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荷蘭攔海大壩走上“綠色”之路

2009-12-10新聞來源:解放軍日報

  本報布魯塞爾12月4日電(駐歐記者 敖軍)荷蘭攔海大壩據稱是世界上能夠在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工建築。為了抵禦不斷上升的海平麵和海潮襲擊,荷蘭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啟動了大規模的“三角洲計劃”,耗資75億歐元,用幾百公裏長的攔海大壩、水閘和運河,構築起貫穿整個西部海岸線的海防工程。

  然而,在環保意識和低碳經濟盛行的今天,以抵擋“萬年一遇”海潮風暴標準設計的荷蘭攔海大壩,卻有了新的發展思路。

  攔海治水保棲身之地

  站在奧斯特西爾德大壩上,1953年1月那場決堤的海潮慘劇仿佛還曆曆在目,1800多人被洶湧而入的海水淹死。如今,這裏建起了3道攔海大壩,十幾公裏長的鋼筋混凝土壩體,62道可升降的鐵門將海水牢牢鎖住,鐵門以西,就是低於海平麵以下六七米的荷蘭低地。

  據荷蘭政府提供的一份數據,到本世紀末,北海的海平麵將上升0.65米到1.5米,全球氣候變暖將讓荷蘭人在海洋中無處棲身。為了應對危機,荷蘭人隻能建造更高、更穩固的攔海大壩。在1997年建成的梅斯蘭大壩前,兩道可開啟式扇形浮動鋼結構壩體高達22米,400多米的長度相當於一座埃菲爾鐵塔,重量卻是埃菲爾鐵塔的2倍。除了壩體堅固外,整個防洪過程還融合了航運、電子監控、預警、疏散、環保等多種功能設計。

  低碳城市建浮動住宅

  從梅斯蘭大壩以東約30公裏,就是它所保護的荷蘭經濟命脈———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由於現代航運的超大型貨輪無法進入鹿特丹河道,鹿特丹在西部建起了一個全新的深水港。舊港區4000公頃的空閑土地則重新規劃,成了低碳經濟的試驗田,許多以環保科技研發為目標的公司、研究機構和大學已經進駐舊港區。為了打造低碳經濟城市,鹿特丹製訂了在2025年碳排放量削減一半的目標,並爭取在2050年實現零排放。

  為了應對洪水和內澇的威脅,鹿特丹還試驗性地開辟出麵積達50公頃的浮動房屋社區,在河道上建造浮動住宅,能夠根據河水漲落自由上下浮動。在舊港區內所有的新建住宅及辦公樓的地基下均建有儲水槽,許多大型公共建築及公園內也設計有蓄水池,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吸納雨水。

  退田疏河還海洋生態

  環保科技的日益進步讓荷蘭政府意識到,治水光靠堵還不行。拓寬河道,海岸以沙為牆,甚至炸壩退田還海等,種種生態化的設計讓荷蘭攔海大壩變得越來越“綠色”。

  荷蘭政府近日決定,將澤蘭德省一塊1907年圍墾出來的麵積為300公頃的窪地淹沒,回歸大海。這是根據荷蘭與比利時2005年達成的一項協議,一方麵拓寬疏浚斯凱爾特河,讓超大型貨輪能夠進出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同時恢複這一地區的海洋濕地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