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新聞來源:中國工程院 知領
三峽工程號稱“全球一號水電工程”
有人形象地稱之為“科技博物館”、世界級難題“題庫”
有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世界之最”。
在解決這些科技難題的科研人員中,
有一位被稱為“工地院士”,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
鄭守仁(1940年1月30日~2020年7月24日),水利水電工程專家。
1993年起,鄭守仁主持三峽工程設計總成及現場勘測、科研工作,在三峽壩區一待就是20多年。
“作為一名水利人,能參與三峽工程是最大的幸福。隻要三峽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這裏堅守一天。”鄭守仁實現了諾言,兩次患癌仍堅守三峽工地,昏迷前夕仍奔走在水利工地……他的生命早已和三峽大壩融為一體。
在鄭守仁與水利工程結緣的一生中,對工程質量的精益求精,是他始終追求的原則,這都源於他兩次刻骨銘心的經曆。
(一)“搞水利工程跟水打交道,容不得任何的差池。”
鄭守仁的童年經受了淮河水患之苦,1948年冬,鄭守仁的家鄉修建了潤河集水利樞紐工程,然而,潤河集水利樞紐泄水閘在1954年泄洪時被衝毀,大片村莊和農田被淹沒。洪水退後,這座水閘被迫拆除。當時,年僅14歲的鄭守仁就立誌水利報國。
(二)“你不按照科學辦事,就會造成人命。這都是血的教訓。”
1963年,鄭守仁畢業後參與了烏江渡工程建設。“1971年4月烏江發大水,預報當天水位要超過導流洞頂,本來應該撤退,但為了搶工期,工地負責人就讓用木板擋水,結果水漲上來把導流洞淹了,造成施工人員傷亡事故。”鄭守仁回憶,幸運的是,鄭守仁被喊到洞進口上麵開會,逃過了一劫。
作為三峽工程設計的總工程師,鄭守仁始終堅持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工程負責、對曆史負責,把工程質量看得高於一切。1996年春節,左岸非溢流壩8號壩段進行基礎驗收。經過幾個來回,大年三十仍未達標。正月初一一大早,鄭守仁直奔現場,指出缺陷後對施工人員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三峽主體大壩基礎萬萬不能馬虎。”直到施工單位將缺陷處理妥當,他才同意驗收。
提起三峽工程的質量,鄭守仁相當自豪,“三峽工程穩定運行了十幾年,沒有出現過質量問題;大壩靠近壩基的最低一層廊道我們可以穿著布鞋進去,右岸大壩400多萬方水泥土沒有出現裂縫,潘家錚院士說是創造了奇跡。”
女兒出嫁的日子,鄭守仁沒能到現場送去祝福。父母生病的時日,鄭守仁也沒能守在塌前親自照料。但他的一生,卻與大壩、與水利緊緊地連在了一起,續寫著不變的忠誠於擔當。
從三峽工程開工到建成再到運行,鄭守仁都幾乎沒有離開過三峽。他和愛人把家就安在離三峽最近的地方:一套簡陋工房,一住就是27年。他患有肝病和高血壓,但為了更方便工作,他拒絕住院治療,家裏桌上擺滿了瓶瓶罐罐的藥。長期在工地過著簡樸的生活,超負荷的運轉,讓鄭守仁積勞成疾,2005年和2015年,鄭守仁先後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和原發性肝癌等多項疾病。
三峽工程建成投運後,鄭守仁仍抱病堅守三峽工地,日複一日、爭分奪秒地整理總結三峽工程有關資料。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鄭守仁最掛念不下的依然是三峽工程建設運營的資料整理,他呢喃著,“一定要用盡生命最後的力量把三峽工程的資料總結好,這裏有些是經驗,有些是教訓,要吸取教訓,給後人借鑒”。最終,230萬字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築物設計及施工技術》由長江出版社於2018年出版。
2020年7月24日,鄭守仁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1歲。他的生命早已與三峽融為一體,他的貢獻必將被長久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