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科學家精神

共和國百位水利院士 | 我國水利發展重要奠基人潘家錚院士

2024-12-30     新聞來源:水利天下公眾號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基‬,濤濤江河‬孕育了中華民族,漫漫細雨滋養了中華文明。水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善治國者必先治水。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到走向偉大複興的新時代,大批水利‬專家立誌報國,潛心研究,為‬中國水‬利‬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的傑出代表當‬選‬為‬院‬士‬。

圖片院士是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製度始於1955年(1994年改稱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製度始於1994年。據不‬專‬業‬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初,水利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29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71人‬‬‬(‬張光鬥, 嚴愷、張宗祜、潘家錚等‬4位‬專家為‬雙‬院‬士‬),現進行分期介紹。



本期人物:潘家錚院士



圖片
潘家錚院士

潘家錚院士是我國水利水電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奠基人、土木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傾其一生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建設、科研和管理做出光輝貢獻。

他一生與江河朝夕相伴,主持和指導設計了數十座大中型水電工程,創造了多個在中國乃至世界188体育官网app 史上都極具裏程碑意義的“中國第一”。他著作等身、建樹豐厚、學術造詣極深,享有崇高的聲譽和威望,即使在耄耋之年仍然為中國水利水電事業奔忙,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汗水、智慧和忠誠灑向祖國的江河山川。

1955年至1977年,潘家錚在華東院工作。這22年間先後擔任組長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等職務,主持和參與設計了新安江、錦屏等一大批水利水電工程,逐步形成獨特的設計思想。

潘家錚院士是華東院的驕傲,更是現代中國水電的一麵旗幟,時刻指引我們以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熱愛事業的奉獻精神、矢誌報國的偉大情懷,為我國工程科技進步和國家繁榮發展不懈奮鬥!

           

中國水電事業的脊梁



1927年11月,潘家錚出生於浙江紹興,少年接受良好的傳統文化熏陶,青年飽經戰火紛擾,在顛沛流離中艱難求學。
圖片
20世紀50年代,潘家錚與夫人合影
1950年8月,他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在燃料工業部錢塘江水電勘測處工作,參與黃壇口水電站勘測設計。
1955年至1977年,調華東院(前身上海院)任工程師、設計總工程師,先後主持新安江、錦屏等多項工程的設計工作。
1978年,調水電總院曆任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直至1985年調任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
此後,潘家錚一直持續關心華東院的發展。
圖片
潘家錚為華東院成立五十周年題詞

圖片
華東院西溪院區內的潘家錚院士銅像
1957年,潘家錚作為新安江水電站主要設計負責人,帶領華東院設計人員常駐工地、深入現場,設計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自製設備、自主施工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為新中國水電事業樹立了第一座豐碑。
周恩來總理在1959年4月視察電站工地時,曾親筆寫下“為我國第一座自己設計和自製設備的大型水力發電站的勝利建設而歡呼!”的題詞,高度評價了電站的建設成就。
圖片
潘家錚(右一)在新安江水電站時期

圖片
建設中的新安江水電站

圖片
新安江水電站圖紙

在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中,潘家錚創造性地將實體重力壩改為寬縫重力壩,不僅首創抽排措施降低壩基揚壓力,而且大大減少了壩體工程量,縮短了工期。也正是新安江工程的成功實踐,為20世紀60~80年代我國多座寬縫重力壩的建成奠定基礎,寬縫重力壩已發展成為國內廣泛采用的一種壩型。通過半個世紀的實踐,新安江水電站已被公認為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楷模工程。
在電站運行的半個多世紀中,這些創造性的設計極大地方便了大壩的監測維護。
圖片
如今的新安江水電站

魂縈夢繞四十載

氣壯山河錦屏情



潘家錚是新中國第一代水電人,也是華東院第一代錦屏人。
1965年初夏,正值新安江畔草長鶯飛、百花盛開,為了響應國家“開發雅礱江、建設大三線”的號召,潘家錚從新安江直接來到了荒涼的錦屏山,並任錦屏水電指揮部勘測設計辦公室副主任,帶領華東院700餘人在西部深山峽穀裏展開了一場特殊的戰鬥,在華東院曆史上留下了難忘的一頁。
在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裏,華東院全部技術骨幹都投入到錦屏工程,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形成了“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錦屏精神。
圖片
潘家錚(一排左二)與設代組的同事們
作為最早“爬”進錦屏的人,潘家錚說,“我對中國的大江大河都有感情,但對雅礱江可以說是‘魂縈夢繞’,做夢都要夢到它。”
一個為他帶路的牧羊男孩問他為什麼會來這裏,他興衝衝地說,“我們是來修電站的,等明年下遊的炮聲一響,你就來當工人吧!”然而錦屏工程並沒有預想的順利,由於多方麵原因,工程一直沒有上馬。


潘家錚在錦屏

1970年,潘家錚帶隊重返雅礱江,一踏上這片“故土”,想到那個牧羊男孩,想到曾經的“食言”,他竟激動得跪下來親吻土地。錦屏工程上馬後,潘家錚曾動情的說:“條件這麼好的工程不能上馬,我死不瞑目!”
1991年,為了記錄錦屏工程查勘中的感人事跡,華東院黨委組織編寫了《兩代人的足跡——錦屏工程查勘紀實》,潘家錚特意為該書題詞“淳樸的語言,無私的奉獻、與天奮鬥的記錄、氣壯山河的畫卷”。


《兩代人的足跡》與潘家錚題詞

2012年,華東院第三代錦屏人在前輩工作的基礎上,在潘家錚作為審查與立項評估專家組長的直接指導與支持下,設計建成了世界埋深最大的錦屏二級水電站,幾代水電人的“錦屏夢”終於得以實現。總裝機規模480萬千瓦的錦屏二級水電站,現如今正為祖國大地源源不斷地輸送著清潔能源。
圖片
世界埋深最大的錦屏二級水電站地下廠房

“金沙寶藏開工日

公祭無忘告逝翁”


作為華東院白鶴灘項目院士顧問組的組長,潘家錚院士與多位院士一起,對白鶴灘水電站的勘測設計科研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懷幫助和大量悉心指導。2009年6月,潘家錚院士最後一次參加華東院白鶴灘水電站項目院士顧問組會議,他聽取了白鶴灘水電站樞紐布置研究、大壩混凝土骨料料源及混凝土性能研究等專題彙報。在討論白鶴灘拱壩無壓泄洪洞方案時,他高興地說:“雖然洞子長了點,但是好得很,我特別的喜歡”。
一直到80多歲,潘家錚依然工作在我國水電事業的前線上。
圖片
潘家錚在水口水電站

圖片
2004年,潘家錚院士在華東院指導工作
新世紀初,潘家錚年屆古稀。當時三峽工程勝利在握,金沙江、雅礱江等大水電群尚無啟動消息。深怕自己等不到這一天的潘家錚借用陸遊的詩句寄語中國水電事業:“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西電未輸東,金沙寶藏開工日,公祭無忘告逝翁。”
2006年,為實現白鶴灘工程可行性研究“水平一流、技術創新”的工作目標,華東院成立了白鶴灘水電站項目院士顧問組,潘家錚親自擔任組長。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病魔纏身,但他始終堅持實地考察,身體力行。
圖片
2006年白鶴灘水電站項目院士顧問組水電站壩址選擇
暨柱狀節理玄武岩工程適應性研究專題會議
2009年的白鶴灘院士顧問組會議上,已經82歲的潘家錚深情地說,“希望華東院的設計人員在白鶴灘水電站設計中有所發展、有所深化、有所創新、有所特色,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結合這座宏偉工程的建設,把我國的水電技術向前推進一步”。
2012年7月13日12:01分,潘家錚院士與世長辭,中國水電事業永遠失去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偉大科學家。
九年後的2021年6月28日,在華東院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李克強總理做出批示。電站多項技術指標位居世界前列,代表了目前世界188体育官网app 的最高水平,對我國巨型電站勘測設計、建設施工、建設管理、裝備製造升級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成為對潘家錚院士最好的告慰。
圖片
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

安全衛士 情係工程



2008年“5.12”汶川地震時,潘家錚因病剛剛接受了手術,術後他最關注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地震災情,是災區的水電站,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水電事業。潘家錚是國內最早意識並關注這些問題的領導與專家,他早在1985年便極力倡導成立了我國水電站大壩安全監察中心,將水電站工程的運營安全較早地納入到係統、專業的監管之下,實現了我國被監管水電站大壩的運營安全。
1985年11月,經原水利電力部批準,成立了水利電力部水電站大壩安全監察中心,在華東院設置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大壩中心的業務工作,並依靠全院技術力量作後盾,開展大壩安全監察工作。大壩中心成立以後,受到潘家錚院士的眾多指點和幫助,始終認真履行工作職責,不敢有一絲怠慢。
“汶川地震後我對西南地區建設高壩的信心更強”,潘家錚說。
2008年,華東院作為重要理事單位在潘家錚的母校浙江大學支持建立了“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引導和激勵廣大水電企業單位和工作者傳承、弘揚潘家錚“忠誠敬業、求實創新”的精神。作為中國水電行業第一個以院士命名,麵向水電行業工程實踐的最高獎勵基金,它也時刻提醒著廣大水電工作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從新安江、烏溪江、流溪河、到長江、黃河、雅礱江、耒水、紅水河、再到金沙江、瀾滄江……踏浪江河,築壩安瀾,潘家錚院士用一個甲子,書寫著科學家與江河對話的“傳奇”。
圖片
潘家錚院士生平著作
2012年6月,潘家錚因功勳卓著,被授予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這個多次空缺的獎項終於花落有人,但他卻因病未能出席頒獎大會,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前往醫院將獲獎證書送到了潘家錚的手中。
“您對新中國的水電設計、建設、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劉延東說,“您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獲得這個獎當之無愧”。
潘家錚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辛勞一生的奉獻精神,必將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作為中國水電水利事業的重要奠基人,潘家錚的名字將永遠鐫刻在曆史的豐碑上,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