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國際合作
首頁 科技交流

低碳世博:750萬噸碳排放公眾自購

2009-08-13新聞來源:時代周報

  碳排放交易不是一種漂亮概念的遊戲,而是一種有榜樣作用的實踐活動。碳排放交易平台是一個可行的措施,會有具環保意識的公眾意願購買。

  打造“綠色世博”又出新招。據估計,世博開展期間會產生900萬噸碳排放。其中,世博會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自行承擔150萬噸碳排放,其餘750萬噸碳排放,將通過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打造的自願減排交易機製和交易平台,開放給全球公眾,自行支付購買。

公眾可自願購買碳排放

  8月4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對外宣布,已正式啟動“綠色世博”自願減排交易機製和交易平台的構建,準備在世博會會展期間,由各國參觀者通過這個平台來購買支付自己行程中的碳排放,實現自願減排。

  所謂購買碳排放,實質是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目前,我國的碳排放權交易的主要類型是CDM(清潔發展機製),大多限於企業與企業之間。由於發達國家在本國減排溫室氣體的成本是發展中國家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京都議定書》引入了CDM。承擔減排額度的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的方式,在沒有確定減排指標的發展中國家實施環保項目,通過購買經認證後的預期減排量來抵消發達國家自身的排放量。個人購買碳排放,“在國內還是比較創新的。”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雁說。

  據上海世博局的預計,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會會展期間,上海將接待約7000萬人次前來參會的遊客,同時產生900萬噸的碳排放。其中,世博會將通過節能減排技術自行承擔150萬噸的碳排放,其餘750萬噸碳排放將通過公眾自行購買。不過,上海世博局宣傳部有關人員告訴記者,900萬噸隻是一個初步的估算值,這一數據可能還會有變化,今後會有更精確的數據發布。

  “上海世博會要辦成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盛會,我們將全力打造一個麵向國際的自願減排係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林健表示。

  據記者了解,該機製主要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主導,最終將以網站形式麵向全球參與者,將於明年1月1日起正式試運行,在明年5月1日世博會開始時正式啟動,在這半年時間內將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公眾可登錄這個網站,以電子支付方式購買。這些都是自願減排,具體不定價,價格也是自願,整體是公益性的。”林健說。至於所集得的資金,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將用來購買碳排放權,平抑世博期間的碳排放,達到全球範圍內的碳排放數量的平衡。而從長期來看,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希望更多宣傳減少碳排放的意識,並且最終形成一個相關的碳排放基金。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的陸小姐告訴記者,自願減排機製和平台尚未完全建成,“目前進程已過半。”

需要公眾意識自覺

  “碳排放交易不是一種漂亮概念的遊戲,而是一種有榜樣作用的實踐活動。碳排放交易平台是一個可行的措施,會有具環保意識的公眾願意購買。”日本愛知世博會環境工程顧問尼克.勒克曼對交易平台表示讚賞,“公眾購買碳排放在發達國家是有先例的,不過這需要公眾有相當的意識自覺。”

  “發動公眾參與減排,這在意識上是一件好事。”李雁說。在她的理解中,公眾自主購買碳排放,意味著在自己生活中作出減排承諾,在別的地方抵消掉相應的排放量。比如購買了一噸碳排放,就在個人生活中節約能耗,減排一噸二氧化碳。“如果公眾意識到節約一度電,或是少用一升汽油,能帶來減排的效果,這是很好的事情。當然,現在並沒有很多的公眾意識到這一點。我認為認領排放的這種設計能夠驅動公眾減排,有激勵作用。但,公眾參與能在多大程度上減排,還很難說。”

  在李雁看來,世博會減排的“大頭”,還是要在提高能效上做文章,譬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度地提高場館能效,以及綠色出行等等。“提高能效應該是決策者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事情。現在已有不少城市在思考低碳城市的話題,有些地方已開始試點。建設低碳城市對上海等發達城市來說,都是很好的機遇,可以搶占新的產業製高點。這需要決策者的決心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打造最綠色的一屆世博

  在750萬噸的碳排放交易之外,世博局會利用節能減排技術,自行消化會展期間產生的150萬噸碳排放,打造“綠色世博”。

  “打造綠色世博是2010年世博會的一個主題。”上海世博局官員朱先生告訴記者,“可以相信,這屆世博有決心打造成最綠色的一屆世博會。我們早就注意到了碳排放的問題,在場館建築、設施以及交通等方麵都已經考慮到了降低排放,采取了不少節能減排技術。此外,在正式開展時,我們也會宣傳綠色理念,希望參觀者也能建立這樣的觀念。”

  7月28日,世博局對外發布《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環境報告》,報告稱,世博會將成為引領未來城市發展模式的示範。世博場館建設積極推廣“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理念,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世博園區太陽能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7兆瓦左右,裝有目前國內最大的單體建築太陽能屋麵;有1000輛清潔能源汽車將於世博會召開前投入使用,園區內將實現公共交通“零排放”;城市最佳實踐區將著重詮釋全新生態居住理念並集中使用LED光源,世博軸陽光穀自然采光,中國館鬥拱造型自然遮陽,世博主題館西側4000平方米牆壁上將出現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立體綠化生態牆。

  而早在6月,第38個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上海世博局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發布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根據《指南》要求,世博局辦公管理過程中提出了“綠色辦公”的倡議,采取紙張雙麵打印、空調限溫、垃圾分類投放、設置節能貼士等措施。

  尼克.勒克曼很認同“綠色世博”這個概念,更樂見將這個概念真正地實施。“我覺得,首先在硬件上,世博的建築要做到綠色。我不主張豪華的建築,要知道如果建築的豪華級別呈算術級增長,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就會呈幾何級別增長。上屆日本愛知世博會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建築並不豪華,並且還采用了許多節能減排技術,如冷卻塔等,來降低能耗。其次,在交通的安排及辦公上,也應盡量綠色。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呼籲無紙辦公,希望上海世博也能做到這一點。”

  尼克.勒克曼還提醒世博局,場館的建設期是碳排放最厲害的時期,應加以注意。而李雁的建議則是,建設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基建的同時,就要考慮到場館長久的“碳足跡”,盡量爭取減少排放的最高效率。“建設的時候固然應該采用節能材料,建好以後,在運轉過程中,也要盡可能地低排放。比如你花了很少的能耗建一棟樓,但建好後又漏風,又不保溫,那它的‘碳足跡’就不佳。”

獨家專訪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呂學都:

  購買碳減排量,提升世博形象

  碳排放交易在我國主要以CDM形式存在,而我國的CDM項目目前已居全球第一,堪稱“CDM大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CDM國際談判及適應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國代表、有“中國CDM第一人”之稱的呂學都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對“後京都時代”的CDM市場前景很樂觀。

  解決碳排放最終手段

  時代周報:最近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啟動“綠色世博”自願減排交易機製和交易平台的創建,在世博會展期間,由各國參觀者自行購買支付碳排放,以達到減排目的。您認為此舉效果如何?個人購買碳排放,是否可通過在生活中抵消相應的排放來實現?

  呂學都:確實有機構或個人購買碳減排量,但真正購買經聯合國批準的項目的碳減排量的很少,因為它的價格比較高。不同項目產生的碳減排量的價格有很大差異,就像產品一樣,名牌產品,質量可靠,價格也高,雜牌產品、地攤貨,價格就低。

  就目前來看,有些機構購買碳減排量,主要是出於公關、提高形象的考慮,而不是履行聯合國規定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義務,這些機構通常以購買類似“地攤貨”的碳減排量居多,這些碳減排量一般情況下不是聯合國簽發的。也有個人購買碳減排量的,但這樣的群體還非常少。世博會開放公眾購買碳減排量,將有助於提高公眾保護氣候意識,但不要對公眾購買期望太高,最好做些工作,有若幹個機構達成購買意向,成效會比較好。公眾、個人也可以改變日常生活方式實現降低碳排放。不過這有個問題,就是無法監督、無法核實他是否真的抵消了相應的排放。因此,這樣減少的碳排放量難以進行交易。例如,一個人可以說自己是天天走路上班的,不坐車,從而減少了碳排放。核實一個人這樣的行為還勉強可以做,但要核實大眾這樣的行為就不現實了

  時代周報:CDM項目畢竟隻是解決全球碳排放問題的一個手段,真正解決碳排放的最終手段是什麼?

  呂學都:其實我們並不期望發達國家隻通過CDM完成減排義務。我們要求發達國家主要依靠國內行動實現減排溫室氣體,而不能把完成減排任務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CDM上,說到底CDM隻是權宜之計。發達國家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物力用於減排技術的研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建設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並將先進的減排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那樣才會是地球村的前途,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最終方法。

  中國不應征收碳關稅

  時代周報:目前,美國和歐盟正在推動以行業為基準的碳交易國際抵償辦法。如果這樣的方法得到通過,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也有可能承擔減排義務?

  呂學都:這個我們是不能夠接受的,我們會堅決反對,因為這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承擔共同但有區分的責任的政治原則,是變相地要發展中國家承擔CAP(排放上限)義務的方式。

  時代周報:中國目前已成碳排放大國,您認為中國是不是應該承擔有限額的減排義務?如果應該的話,在什麼時候比較合適?

  呂學都:應該會有一天,中國將承擔減排義務。但我不知道是在哪一天,我想這一天應該還比較遙遠。這要根據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情況確定。據我估計,中國在未來第一步可能考慮承擔的應該是限排義務,第二步才是減排義務。但這些都不是現在談判的問題,不是哥本哈根會議談判的內容。

  時代周報:我國為什麼不能同意美國等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征收碳關稅?

  呂學都:美國如果征收碳關稅,實際上就是從根本上動搖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基石—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保護氣候方麵“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個政治原則。這不但違背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原則》,也有可能引發貿易大戰,無助於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也會使得全球貿易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