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6新聞來源:鳳凰網
和中國西南一樣,湄公河下遊四國也遭受嚴重旱情。湄公河委員會4月3號到5號將在泰國華欣召開會議,研究對策並向中國提出交涉。中國也將派官員出席,提供有關湄公河上遊瀾滄江的水文資料。
湄公河委員會秘書處首席執行官傑裏-伯德周四發表聲明,表示這將有助於厘清模糊資訊,使流域國家建立互信、共同應對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
最近,湄公河水位下降到將近二十年來最低水位,部分地區的水位僅33公分,造成水上運輸和旅遊業中斷,農業、漁業甚至飲水都受到嚴重打擊。一些國家民眾和學者,有意或無意把矛頭指向中國,聲稱中國在上遊瀾滄江已建或在建的11座水壩電站斷流截水,才造成他們河水幹涸。有組織還計劃向中國駐泰國大使館遞交請願信,要中國負責。
不過根據外電獲得的湄公河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湄公河大旱最主要的原因是,2009年潮濕季節提前結束,和雨季下雨太小,而非上遊中國興建水壩。
湄公河委員會四個成員國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的領導人定於下月初在泰國華欣開會,商討對策。中國已答應派代表參與,並提供雲南景洪和曼灣兩座電站在這次旱災中的水文資料,包括水位,流量和降雨。
全長4350公裏的湄公河,源自青藏高原,昌都至雲南段叫瀾滄江,出境後又流經東南亞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流域人口達六千五百萬。
日前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已經澄清,湄公河流域幹旱並非主要由中方人為活動所致,而是去年年底以來,整個流域遭遇大旱,中國西南地區河流水位也處於五十年最低,也是旱災受害者。
另據剛剛從外交部獲得的消息,中方在湄公河水位降低問題上的立場如下:
去年年底以來,整個湄公河流域遭遇大旱,中國西南地區也是旱災受害者。湄公河委員會近日發布的新聞公告指出,當前湄公河幹流水位下降是泰國北部和老撾幹旱所致。中國雲南省也遭遇嚴重旱情。中國西南地區河流水位處於50年來最低,2月水量僅為正常水平的一半。
瀾滄江出境處年均徑流量僅占湄公河出海口年均徑流量的13.5%,湄公河水量主要來自中國境外湄公河流域(占86.5%)。中國在瀾滄江水電開發過程中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充分照顧到下遊國家關切。水電站水庫蒸發水量很少,水電站運行不消耗水量。而且,中國在瀾滄江流域無跨流域調水計劃,沿江工農業用水量很少,對水資源需求有限。瀾滄江水電開發對下遊水量幾乎無影響。
中國與湄公河沿岸國家都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合理開發利用瀾滄江-湄公河水資源符合次區域各國的整體利益。在瀾滄江水資源開發中,中方一貫高度重視對資源、環境和生態的影響,主動照顧下遊國家關切,並與有關國家保持良好溝通。作為負責任的上遊國家,我們絕不會做有損下遊國家利益的事。中國將繼續通過與湄公河委員會對話會等成熟有效的對話和合作渠道,在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加強與有關各方的溝通與協調,共同促進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