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家錚
我國實施院士製度以來,一直受到一些人士的質疑和批評。最近,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以下簡稱兩院)增選了新一屆院士,使質疑又達到高潮。這種情況在別國少見。前些日子也有記者采訪,詢問我的看法。我總的意見是:希望社會上包括院士本身持一顆“平常心”對待院士這個稱號,消除誤解,糾正一些不適當的做法,使院士製度更臻完善,為國家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關於院士稱號的定位
根據兩院規程,“院士”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很多同誌對“最高”和“終身”兩個詞意見最大。對此,我們應認清院士既不是一種職稱或職務(教授、工程師、總工程師……),也不是一種學位(碩士、博士以上又設一級),更與
行政級別掛不上勾,隻是一個榮譽稱號。明乎此,則對“終身”也不會有什麼懷疑。正如一個人取得“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功勳演員”、“功勳運動員”等稱號後,不會因他年老就撤銷榮譽。
既然“終身”隻是對榮譽稱號而言,則院士到一定年齡自應從現職上退休(可以比一般同誌晚幾年),如果工作上需要他而健康條件又許可,則可以擔任不占一線員工名額的顧問、谘詢、學術委員這類職務,繼續從事或帶領團隊做科技工作,我想人們也不會有意見。
院士還有在兩院任職的問題。對此,兩院有明確規定,院士到一定年齡後自動轉為“資深院士”,失去被選舉權,不能擔任兩院和學部的任何職務,增選新院士時也沒有提名權和投票權,這實際上就是退休製度,多年來都得到嚴格執行。
關於“最高”的問題,就我個人想法,最好取消這兩個字,院士就定位為國家授予的一種榮譽性學術稱號便是。但這個意見不易被接受,那麼我對“最高”有以下兩點認識。
第一,一個人在學術上取得成就、作出貢獻,可以得到各種榮譽稱號,如“設計大師”、“有傑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江學者”、“榮譽教授”、“某某獎獲得者”等等,院士則是在各類榮譽稱號中由國家授予的最高一種。
第二,這個所謂“最高”,限於某一專業,而且是“過去完成時”,即,國家對你在該專業中“取得過”的成就和“作出過”的貢獻的肯定,不意味著現在仍然是最高,更不是將來時。院士如能堅持不懈終身鑽研,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視界的不斷開拓,看問題的觀點和立場的愈加客觀和提高,可以率領團隊作出更多貢獻,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值得尊重。但科技日新月異,人的身心健康卻與時俱衰,在學術上的最高地位必然要由後人接替,即使是學科的開拓者、領隊者也不例外,這是
自然規律。
我國現在有種不好的風氣,似乎當選了院士,就成為天縱之聖、萬能科學家,一言九鼎。有些院士也不很自覺。院士對外專業就是一個常人,甚至缺乏常識。當然,院士和任何人一樣可以對任何問題發表他的看法,但如不是他專長的領域,就不必亮出院士身份,隻是常人一個。甚至在同一大專業下,不同的二、三級學科間也有極大距離。
關於“官員院士”
據有人調查統計,在當選院士中,“官員”的比例不斷增加,這更引起很多同誌疑慮。我沒有做過這方麵調查,但想明確“官員”的定義。部長、省長當然是官員了,總工、主任算不算?校長、係主任算不算?科研院所和醫院的院長、所長、主任以及工程局的局長、總工、項目負責人算不算?如果所有這些都算官員,院士中的“官員”比例就不會低。其實,有些人所指的“官員”,比較正確的提法是“擔任或擔任過某些行政或技術領導職務的人”。
在我國,一些在科技上取得重要成就的人,往往被任命擔任某些行政或技術領導職務。有時這很需要,我們可以舉出無數位“官員院士”在當選前和擔任領導工作後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人們對這些“官員院士”不見得會有意見。(但並非“領導”非得由科技尖子去當,有些科技專家不必、也不宜提為領導,領導工作由內行、公正、有遠見而又有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人去做會更好,例如兩院院領導不一定都要院士來擔任,建議組織部門能重視這點。)我想大家顧慮的還是一些不合格的“官員”,他們會利用權力,通過搞公關活動,並把集體或別人的貢獻攬在自己身上,從而被選為院士。這種情況確實可能發生,兩院對此已高度重視,采取了多種有力有效措施,嚴格防止。
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院士提名的徹底透明,所有候選人資料都在原單位及網上公布,接受群眾的監督、批評和投訴;對投訴件都組織獨立的院士團進行深入調查,弄清真相,反對一切不正常的公關活動。對提名書中的材料進行嚴格評審,對獲獎項目、論文著作,不是看其排名或數量,而是要了解本人實際所作貢獻、所發揮的作用。工程院對進入第二輪的候選人還要求其親自到會作介紹和接受質詢。最後由全學部院士無記名投票選舉。“官員”想通過不正常的方式當選,難哉。我們應相信院士集體的判斷能力,相信沒有什麼勢力能操縱院士選舉,相信選出的院士基本上是合格的。
關於“管理學部”
也許工程院的管理學部是被質疑最多的學部。事實上,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這個學部時,就有很多院士反對或擔憂。反對者認為新中國建立後長時期執行“左”的路線,在科技和工程建設中強調政治掛帥,搞人海戰,不講究效率效益,談不上科學管理,和國外差距太遠,沒有條件成立學部;擔憂的則怕這個學部變成官員和企業家、資本家俱樂部。針對這種意見,工程院領導采取既積極又慎重的做法,先組織部分院士成立一個專委會,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明確設立管理學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方案,交院士大會討論。由於當時仍有較多院士表示不宜急於成立,因此又決定撤銷該議案,繼續研究落實。以後隨著科技和建設的騰飛發展,我國管理科學水平也迅速提高,人才湧現,條件成熟,才於次屆(2000年)大會上提出,經全體院士投票表決通過成立。為消除大家的疑慮,還采取許多措施,包括:1.將管理學部範圍限定為工程管理,暫不包括企業管理(學部名稱也稱為“工程管理學部”);2.對該學部院士的要求作出更明確的規定;3.先從各學部現有院士中遴選有管理經驗和背景者組成第一屆管理學部(跨學部院士),在第二屆才開始增選,並嚴格限製增選名額(除首次增選了5名院士外,其後每屆隻選出2至3人);4.提名為管理學部的候選人,第一輪選舉在相關專業學部中進行,隻有通過專業學部評審表決,認為符合進入第二輪選舉條件的提名人,才由管理學部進行第二輪評審選舉。
本屆增選前,該學部僅41位院士,其中跨學部院士達27人,增選院士僅14人。沒有什麼企業家、資本家。分析管理學部院士的組成,大致來自兩類人:一是改革開放以後,大量高校設立了管理學院,成長了一批管理科學的開拓性學者教授;二是隨著我國史無前例的建設高潮,湧現了一批從工程實踐中鍛煉出來的管理人才。
我國發射了宇宙飛船,振興了軍工工業,建設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南水北調……都是世界級的係統工程,沒有先進的管理科學,是不可想象的。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多數學科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都有差距,不能因此認為沒有條件成立學部。特別是我國有自己的國情,許多工程如由外國專家來管理,就做不到我們的水平和成就,不要太貶低自己。(小浪底水利樞紐和水口水電站原以外方管理為主,問題不斷,世界銀行專家一致認為工程已失敗,後由我們自管,都如期、優質、經濟地建成。)
管理學部成立以來,為推動我國管理科學的發展做了很多工作,為我國科技發展和工程建設提供了很多谘詢,成績有目共睹。在管理學部院士中,除教授外,“官員”的比例較高,是可以理解的,領導層在管理方麵作出的貢獻,確實要比基層同誌大。希望大家能了解這些實情,不要輕信一些無根據的斷言。
幾點建議
對院士的介紹宣傳應實事求是
被選為院士,一定有所成就和貢獻,適當的介紹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必須實事求是,不要拔高、把院士描摹成“高、大、全”,尤忌把集體和別人的功勞歸於院士。更要反對炒作。這些介紹宣傳文章應由本人審閱把關。如果發現失實,發表的報刊和院士本人要負責。
院士的待遇應合情合理
地方政府和院士所在單位對院士(尤其對年老有病有困難的院士)在醫療、交通、
住房方麵適當地給一點照顧,群眾也能理解,但必須在合理範圍內,不要太突出,更不要和行政級別掛勾,也不宜以高待遇作為重視人才的宣傳材料和吸引人才的唯一手段。
采取措施,不要把榮譽稱號變成可利用的資源
建議有關部門采取各種措施,不讓榮譽稱號變成可利用的資源。例如,在評審或申請科學基金、報獎評獎、評比學校成績名次等等活動中,院士不具有任何特殊性,我建議在各種活動中,如無必要,一律不提院士稱號。
呼籲院士加強自律
我呼籲每位院士加強自律,潔身自好,珍惜“院士”這個集體榮譽稱號,不要做任何有損這個稱號的事。要意識到有些事別人可以做,院士卻不能或不宜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