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水電人風采

聆聽來自隧洞的回響

2024-12-17     新聞來源:水電一局 作者:張廣濤 攝影:王博宇

周正卻稍顯疲憊的麵龐,摻雜些許斑白的發絲,桌上堆積的工程建設資料,時常接通的業務部署電話,在項目現場的臨時辦公室裏初見於琪——南京地鐵11號線項目盾構技術負責人,才慢慢走近這位“隧洞裏的奮鬥者”的故事。

“半路出家”:勤能補缺,夯實基礎

2017年,已經參加工作近8年的於琪迎來了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他離開了熟悉的水利水電施工領域,轉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地鐵施工。麵對各種全新的挑戰,於琪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勇往直前。

在談及初次接觸地鐵項目的經曆時,於琪眼神中泛起回憶的色彩,“來到新的行業、新的領域,知道有盾構這項技術,當時真是不懂,也比較好奇,當時剛到哈爾濱地鐵2號線項目,麵對項目的盾構技術專家們,我深知這是一個很好的曆練機會。”這個項目是當時東三省技術難度最高、挑戰性最多的地下工程,每年有長達半年的凍土期,施工環境惡劣。作為一名盾構施工的“小白”,於琪積極調整心態,以空杯心態麵對一切未知,開始接觸盾構施工技術的學習。

接下來的日子裏,他幾乎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到了技術學習和項目實踐中。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他都待在施工一線,與盾構機為伴。幾個月的時間裏,他深入鑽研盾構機的係統配置、構造原理,把每一個細節都熟記於心。同時,為了更好地掌握盾構施工的技術,於琪還利用業餘時間閱讀大量相關書籍和資料。在盾構掘進階段,他憑借著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機敏好學的精神,在工作中展現出了良好的實操能力。

2017年底,於琪又再次被分配到深圳地鐵4號線項目,負責盾構施工技術的管理,開始真正深入鑽研盾構技術。該項目的茜長區間左線全長約1064.39米,坡度最大為25%,盾構穿越段主要為粉質黏土、礫質粘性土、全風化花崗岩以及部分礫砂層、粉砂岩層,遇水易軟化,圍岩極易坍塌變形,施工難度極大。同時,隧道受土層上軟下硬、地層條件複雜等不利因素的製約,極易磨損盾構機的刀具,嚴重降低了地下掘進的能力。於琪身先士卒,再次走到了最前麵,深入施工現場,親自指導盾構機開展掘進作業,並與項目專家團隊展開多番交流研討,帶領團隊在22天內成功攻克了“帶壓開倉換刀”這一世界性盾構施工難題,大大提高了盾構機的掘進效率,既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便於施工操作,又節約大量投資和工期。在項目團隊的努力下,深圳地鐵4號線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盾構隧道呈現出“無錯台、無漏水、無破損”的高質量狀態。2019年1月,茜長區間順利貫通,於琪的成長之路也再次邁進了一大步。

多年堅守:精進不輟,厚植情懷

從“半路出家”初次接觸的哈爾濱地鐵2號線項目,到耐心鑽研、不斷突破的深圳地鐵4號線項目,於琪的故事不止如此。2020年7月,於琪再次轉戰至深圳地鐵12號線懷福區間負責雙模盾構施工。

在雙模盾構掘進過程中,模式轉換是一個最為棘手的問題。這是國內雙模盾構第一次嚐試洞內模式轉換,針對洞內TBM到土壓(EPB)平衡模式轉換,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但於琪並沒有放棄,而是帶領團隊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他們結合雙模盾構的特點和實際施工情況,製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和風險控製措施。

在專家組會議上,於琪結合對雙模盾構模式轉換點選擇的多項要素:覆岩厚度超過2倍洞徑,岩石掌子麵檢測無滲漏點等硬性指標,為雙模盾構模式轉換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最終,在盾構團隊堅持不懈的研究下,雙模盾構機“超越者10號”的洞內模式轉換預估20天完成轉換,實際縮短至15天,“超越者11號”10天完成模式轉換,創造了國內史上雙模盾構洞內模式轉換的裏程碑,同時也標誌著深圳地鐵和水電一局盾構施工在技術和經驗方麵再上新台階。

在深圳地鐵12號線的建設過程中,水電一局聯合北京工業大學在項目成立首個“博士科研基地”,依托於琪所在的雙模盾構團隊聯合開展的《複雜環境下雙模盾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共同研發使用了“刀具動態監測係統”、“刀具動態測量係統”、“盾構震動監測係統”等一係列盾構智能監測係統,解決了雙模盾構在TBM模式下震動影響施工效率的問題,填補了目前國內盾構市場的空白。同時通過優化施工工藝,首次運用泥漿循環淨化係統、渣土皮帶機輸送係統等踐行綠色環保理念的先進技術與工藝,安全優質地推進了各項施工。由水電一局主持編纂的《複雜地層雙模盾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論文成果獲SCI收錄,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作為項目上的盾構技術負責人,於琪深知技術的更新迭代對於一個地鐵工程安全與質量的重要性。多年來,他始終堅守在盾構施工的第一線,精進不輟,從理論到實踐,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有力。他深入鑽研盾構機的構造與原理,不斷優化施工方案,提升掘進效率。同時,他還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推動盾構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在他的帶領下,所在的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創造了一項又一項施工紀錄。

不為人知:艱難取舍、心酸與愛

於琪的執著堅守背後與鑽研奮鬥的背後,也暗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它們不常表露在聚光燈下,卻飽含著生活的酸甜苦辣。談及多年工作中的遺憾,午後的陽光透過辦公室的窗戶斑駁地灑在於琪的臉上,平添一抹溫暖的色彩。“從2017年底,我懷揣著夢想和憧憬來到了深圳,轉年,我媳婦為了支持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在老家的穩定工作,帶著孩子來到了這個陌生的城市。她告訴我,無論我在哪裏,家就在哪裏。”說到這裏,於琪的眼眶微微泛紅,他深吸一口氣:“這麼多年過去了,孩子從兩歲多長到了九歲,我一次都沒陪媳婦孩子出去玩過。”這句話,簡單卻沉重,透露出他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愧疚和遺憾。

於琪的工作性質特殊,作為項目部的核心成員,他幾乎全年無休,每天忙碌於工地與辦公室之間,解決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然而,這種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也讓他不得不犧牲掉許多與家人團聚的時光。他的妻子成了他堅強的後盾,不僅要在工作中獨當一麵,還要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任。從早到晚,將家裏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條。讓於琪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4年,為了配合南京地鐵11號線項目更好地完成目標建設任務,防範化解被稱為全年南京市十大風險之一的“下穿既有三號線”工作,於琪又被調到南京。麵對地質情況複雜、盾構穿越段距離既有地鐵線路較近、既有線路客流量過大等多種複雜問題和特殊情況,於琪不斷帶領團隊優化盾構技術,精心分析實際情況,以“開工即試驗”的心態持續完成盾構掘進,持續打造“四優四無”精品隧道工程,成功在11月17日完成柳浦區間上行線穿越天柳區間既有3號線。

下穿既有三號線以來,於琪把“堅韌不拔、依靠科技、攻堅克難”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為了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於琪堅持做到每天清晨六點便準時前往項目現場,親自盯緊盾構掘進的進度與各種實時情況。他深知,隻有親自深入一線,才能準確把握每一個細節,從而做出最為精準的判斷和決策。六點半,當第一縷陽光灑滿工地,於琪便會在現場準時召開工作會議,與團隊成員一起商討解決施工中遇到的問題,製定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會議結束後,他更是身先士卒,始終堅守在施工現場,親自參與並指導各項工作,一直忙碌到晚上十一點、十二點,在大家的反複催促下,才肯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去休息。這種舍我其誰、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也激勵著大家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盾構現場隊長孫英昊說:“無論多晚,隻要工作沒完成,於琪經理就會和我們一起堅守,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團隊的凝聚力不斷增強,我們不僅僅是同事,更像是一家人,一起奮鬥,一起成長。”於琪就這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樣。

展望未來:注重傳承,續寫輝煌

於琪一直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他始終秉持著“傳幫帶”的精神,積極培養新一代的盾構施工人才。在工作中,於琪非常注重與團隊成員的溝通交流和合作。善於傾聽團隊成員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於琪非常注重將自己的經驗和精神傳承給下一代。他經常與年輕的員工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曆和工作經驗,鼓勵他們保持學習的熱情和進取的精神。他還經常組織團隊成員進行技術培訓和交流活動,持續提高團隊青年職工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

在於琪的帶領下,水電一局四公司形成了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盾構施工團隊。他們不僅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擁有著勇於挑戰、永不言敗的精神風貌,為企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未來,於琪將繼續秉持著“真才、實幹、堅持”精神,不斷探索和創新盾構施工技術和方法,帶領團隊攻克更多的技術難題和挑戰,推動企業在盾構施工領域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果。

如今,於琪已經在盾構施工領域走過了七個春秋。從“半路出家”的懵懂,到“勤能補缺”的豁達;從“多年堅守”的執著,到“精進不輟”的突破;那些“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取舍與心酸,不斷被愛融化;一路坎坷,一路高歌,他憑借著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和不懈的努力,已然從盾構“小白”蛻變為一名合格的盾構專家,那次因為好奇敲響的管片,也終於在多年後,從隧洞裏傳來了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