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獎勵推廣
首頁 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

潘家錚簡介

2013-07-26     新聞來源:188BETApp

   

 
    潘家錚(1927.11~2012.07.13),男,浙江紹興人,中共黨員,1950年8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中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木工程學家,設計大師,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原資深院士,科幻作家。2012年6月,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2012年7月13日中午12時01分,潘家錚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簡介

    潘家錚同誌1927年11月出生,浙江紹興人。1950年8月在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參加革命工作,198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之後在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工作到1953年;1954年至1955年在水電總局工作;1955年至1965年曆任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工程師、設計總工程師;1965年至1966年任水電部錦屏水電工程指揮部設計室副主任;1966年至1977年任水電部十二局勘測設計院工程師;1977年至1979年任水電部規劃設計管理局副總工程師;1979年至1982年任電力部水電總局副總工程師;1982年至1985年曆任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水利188体育官网app 總公司總工程師;1985年至1988年任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1988年至1993年任能源部水電總工程師;1993年至1994年任電力部技術顧問、長江三峽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1994 年6月至1997年1月任電力部技術顧問、中國工程院副院長;1997年1月至2002年6月任國家電力公司顧問、中國工程院副院長;2002年6月起,曆任國家電力公司顧問、國家電網公司高級顧問。
    是政協第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言論
    1.南水北調工程實施以後,北方地區在強調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的前提下,加上外調水,就可以使這個地區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保持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提高,還可以使已經很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緩解和修複。這是一項為民造福的工程,這是一項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工程。它的重要性、複雜性和深遠影響,和三峽工程相比,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這項工程是由國務院決策、主要依靠國家的力量來實施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
    2.南水北調是國家興建的工程,這種工程最容易發生投資失控,因為最後是國家掏錢,不是老板掏錢。
    3.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對者。正是他們的追問、疑問甚至是質問,逼著你把每個問題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質量一期比一期好。
    4.有人說我是主張上三峽工程的積極分子,這其實是誤解。直到1985年,我還對三峽的移民和泥沙兩個問題憂心忡忡……
    5.如果三峽工程需要有人獻身,我將毫不猶豫地首先報名。我願意將自己的身軀永遠鑄在三峽大壩之中。
    6.我本人在科幻創作中的努力,就是想使科幻小說本土化、世俗化和教育化。想達到寓教於讀、寓教於樂的效果,使年輕人在看過一篇科幻小說後,除有助於開拓思路外,還能在腦子裏留下一些感慨或引發一點思考。
    7.吃螃蟹也得有人吃,什麼事為什麼非得外國先做,然後我們再做?
    8.建設特高壓骨幹網架,是時代賦予中國電力工業的曆史重任,失誤不得、耽誤不起。過分強調局部平衡,會產生不利影響,用短視眼光看問題必帶來長遠之痛;
    9.我已年逾耄耋,病廢住院,唯一掛心的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我衷心期望、也堅決相信,在黨的領導和國家支持下,電力工業將在特高壓輸電、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領域取得全麵突破,在國際電力舞台上處處有"中國創造"、"中國引領";
   10.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西電未輸東,金沙寶藏開工日,公祭無忘告逝翁;

成就榮譽
主要職稱
    國家電力公司技術顧問、教授、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一直從事水力發電建設工作,先後參加和主持過黃壇口、流溪河、東方、新安江、七裏瀧、烏溪江、錦屏、磨房溝等大中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參加烏江渡、葛洲壩、鳳灘、陳村等工程的審查研究工作,指導龍羊峽、東江、二灘、小灣、龍灘、三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設計工作,研究進一步加快開發我國水電資源的措施。在學術方麵,主要致力於創造性地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實際設計問題,對許多複雜的結構如地下結構、地基梁與框架、土石壩的心牆斜牆、調壓井襯砌、岔管和法蘭等,應用結構理論、彈性理論或板殼理論以及運用特殊函數,提出了新的計算理論和方法。在設計中注意采用新技術、新結構,推動技術的發展。研究和推導出不穩定場壓力和封閉式排水設計理論等。


主要榮譽
    潘家錚院士學術淵博和貢獻卓著,獲得了黨和人民給予的多種榮譽: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1989年被授予國家設計大師稱號,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並推選為副院長。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中國岩石力學和工程學會理事長,三峽總公司技術委員會主任。獲得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和國際岩土工程學會特殊傑出貢獻獎等。現任國家電網公司高級顧問、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組長、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專家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2年6月,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3]項目貢獻設計的流溪河是中國第一座壩頂泄洪的薄拱壩,新安江是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大型水電站,並在設計中采用世界最大的溢流廠房、寬縫重力壩、大底孔導流等新技術並首創抽排理論,為大量節省工程量,提前發電作出貢獻。龍羊峽是中國已建的最高大壩(178米),二灘是在建世界第三高雙曲拱壩(240米),三峽樞紐更為跨世紀的巨型工程。擅長結構力學,多年來結合實際對混凝土壩和土石壩的分析,地下結構、邊坡穩定及滑坡產生的湧浪計算等等課題作出了係統研究,提出的新理論和計算方法在水電設計中得到廣泛采用。

項目貢獻
     潘家錚院士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將畢生精力傾注到我國的水電工程建設事業中。他一生從事水電設計、建設、科研和管理工作,從設計、施工200千瓦的小水電站做起,刻苦鑽研數學和力學等方麵的知識,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設計思想。他從基層生產一線幹起,紮實工作,勤於學習,勇於創新,逐步成長為我國水電戰線卓越的專家學者。他參與了大量的水電工程,先後參加和主持黃壇口、流溪河、東方、新安江、富春江、烏溪江、錦屏、磨房溝等大中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參與烏江渡、龔嘴、葛洲壩、鳳灘、陳村等工程的審查研究工作,指導龍羊峽、東江、岩灘、二灘、龍灘、三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設計工作。他負責的水電工程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和國際領先。其中流溪河是我國第一座壩頂溢流的薄拱壩,新安江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的大型水電站,同時在設計中采用世界上最大的溢流廠房、寬縫重力壩、大底孔導流等新技術並首創抽排理論,大大節約了工程量。龍羊峽是我國已建的最高大壩,二灘是當時世界第三高雙曲拱壩,三峽樞紐更是跨世紀工程。他擅長結構力學,多年來結合實際對混凝土壩和土石壩的分析、地下結構及滑坡產生的湧浪計算等課題進行了