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科學家精神

共和國百位水利院士 | ​水利泰鬥、兩院院士嚴愷

2024-12-01     新聞來源:薛國強 水利天下

前言:水是生命之源‬,萬物之基‬,濤濤江河‬孕育了中華民族,漫漫細雨滋養了中華文明。水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善治國者必先治水。從新中國建立之初,到走向偉大複興的新時代,大批水利‬專家立誌報國,潛心研究,為‬中國水‬利‬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的傑出代表當‬選‬為‬院‬士‬。

圖片

院士是學術界最高榮譽稱號。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製度始於1955年(1994年改稱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製度始於1994年。據不‬專‬業‬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初,水利學科中國科學院院士29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71人‬‬‬(‬張光鬥, 嚴愷、張宗祜、潘家錚等‬4位‬專家為‬雙‬院‬士‬),現進行分期介紹。

本期人物:嚴愷院士

嚴愷(1912年8月10日—2006年5月7日),出生於北京。水利學家、海岸工程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學社。

嚴愷祖籍福建閩侯,其父嚴文炳在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任數學教授。嚴愷幼年時父母雙去,由二哥扶養,在北京上小學未完,轉到浙江寧波繼續讀小學。小學畢業後,先後就讀於寧波四明中學、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他在二哥的鼓勵和支持下,初中沒有畢業就考高中,高中沒畢業又考大學。就這樣,在他17歲那年,即1929年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土木係。在大學期間,開始時有些吃力,經過努力,很快就趕上了。4年成績不斷上升,畢業那年已躍居年級榜首。

畢業後,嚴愷先去滬寧、滬杭甬鐵路局當實習員,不久轉到湖北省會工程處任工程員。在那裏,他參加了城市建設工作,其中包括下水道規劃設計、道路和碼頭建設以及城市防汛工作。他為當地設計了一座結構形式新穎的鋼筋混凝土鋼架橋,這種結構是國內首次采用。

1935年夏,適逢中央研究院選拔一名土木工程方麵的技術人員到荷蘭公費留學(當時荷蘭在水利和海港建設方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他考試成績優異,深得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丁文江先生的賞識,中選。不久赴荷蘭,在代爾夫特科技大學攻讀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嚴愷學習勤奮刻苦,深得學校讚賞。根據他在唐山工學院的優秀學習成績和在代爾夫特科技大學分級測驗的結果,被學校免去兩年的預備階段和兩年候選階段的學習,直接進入工程師階段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他還多次到代爾夫特水力試驗所和工程現場實習,獲得了豐富的實際知識與工程經驗。經過兩年多的刻苦學習,1938年7月,獲荷蘭土木工程師學位。

嚴愷在大學時已通曉英語,到荷蘭3個月就能聽和記教師用荷蘭語講述的課程。1936年,他利用暑假在柏林大學學習德語,兩個月就同時讀完了初級和中級班,並以優異成績通過最後考試。中級班考了第一名,初級班名列第二。1938年10月,離歐回國前,他在法國逗留1個月,學習法語,掌握了閱讀科技資料和簡單會話的能力。這些都給他後來的學習和工作帶來很大方便。

1938年11月,他從歐洲回到了水深火熱的祖國,在雲南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任工程師,從事當地農田水利建設。一年多時間裏,他跑遍了雲南省,對幾乎所有可供開發的工程項目進行現場勘查。雲南省彌勒縣的竹園壩引水灌溉工程是他從事的第一項灌溉工程建設,為當地農業帶來很大利益。

1940年初,嚴愷離開雲南省到重慶,受聘為因抗戰內遷的中央大學水利係教授,接著又被行政院水利委員會聘為水利講座。他在那裏度過了幾年教書生涯。由於他對蔣介石兼任校長不滿,一怒之下,放棄了月薪600元法幣的中央大學講座的位置,於1943年10月離開重慶,到西安任黃河水利委員會技正兼設計主任,參加治理黃河工作。他在一年半時間內完成了“寶雞峽水電站”、“渭河治理”、“黃河下遊治理”等重要規劃設計項目。1945年3月,他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寧夏工程總隊總隊長,率領近百名工程技術人員對寧夏地區黃河流域進行綜合地形測量和水文測驗,提出整個灌區的改建和發展規劃,編製了《寧夏河東河西兩區灌溉工程計劃綱要》。1946年10月,他回到黃河水利委員會擔任研究室主任,研究根治黃河的綜合計劃,同時還兼任河南大學水利係主任、教授。

1948年2月,他轉到上海,被聘為交通大學水利係教授,同時由上海市公用局聘為海港講座。此外,他還擔任過上海港規劃和錢塘江口治理的顧問工作,在錢塘江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斜坡式海塘,突破傳統的直牆式海塘,抗湧潮效果良好,至今屹立於杭州灣北岸。

圖片

1952年,他到南京,負責籌建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他一抓師資隊伍建設;二抓新校址建設;三抓校風建設。他曆任華東水利學院、河海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他還長期擔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後改研究院)所長、名譽院長,擴大、創建了河道港口、土工、材料結構等新研究室(後改研究所),該所承擔和完成了國家、部門、地方大量重要研究任務,包括很多攻關項目和關鍵課題,為國家的工程建設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1955年,他兼任一年江蘇水利廳廳長。

圖片

嚴愷是一位熱忱的教育家,他從事教育工作60年,為國家培養了眾多水利科技人才。河海大學是全國第一個海岸工程學科博士點,嚴愷也是這門學科全國第一位博士生導師。他常常把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同科研工作密切結合起來,使培養人才和學科發展相互促進。

圖片

嚴愷致力於我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帶的綜合開發利用,包括海岸防護、河口整治與海港建設。他從事河流和海岸泥沙問題的研究,在細顆粒泥沙運動機理方麵取得重大進展。他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基礎。他在研究天津塘沽新港回淤難題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天津新港回淤問題》一文中,闡明了泥沙來源和泥沙輸移、沉降的規律,找到了減少回淤的主要措施,為新港的擴建打下了基礎,在工程上和經濟上都很有價值。這篇論文總結了典型的淤泥質潮灘上港口泥沙淤積的問題。天津塘沽新港是世界上水域麵積最大的人工港,建在坡度小於千分之一的平坦潮灘上,泥沙顆粒很細,中值粒徑為5微米,潮汐和波浪都較強,港口每年淤積500萬立方米以上。港口回淤的泥沙需依靠疏浚來清除,才能維護其功能。泥沙主要來自外海淺灘,是由黃河口輸送來的泥沙多年塑造而成。但是,港口南側海河口每年有600萬立方米泥沙入海並堆積在淺灘上,成為泥沙的重要來源。北方薊運河、灤河的泥沙影響不大。淺灘泥沙由波浪掀起後被漲潮流帶入港內,大部分泥沙集中回淤在港池與航道內。嚴愷認為,回淤泥沙與港口納潮量密切相關,減淤的主要措施是盡量減少港口內多餘的水域麵積,堵住北防波堤缺口,修複南、北防波堤合理斷麵,以及提高疏浚效率等,還應考慮延伸防波堤。此項研究成果為新港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也證明淤泥質岸灘仍可興建深水港,這對國內外建港都有指導意義。到2000年,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已超過9500萬噸,成為全國第二大港。

圖片

他主持長江口的治理工作,兩次率領工作組到廣東省,為珠江三角洲的全麵規劃和綜合治理進行了長時間的調查研究,提出了報告。他參加解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作的複雜科技問題以及三峽工程的研究論證工作。1973年,他率領中國赴美水利考察組,實地察看了田納西河及其他諸河流域治理工程,並參觀了幾個大學與研究單位。這次考察了解到美國近百年來水壩建設以及船閘的設計和其他一些水利方麵的經驗,對解決葛洲壩工程中發生的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直到此項水利樞紐建成,他始終擔任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顧問。

圖片

嚴愷長期參加三峽工程研究的谘詢、顧問工作。由於三峽工程事關重大,1986年,國務院要求原水利電力部廣泛組織各方麵專家從事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的重新論證工作。嚴愷擔任泥沙專家組顧問和生態環境專家組副組長。作為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受論證領導小組委托,在1988年8月,他主持了長江三峽工程“對中遊平原湖區影響”、“對河口影響”座談會和長江三峽以上地區“曆年來沙變化趨勢”討論會,對許多問題取得一致認識,使有些問題又深化一步,同時也明確了今後需研究的問題。這些都為這項宏偉工程的最後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圖片

1980—1988年,他擔任長江口及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成員兼科技組組長,提出了長江口南支北槽125米出海深水航道的整治方案。這項工程已於1998年正式開工。20世紀80年代,他還擔任全國海岸帶及海塗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成員兼技術指導組組長,這是一次包括氣象、水文、海水化學、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林業、生物、環境、土地利用、社會經濟等多學科(專業)的綜合性普查,經過7年多才完成。他負責製訂“調查簡明規程”,具體指導10多個專業組和各省、市、區的調查工作,走遍了沿海所有市縣,主持審查了十省、市、區綜合調查報告和主編全國綜合調查報告,並於1990年12月通過評審。這項成果獲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除上述工作外,他還參加了淮河治理、金沙江現場勘察與開發規劃;指導珠江三角洲規劃、西江航運規劃、閩江流域規劃;並對長江南京河段浦口岸坡坍塌防護工程、福建遭台風嚴重破壞的海堤修複工程等,提出重要的谘詢意見。他在水利和海洋科技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多次參加全國科學發展規劃和水利科學發展規劃的製訂工作。

圖片

由於在中國水利界和海岸工程界的威望,嚴愷曆任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劃第三、四屆政府間理事會副主席。1995年他被國際水利研究協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1996年獲首屆工程科技獎。1997年又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他還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