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鬥 ——紀念宋慶齡同誌誕辰130周年
2023-02-01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同誌誕辰130周年。宋慶齡同誌是舉世聞名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是傑出的國際社會活動家,是保衛世界和平事業久經考驗的前驅,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她偉大光榮的一生中,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作出了卓越貢獻。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國之瑰寶,永遠受到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景仰和懷念。
一、“永遠和黨在一起”——堅守理想信念,堅定不移與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幹在一起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曆經百年奮鬥,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確道路。在艱苦的革命鬥爭歲月中,宋慶齡同誌堅定地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並肩戰鬥,作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1949年北平解放後,黨中央邀請宋慶齡同誌共商建國大業,她欣然離滬北上。她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講話時指出:“我們達到今天的曆史地位,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唯一擁有人民大眾力量的政黨。”新中國成立後,宋慶齡同誌以極大的政治熱情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各項事業。1958年,她在中國福利會成立2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的《永遠和黨在一起》的重要講話中表示:“中國福利會從創立的那天起,就和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將來也是這樣。”這同樣是她個人堅定理想信念的鮮明宣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她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把自己晚年的全部精力奉獻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宋慶齡同誌一生曾多次表達想加入中國共產黨。1981年5月,她在病危中,再次提出入黨請求,中央政治局召開緊急會議,一致決定,接受其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實現了她長久以來的夙願。5月1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八次會議作出決定,授予宋慶齡同誌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榮譽稱號。這是宋慶齡同誌的光榮,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光榮。
二、“憲法更將保證把我們國家建成為一個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為新中國首部憲法和現行憲法的製定殫精竭慮
製定和實施憲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辛探索和實踐,成功在中華大地上製定和實施具有鮮明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真正意義上的人民憲法,在世界製憲史和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上都具有開創性意義。宋慶齡同誌是我國憲法製定工作的重要領導者和參與者。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她同與會代表一道表決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部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重要文獻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決定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宋慶齡同誌擔任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為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製定付出了巨大心血。她積極參與憲法草案的起草工作,閱讀並研究中外有關製憲的書籍和文件,即使遭遇骨折之痛,幾個月裏也一直參與憲法草案的討論和修改工作,每天用大量時間看文件材料。1954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憲法草案和《關於公布憲法草案的決議》。宋慶齡同誌在會上帶頭發言,表示衷心擁護這部憲法草案。她說:“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力量能夠通過和平的道路消滅一切剝削和貧困。而憲法更將保證把我們國家建成為一個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憲法草案初稿在幾個月中,曾經過八千餘人的討論和修改,並將要再經過全國人民的學習和討論。這是充分發揚了民主製度。況且每一字句都經過千錘百煉、每一條文都通過事實考驗,我們的憲法將成為每一個公民自己的公約般的條文”。1980年8月至9月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出《關於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決議》,通過憲法修改委員會名單。宋慶齡同誌擔任憲法修改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參與領導現行憲法製定工作,貢獻了寶貴智慧。
三、“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從未享受過像今天這樣的政權”——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作出重要貢獻
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是我國的政體,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製度載體。宋慶齡同誌為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的建立、完善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1953年 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二十二次會議,她參與審議並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及地方各級人大選舉法》,會議還決定成立中央選舉委員會,宋慶齡為選舉委員會委員。在中央選舉委員會的領導和組織下,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規模空前的民主選舉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並自下而上逐級召開了人民代表大會,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標誌著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來。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國務院組織法》等一係列重要法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劉少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根據毛澤東的提名,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1955年,她在《第一個五年》一文中滿懷熱情地讚揚這一人民當家作主的全新政治製度,指出:“政治上,在整個國家裏,和平、秩序代替了戰爭和紊亂”,“一個普通的中國公民從未享受過像今天這樣的政權”。她先後當選第一屆、四屆和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第二屆、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她兩次當選國家副主席。在實踐中,她不斷深化對人民民主的思考和認識,提出“我們要有一個為大多數人所行使的民主。我們是要讓大多數人而不是僅僅少數人過比較好的生活。我們需要的是以生產資料公有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我們人民當前的目標就在於改善社會主義民主製度,使它更深刻、更廣泛”。這些,是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全國人大工作期間,宋慶齡同誌積極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為人大立法和監督做了大量工作。她先後參與審議和表決通過《農業合作社示範章程草案》《1956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要法律文件,有力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起步;參與審議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至第五個五年計劃、曆年政府工作報告、國家預算和決算、國民經濟計劃草案和國民經濟計劃的執行情況等重要文件,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一屆至五屆全國人大曆次會議上,她多次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和主席團常務主席以及大會執行主席,參與主持會議,為各項議程順利完成、會議圓滿舉行付出了大量心血。
宋慶齡同誌特別注重調查研究。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不久,她就先後視察上海國營第一棉紡廠、江蘇鬆江專區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等地,詳細調查工農業生產情況,訪問職工和農戶家庭,與群眾親切交談,並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發表了意見建議。她認為必須正確處理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關係,指出:“我們從事社會主義建設,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須跟著工業化的進展而相應地發展”。“應該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之上分清輕重緩急,根據可能的條件,來適當地解決人民的需要”。她的這些真知灼見,對於我們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四、“和平、進步、正義,這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呼聲”——為加強中國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合作鞠躬盡瘁
宋慶齡同誌是新中國傑出的外交家,她為維護世界和平和發揚進步文化,爭取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增進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好往來,進行了艱苦卓絕和富有成果的鬥爭,被國際上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
在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期間,宋慶齡同誌積極開展對外交往活動,做了大量開創性的外交工作,加強了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友誼。1955年12月至1956年2月,她訪問印度、緬甸和巴基斯坦,會見三國政要和各界人士,並在回國後向1956年3月舉行的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作出報告。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同誌高度讚揚她為開展國際友好活動所作的獨特貢獻,表示:“宋副委員長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傳統,反對殖民主義,主張獨立民主,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具有崇高的曆史地位。她到這些國家去,做了很好的工作,起了別人不能起的作用。今後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更多地開展國際友好活動。”1956年8月,她應邀訪問印度尼西亞,參加印度尼西亞國慶典禮,在廣大愛國華僑中引起巨大反響。
1957年,宋慶齡同誌隨同毛澤東主席訪問蘇聯,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出席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宣言簽字儀式。她還經常會見來訪的各國代表團,既有國家元首、議會領導人和軍政要員,也有世界和平組織、中外友協、婦女團體、各類進步機構和民間訪華團體負責人,還有國際友好人士和普通勞動者。1959年3月23日,她在為即將舉行的全國人大二屆一次會議所寫的文章中指出:“和平、進步、正義,這是中國向世界發出的呼聲”。1981年5月8日,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宋慶齡榮譽法學博士學位證書。鑒於她當時的病情,許多人都勸她在家裏接受學位。但宋慶齡同誌還是親自到人民大會堂出席儀式,她在答詞中說:“我接受這一學位,不是為了我個人,而是把它看作是你們對中國人民的尊敬和友誼的象征”。“同時,我也是把它看作是把中、加兩國人民連結在一起的悠久而牢固的友誼的象征”。這是宋慶齡同誌人生中最後一場外事活動,也是她最後一次公開露麵。直到今天,宋慶齡的名字不僅為海內外的華夏子孫所銘記,而且為眾多的國際友人所景仰。
宋慶齡同誌的一生,是胸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想,為中國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鬥的一生。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她為之奮鬥的偉大夢想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黨的二十大描繪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們緬懷宋慶齡同誌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績,就是要學習她執著的愛國主義熱忱和“永遠和黨在一起”的堅定信念,學習她心係人民、服務人民的偉大情懷,學習她無私無畏地為中國的獨立富強和人類進步事業拚搏鬥爭的堅韌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團結奮鬥!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