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科學家精神

【傑出工程師】張春生:三十九載赤子心 融入祖國水電夢——國家“傑出工程師獎”獲得者專題報道(三)

2025-01-10     新聞來源:華東院 作者:梁穎

張春生,1964年生,中共黨員,中國電建集團首席科學家、首席技術專家,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第四屆“傑出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0多年來負責完成了國內外22座大型水電站的設計科研工作,主持設計建成世界第二大白鶴灘水電站、世界埋深最大的錦屏二級水電站和以天荒坪為代表的十餘座抽水蓄能電站,為國家能源戰略實施提供了重要工程支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全國工程設計金獎1項、銀獎3項。獲全國創新爭先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特級專家等榮譽稱號。2004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24年入選國資委百千萬計劃-頂尖人才。

2021年6月28日,坐落於金沙江的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安全準點投產發電,這座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驚豔亮相在世人眼前。即使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有著十足的把握,但在宣布首批機組安全準點發電的那一瞬間,身為白鶴灘水電站設計項目經理、技術總負責人的張春生,深深地感慨:“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終於盼來了這一天!”

我國首批大型抽水蓄能電站、世界埋深最大水電站、世界技術難度最高水電站……一座座被載入水電史冊的“大國重器”,見證了我國水電設計建設從跟跑、並跑到全麵領跑的發展曆史,也承載著水電人張春生的赤子之心。

“現場即戰場,戰士永遠不能脫離戰場”

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抽水蓄能建設技術已漸趨成熟,我國卻仍是一片空白。年僅三十一歲的張春生作為項目副設總、現場設代處負責人全麵參與了我國首批、當期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天荒坪電站的設計和重大技術問題研究。

在工程現場這個大學堂中,水工結構出身的他,不僅決策處理現場大大小小的土建專業問題,一有時間他還跑現場與地質人員做素描,參加機電專業的技術討論,與施工單位研討施工方案,當時,從天荒坪回到杭州的家僅僅隻有2-3小時車程,可他常常一待就是2-3個月。“很多技術問題隻有在現場親眼看到才能提出最合理的解決方案,現場即戰場,戰士永遠不能脫離戰場”。

正當工程建設順利推進時,1996年3月29日清晨7:30,巨大的轟鳴聲讓他以及所有現場技術人員的心都揪了起來,工地下庫區大溪河道左岸發生滑坡,近30萬方的泥沙、石塊卷裹著毛竹、樹木,先後兩次從山坡滑衝至大溪河床,塌落體猶如脫韁的野馬,又將河床堆積物推向對岸邊坡,整個塌落體像一堵密不透風的壩體橫擋河道,河道水位快速升高,大水直接進入到開挖接近尾聲的地下廠房硐室。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嚴峻考驗,張春生作為現場設計負責人,盡管口頭上一直安慰大家“要頂住”“不著急”,但就像是看到自己精心嗬護的孩子遭遇危險一樣,年輕的張春生背地裏多次急得淚水在眼眶裏直打轉。但無論心裏再急,張春生仍是撐著鎮定冷靜下來,帶領現場團隊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後,迅速給出了防洪搶險初步方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終安全排除險情,繈褓中的“天荒坪”也終於轉危為安。那幾日,他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緒難平,在日記上重重地落筆道:“千頭萬緒,不能一一說來。”寥寥數語,一筆帶過了永生難忘的幾天。

以天荒坪電站為起點,張春生先後主持參與了泰安、桐柏等十餘個抽蓄工程建設和研究,帶領設計團隊紮根工程一線,突破了抽水蓄能電站特有的水庫防滲、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成庫與築壩技術、高壓水道設計、特高轉速機組基礎抗振等難題,推動了我國抽水蓄能技術從起步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正是在張春生等國內一大批水電專家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的努力下,我國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為電力係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和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提供了保障。

“解決問題是工程師的天職,再難也不能退縮”

四川深山中的雅礱江錦屏水電工程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就納入國家重點開發計劃。潘家錚院士曾說“條件這麼好的工程不能上馬,我死不瞑目”。但由於超高地應力、強烈岩爆、高壓突湧水等一係列長期難以逾越的技術障礙,工程前期論證工作曾三度中斷。

作為設計負責人,自98年起,張春生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全麵主持錦屏二級水電站關鍵技術研究工作,義無反顧地挑起了水電人圓夢錦屏的曆史重任。

錦屏二級工程要在2000多米埋深的山體裏挖掘7條各長17公裏的隧洞,其所麵臨的高地應力在國內外均屬罕見,隧洞掌子麵隨時可能發生強岩爆,每一次進洞查勘都是一場與死神的對賭。在一次進洞查勘掌子麵開挖情況時,張春生和同事們剛走向另一側掌子麵,一聲巨響就緊跟著腳後跟傳來,幾秒鍾前站過的地方已被崩塌的岩石厚厚覆蓋!讓人心頭發怵。至今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張春生仍然心有餘悸。他總說“作為一名工程師,提出最優的設計方案和解決現場實際工程問題是我們的天職,再難都不能退縮。”

2009年,錦屏輔助洞發生突湧水,洞內積水迅速上升,水溫冰冷徹骨。為第一時間查明險情,張春生打頭陣,帶領著幾位技術人員,腰上係著繩索,頭頂著探照燈,手裏拄著竹竿,背上幾瓶水幾個包子,就一頭紮進了伸手不見五指的隧洞,在齊腰深的水中摸索著前行,他們邊查勘、邊商量搶險措施,一待就是一整天。晚上則挑燈夜戰,帶領團隊分析對策,討論方案,經過不懈的技術攻關,成功實現了地下水封堵,保證了工程的施工安全。

在錦屏,張春生既是前方“指揮”,又是後方“保障”,每次遇到問題,他肯定在現場。“既然我們承擔了工程設計工作,就要對每一環節負責到底。”張春生說。

麵對錦屏的一項又一項世界級難題,張春生帶領設計團隊在極其惡劣艱苦的建設條件下,相繼突破了超高地應力和強烈岩爆、高壓大流量地下突湧水、超長隧洞施工獨頭通風等一係列長期難以逾越的重大技術瓶頸,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為錦屏電站的順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推動我國深埋長隧洞建設技術邁上新台階,成功將三代水電人的夢想變為現實。 

厚積薄發 鑄就新時代大國重器

作為世界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多項技術指標遠超既有規範和工程實踐範疇,是新時代我國188体育官网app 技術厚積薄發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國水電領域的全球名片。麵對複雜的問題,項目經理兼技術總負責人的張春生靠著數十年積累的深厚理論和實踐基礎,總能抽絲剝繭,抓住核心,統籌協調各方把複雜問題順利解決。

2018年元旦,張春生接到施工現場打來的緊急電話,“右岸地下廠房南端到調壓井範圍的圍岩變形量突然增大,岩石開裂、混凝土鼓脹,一部分錨杆拉斷。”張春生明顯聽出電話那頭充滿了緊張和焦急。

白鶴灘地下廠房是16台百萬千瓦機組的“心房”,世界規模最大地下廠房硐室群一直是工程建設的難點,整個洞群有沒有問題?機組安全能不能保障?會不會……,後果不堪設想!緊張的氣息彌漫著整個白鶴灘工程現場,就當所有人六神無主時,“馬上向張總彙報,他一定有辦法”。在長達三個小時的彙報溝通後,張春生憑借深厚的工程實踐經驗,說出了至今令所有技術人員無不感歎的一句話“看來它終於來了,我終於放心了,按照目前的情況,總體可控,比我預期的情況要好很多,大家不用擔心”。

早在廠房開挖之初,張春生曾預判無論前期準備工作多麼充分,這麼巨大規模的地下廠房開挖肯定會有一些地方成為應力釋放的“出口”。所以在廠房開始開挖後,他一直懸著一顆心,也在不斷設想各種釋放的情形,隻希望這個過程發生在早期,也希望不要太劇烈,希望不要造成太大損失。

“這些設想我一直藏在心裏不敢跟任何人說,因為我們能做的都做了,擔心他們會有心理負擔”張春生說。

短短幾句話背後卻是數年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字字具有千鈞力量。

在進一步排查後,事實證明,廠房發生的情況與張春生的判斷如出一轍。水電界的一句老話“搖頭容易點頭難”。白鶴灘工程建設過程中,在一次次麵對危急時刻和重大技術決策時,張春生以多年來積澱的紮實技術功底和敢於擔當的氣魄,敲定了解決方案,保障項目建設順利推進,當初的解決方案也經過了時間的重重考驗,向世人證明了它的科學性。

白鶴灘的地質情況複雜程度,堪稱舉世罕見。壩基柱狀節理玄武岩發育,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上建高拱壩,更是世界首例。“當時我們請外國專家來,他們直搖頭,多次質疑中國沒有能力在白鶴灘建設高拱壩、大水庫。但你看,我們現在還不是幹下來了。隻要我們橫下一條心,不怕下苦功夫,還有中國人啃不下的硬骨頭?”為了啃下硬骨頭,張春生帶領技術人員無數次登上高陡的懸崖進行踏勘、蹚過湍急金沙江進行測繪、鑽進狹小的探洞進行模擬試驗,默默奉獻著數十年青春。在技術人員的努力和眾多院士專家幫助下,最終,白鶴灘攻克了世界最難特高拱壩、最大地下電站、最大水電機組等世界級核心科技難題16個,形成127項關鍵技術突破,實現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大邁步,真正將核心技術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三十年來,作為水電工程一線實戰曆練出的工程師,張春生主持設計完成了白鶴灘、錦屏二級、天荒坪等22座大型水電工程,引領了設計建設技術發展,進一步推動了水電工程整體技術躍升,為我國重大工程建設和水電科技全方位走在世界前列作出了重要貢獻。

曆史的洪流奔湧向前,時間帶來了改變,但卻亦有不變。變的是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不變的是祖國勢不可擋的發展腳步;變的是眼角的皺紋和鬢間的白發,不變的是那顆純粹而熱忱的赤子之心。回首往昔,張春生說:“何其有幸,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能夠把人生最精華的三十多年融入國家大發展,是我作為水電人的無上光榮。”

張春生在白鶴灘水電站現場工作

張春生帶領專家查看錦屏二級水電站輔助洞洞內出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