遊建大壩導致下遊旱情加重的觀點。他說,湄公河流域屬於季風氣候帶,受季風影響,這個區域每年都會存在幹旱現象。但是今年遭遇百年不遇的嚴重幹旱,這是始料不及的。這次氣候變化異常導致大旱,反映出一個現實問題就是各國的水利調控工程少,調控能力弱。日後應該修建一係列科學合理的水庫,才能解決這個區域內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有關專業人士稱, 上個世紀的早期,美國的西部和田納西流域也曾經因為缺乏必要的水資源調控手段,經常遭受嚴重的水旱災害威脅。正是美國當年一係列科學合理的水壩建設,才解決了那些地區的水資源“設施不足和管理不善”的問題。特別是著名的胡佛水壩,其庫容是我國目前所建造的小灣水壩的兩倍多。正是這種巨大的水庫調蓄能力才使得它能徹底的解決當地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矛盾。湄公河管理委員會提供的數據稱,小灣水庫建成具備調蓄能力後,有助於解決湄公河的水資源矛盾。它能夠減少洪水季節進入湄公河洪水量的17%,而在旱季可以增加進入湄公河流量的40%。

  瀾滄江流域水電站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日報記者,目前,瀾滄江沿線的水電站一般是汛期利用洪水蓄水,旱季他們不會在任何水庫裏蓄水,一般上遊來多少水,下遊就放多少水。而在正常年份,水電站還會加大下遊流量。

  來源: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李映青 Ange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