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終專稿 | 為人類發展進步彙聚文明力量
2022-12-28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我們從彼此古老文明中汲取智慧,共同弘揚'重和平、尚和諧、講信義、求真知'的文明真諦。”12月9日,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從文明發展的視角,倡導加強文明對話,共同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麵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中國不斷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為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提供中國方案。
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
今年9月,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為米爾濟約耶夫總統準備了一份特殊的國禮——中烏合作修複的希瓦古城曆史文化遺跡微縮模型。“我2013年訪問撒馬爾罕時啟動的希瓦古城曆史古跡保護修複項目已經圓滿竣工,讓希瓦這座古城更加絢爛奪目。”訪問前夕,習近平主席在烏媒體發表署名文章,專門提及古城修複項目。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一年來,習近平主席在一係列場合深刻闡述不同文明正確相處之道,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我們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
“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
…………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論調沉渣泛起。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出發,習近平主席以深邃睿智的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曆史之變,順應各國人民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共同願望,為破解時代難題、化解風險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提供了思想引領。
“以意識形態劃線,搞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隻會割裂世界,阻礙全球發展和人類進步。人類文明已經進入21世紀,冷戰思維早已過時。我們應該攜手努力,開辟合作共贏的新境界。”今年11月,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各國應該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別,隻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進步。
位於印度洋西岸的蒙巴薩,是肯尼亞發現中國古瓷最多的地方之一。一件件來自遙遠東方的精美瓷器承載著中非交往的珍貴曆史,也述說著中非人民世代友好的動人故事。今年1月,萬頃碧波之上,中企承建的蒙巴薩油碼頭項目順利竣工。時任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多次視察該項目。“我經常被問及為何肯中合作如此密切,我告訴他們,因為中國與我們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肯雅塔感慨道,“中國從不居高臨下地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這正是非中合作的獨特之處。”
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表示:“無論是中國的曆史文化傳統,還是當今中國日益開放、進步、發展的事實,都有力地回擊了'文明衝突論'和'國強必霸論'。”
“中國是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對自身的文化特質感到自豪,遵守國際準則,提倡互相尊重。”法國國際政治問題專家布魯諾·吉格表示,如果所有大國都能像中國一樣,世界將更和平。
搭建文化相知的橋梁,拉緊民心相親的紐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充分說明,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資源、人群,甚至於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得以進步的。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衝突論”。
大國尤其要作出表率,帶頭講平等、講合作、講誠信、講法治,展現大國的樣子。在習近平主席倡導下,中國近年來通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中法文明對話會、文明古國論壇等,為促進各國文明交流、共同發展搭建新的平台,為推進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凝聚更多共識,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
英國東亞委員會秘書長麥啟安表示,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有助於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平台。
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各種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實,為文明交流互鑒創造條件,為建設文明交融、美美與共的世界注入新動力——
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中方呼籲建立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加快互設文化中心,積極開展文化遺產對話,繼續推進婦女、智庫、媒體等領域交流;
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中方提出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媒體、廣電等領域合作,繼續辦好青年交流營、婦女論壇、民間友好論壇、傳統醫學論壇等品牌活動,支持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等民間機構發揮應有作用;
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中方提出包括“文明對話共同行動”在內的“八大共同行動”,以多方麵務實舉措增進中阿文明對話和治國理政經驗交流;
…………
“天下大同、協和萬邦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憧憬,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蘊含的文化淵源。”今年夏天,習近平主席複信馬耳他聖瑪格麗特中學“中國角”師生,麵對曆史和現實交織、希望和挑戰並存、人類命運休戚與共的世界,深刻闡釋中華文明蘊含的獨特價值。
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不斷吸納時代精華。
“學習彼此的語言,了解對方的曆史文化,將有助於促進兩國人民相知相親,也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習近平主席日前複信沙特中文學習者代表,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最新數據顯示,已有4個阿拉伯國家宣布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係,15個阿拉伯國家在當地開設中文院係,13個阿拉伯國家建有20所孔子學院、2個獨立孔子課堂。
搭建文化相知的橋梁,拉緊民心相親的紐帶。中國已與159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創辦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為推動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持續發揮重要作用。正如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所預言的,作為一直以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華文明將為未來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教授、中國問題專家皮埃爾·皮卡爾表示:“隨著交流互鑒的不斷深入,不同文明間能更好地相互理解並尊重彼此差異,由此衝破隔閡、加深友誼。因此,不同文明間的對話能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動力。”
勾勒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美好畫卷
“共同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為雙方合作和發展提供廣闊機遇,努力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各阿拉伯國家發展願景對接,實現互利共贏。”《首屆中阿峰會利雅得宣言》就持續合作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構建麵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達成高度共識。
2000多年前,陸上絲綢之路商旅絡繹,海上香料之路雲帆高張,中阿文明在亞洲大陸兩端相映生輝。中阿互通有無,碰撞思想,啟迪創新,把文明交流的成果傳播四海,書寫了東西交融、互學互鑒的曆史佳話。2000多年後,阿拉伯國家積極響應並率先加入共建“一帶一路”,阿爾及利亞嘉瑪大清真寺、卡塔爾盧塞爾球場、科威特中央銀行新總部大樓等一批重大項目成為中阿友好地標,雙方近20億人民從共建“一帶一路”中受益。
約旦知名作家薩米爾·艾哈邁德在其著作《東方的複興》中專門辟出章節介紹“一帶一路”。他表示:“'一帶一路'帶來的偉大契機,不僅從經貿合作領域,也將從文明和戰略層麵實現阿中雙方更深層次的互利共贏,讓阿中雙方都擁有更美好、更繁榮的未來。”
“共建'一帶一路'等重要倡議,源自於中國對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狀態和規律的深刻理解,各國應相互幫助、共建家園。”白俄羅斯前副總理托濟克表示。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馬丁·阿爾布勞認為,當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少數統治多數的力量,而是將人民團結起來實現共同事業的能力,中國能夠在分化的世界中扮演“彌合分歧”的團結者角色。
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最持久的力量。中國曆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曆史性躍升,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穩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平均為38.6%;中國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係、社會保障體係、醫療衛生體係,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麵、深刻、長遠;世界對中國的關注,也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聚焦。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根納季·久加諾夫表示,中國的快速發展已成為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一項重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將為更多國家和人民開辟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
烏茲別克斯坦世界經濟和外交大學現代衝突和安全研究室主任烏盧格別克·哈桑諾夫認為,中國式現代化將為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創造更多機遇和條件,為世界帶來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菲律賓金磚國家政策研究會創始人赫爾曼·勞雷爾說:“世界上很多國家同中國發展理念相近、發展利益契合、發展優勢互補。中國式現代化啟示我們,必須摒棄冷戰思維、加強團結合作,攜手走好互利共贏之路。”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中國氣度、中國風範為21世紀的國際關係帶來了新氣象。新征程上,中國將始終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國攜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本報記者焦翔、王雲鬆、俞懿春、楊一、朱玥穎)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26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