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時”:無反思則“偽”浪漫
2009-04-02新聞來源:新華網
在這樣一個號稱“娛樂至死”的年代,靠各種各樣的全球性活動來推廣一項著眼遠大的倡議,似乎已經成為一種通行做法。在環保領域,既有提倡一天不開車的“無車日”,也有熄燈一小時的“地球一小時”。毋庸諱言,類似“地球一小時”之類的活動,隻能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且,具體到實際參與者,這一象征意義也最多隻能反映出人們在“形式主義環保”方麵的喜好不同,而不能據此判定其在生活中是節能典範還是浪費大戶。
有業內人士說,這一活動讓北京地區的照明用電節省下7萬千瓦。可是馬上有人指出:我國電網以煤電為主,機組熄火和啟動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一旦全國都停電一小時不僅不會節約能源,可能反而會增加正常的煤耗。其實這樣的討論都偏題了,僅僅依靠在某個晚上“集體熄燈一小時”來節約用電,肯定是非常荒謬的。
組織者開展“地球一小時”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大家的意識:一是節約能源的意識;二是對地球的責任意識。然而,與其讓人們為了地球家園而節約能源,倒不如讓他們為自己的錢包而節約能源。要讓每個人都對地球負責更為實際的方式,其實是讓他們首先都對自己負責。這個意義上,“地球一小時”真要有價值,不僅是要示範給社會公眾去感受,更是要提醒給製度設計者們去反思。
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我每一次關燈都是為了自己少交電費,而不是為了形而上的地球母親。可是,為何有那麼多參與者宣稱是“為地球母親熄燈一小時”,卻不是“為自己熄燈一小時”呢?
凡是有足夠資本宣稱為地球母親而關燈的,都不能不讓人懷疑,其關燈一小時是否僅僅為了成就一場虛偽浪漫的娛樂活動——就像燭光晚餐,是為了追求所謂浪漫,而絕不是為了地球母親。如果有那麼多耗能大戶隻需為地球母親而無需為自身利益而關燈,而他們又恰恰是參與“地球一小時”的主力,這難道不很無聊嗎? 舒聖祥(浙江 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