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1 新聞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2025年1月1日出版的第1期《求是》雜誌將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
文章強調,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
文章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堅持問題導向,圍繞解決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麵深化改革,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我們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戰略上不斷完善,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製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文章指出,黨的領導直接關係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鬥目標行穩致遠。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黨的領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文章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第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第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第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文章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
文章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係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一係列重大關係。一是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關係,二是戰略與策略的關係,三是守正與創新的關係,四是效率與公平的關係,五是活力與秩序的關係,六是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的關係。
文章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行偉大鬥爭。曆史反複證明,以鬥爭求安全則安全存,以軟弱退讓求安全則安全亡;以鬥爭謀發展則發展興,以軟弱退讓謀發展則發展衰。要保持戰略清醒,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到胸中有數。要保持戰略自信,增強鬥爭的底氣。要保持戰略主動,增強鬥爭本領。
文章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長期任務,要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使我們的認識、政策、舉措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從而逐步進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自由王國”。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
習近平
黨中央決定舉辦這次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目的是促進高級幹部帶頭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而推動全黨全國人民把思想統一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
黨的二十大精神內容極為豐富,我在不同場合作過一些闡述、提了一係列學習貫徹要求。我認為,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所以,我今天就圍繞如何認識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講幾點意見。
2023年2月7日,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
具有5000多年文明曆史的中華民族,長期走在世界前列。明朝後期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錯失工業革命、科技革命機遇,中國在內部矛盾和西方現代化浪潮衝擊下逐漸走向衰落。1840年鴉片戰爭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為了擺脫落後挨打、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誌士苦苦求索,進行民族複興的各種嚐試,洋務運動試圖“師夷長技以製夷”,戊戌變法試圖通過改良來圖強,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試圖以資產階級共和國、振興實業等方案來實現現代化,但都以失敗告終。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曆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身上。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要實現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製度,確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當時,我國一窮二白,連日用的煤油、火柴、鐵釘都稱為洋油、洋火、洋釘。為盡快改變這種落後狀況,我們黨進行了艱辛探索,提出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經過實施幾個五年計劃,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特別是取得了“兩彈一星”等國防尖端科技突破,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如何縮小我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上的巨大差距,如何趕上時代、加快實現現代化?我們黨一開始就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並沒有像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亦步亦趨地跟在西方國家後麵簡單模仿,而是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創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曆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麵小康的曆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製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2024年12月19日晚,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文藝晚會在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觀看演出。晚會最後,習近平同全場觀眾一起高唱《歌唱祖國》。 新華社記者 丁林/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堅持問題導向,圍繞解決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全麵深化改革,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0年來,我們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創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係,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我們在戰略上不斷完善,作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一係列重大戰略,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戰略支撐。我們在實踐上不斷豐富,推進一係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係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係列標誌性成果,特別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製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曆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為什麼要強調黨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地位?這是因為,黨的領導直接關係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
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是別的什麼現代化。我們黨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不斷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內涵,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推進。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科學指引。我們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製度、基本製度、重要製度等在內的一整套製度體係,為中國式現代化穩步前行提供堅強製度保證。我們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可以說,隻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否則,中國式現代化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
2024年10月17日至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這是17日下午,習近平在合肥濱湖科學城察看安徽省重大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鬥目標行穩致遠。我們黨始終堅守初心使命,矢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堅持把遠大理想和階段性目標統一起來,一旦確定目標,就咬定青山不放鬆,接續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都是循序漸進、一以貫之的,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在總結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實踐成就和經驗基礎上,黨的二十大更加清晰擘畫了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目標要求,科學描繪了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宏偉藍圖。從這些曆史進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奮鬥目標,一代一代地接力推進,並不斷取得舉世矚目、彪炳史冊的輝煌業績。
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以偉大曆史主動精神不斷變革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麵,不斷推進各領域體製改革,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製機製,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麵深化改革,突出問題導向,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麵對新矛盾新挑戰,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麵體製機製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係統集成、全麵深化,許多領域實現曆史性變革、係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
黨的領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彙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注重把準人民脈搏、回應人民關切、體現人民願望、增進人民福祉,努力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我們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我們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以主人翁精神滿懷熱忱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來。我們黨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願景激勵人、鼓舞人、感召人,有效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和諧,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鬥,凝聚起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偉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康莊大道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曆史傳統、社會製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定的。國情不同,現代化途徑也會不同。實踐證明,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麵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麵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康莊大道並不等於一馬平川。要把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麵的中國特色變為成功實踐,把鮮明特色變成獨特優勢,需要付出艱巨努力。
第一,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人口規模不同,現代化的任務就不同,其艱巨性、複雜性就不同,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現在,全球進入現代化的國家也就20多個,總人口10億左右。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將極大地改變現代化的世界版圖。這是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現代化,也是難度最大的現代化。
超大規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超大規模市場,也帶來一係列難題和挑戰。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首先要考慮人口基數問題,考慮我國城鄉區域發展水平差異大等實際,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因循守舊,要保持曆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
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誌。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一些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曾接近發達國家的門檻,卻掉進了“中等收入陷阱”,長期陷於停滯狀態,甚至嚴重倒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解決好兩極分化、階層固化等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進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打贏脫貧攻堅戰,使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製度安排、政策舉措。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著力解決好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民生問題,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製度體係,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製,依法引導和規範資本健康發展,逐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任務,必須久久為功,咬定青山不放鬆,不斷取得新進展。
第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西方早期的現代化,一邊是財富的積累,一邊是信仰缺失、物欲橫流。今天,西方國家日漸陷入困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無法遏製資本貪婪的本性,無法解決物質主義膨脹、精神貧乏等痼疾。
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協調、相互促進,讓全體人民始終擁有團結奮鬥的思想基礎、開拓進取的主動精神、健康向上的價值追求。要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第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大都經曆了對自然資源肆意掠奪和生態環境惡性破壞的階段,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往往造成環境汙染、資源枯竭等嚴重問題。我國人均能源資源稟賦嚴重不足,加快發展麵臨更多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這決定了我國不可能走西方現代化的老路。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第五,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堅持和平發展,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充滿戰爭、販奴、殖民、掠奪等血腥罪惡,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重苦難。中華民族經曆了西方列強侵略、淩辱的悲慘曆史,深知和平的寶貴,決不可能重複西方國家的老路。
2024年9月5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這是開幕式前,習近平同出席峰會的外方領導人集體合影。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攝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體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創造發展壯大自己,通過激發內生動力與和平利用外部資源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國家發展,不以任何形式壓迫其他民族、掠奪他國資源財富,而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我們要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係改革和建設,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曆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複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四、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
中國式現代化為全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模式。由於世界現代化進程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的,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也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似乎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實際上,世界文明是多樣的,世界上既不存在定於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製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超越。資本主義文明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剝削製度基礎上的,它無法克服和消除文明下的野蠻本性。從根本上講,生產資料私有製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製度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盡管資本主義製度和西方現代化模式也在不斷演變,但其骨子裏的資本至上、弱肉強食、兩極分化、霸道強權的本性沒有任何改變,其弊端愈益明顯。中國式現代化中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曆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